王軍+陳詩月
摘要:翻譯目的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是現今德國最具有影響力、代表性的翻譯理論。其核心理念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對翻譯過程存在決定性作用。翻譯目的與翻譯過程中所采用的辦法以及對原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的選擇和譯文的轉變等息息相關。在翻譯進程當中,以目的為導向,以語內語際相一致和充分性作為評價方式。在對目的論的起源與拓展以及其理論進行梳理的過程中,突顯出其在翻譯研究中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翻譯研究 翻譯目的論 翻譯標準
從翻譯學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發現:現代西方翻譯理論迅猛成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從20世紀中葉開始,許多著名的翻譯理論家著手從闡釋學、接受美學、結構主義以及譯文受眾反應論等方面進行多方位分析、研究翻譯學。奈達的社會符號學翻譯理論、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等多種多樣的翻譯理論也因此應運而生。其中由德國功能主義理論派創造的翻譯目的論在西方浩瀚的翻譯相關理論當中脫穎而出,為翻譯實踐和研究開拓了新的維度。目的論(skopostheorie),是由功能主義學派提出的最重要的翻譯理論。skopos一詞是希臘語,這一術語通常用來指譯文的目的,而theorie一詞是德語,有理念、理論之意。目的論的觀點是,“目的”這一概念應納入翻譯活動實踐當中,所有的行為都與目的休戚相關,而翻譯恰恰是一類有目的的、介于兩種文化之間的、具有較強交際性的活動,翻譯人員應根據翻譯目的來制定相關翻譯策略。在翻譯過程中,目的論本質上應歸納為對翻譯的外部研究,因此翻譯研究的核心從譯文與原文兩者之間的關聯轉換到對譯文的預期效果,這一轉變完善了傳統翻譯進程的不足之處,并且為翻譯綜合學科的研究與發展又開闊了探索角度。(仲偉合,鐘鈺,1999)
一、翻譯目的論的形成與發展
翻譯目的論最開始是由凱特琳娜·賴斯在其1971年出版的《翻譯批評的限制與可能性》中提出,并形成相關的早期理論。即便賴斯仍然以對等理論為主要分析方向,但她也深深地體會到,在現實的語境中很多時候很難達到原文與譯文的完全對等,甚至有些語境不愿意構建起對等,究其原因,有的譯文要實現的目的與源文本的某些目的存在差異。基于以上的現象,完全對等并非是翻譯的第一要素,我們首先需要權衡的應是其功能,目的論的起點也就此形成。之后,賴斯的學生,漢斯·弗米爾對翻譯的對等理論方面所存在約束進行研究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其奠定了理論基礎,翻譯目的論因而能繼續在翻譯領域發光發熱。他于1978年初次提到了翻譯目的論的基本原則。于1984年他和賴斯合作并出版了《普通翻譯理論基礎》,在這本書中,弗米爾認為翻譯應該看成是以源文本的轉變行為為根本,而所有的行為一般是存在目的的,所以在翻譯過程當中,同樣是有目的的,可以在目的語的文化當中產生一定的作用。之后,另兩位德國翻譯學家克里斯蒂安·諾德和賈斯塔·赫茲·曼塔里更深層次地豐富、完善了該翻譯理論。曼塔里采納了行為決定論這一理論基礎,將翻譯看成是一種旨在達成某些目的,而進行的相對繁雜的活動,著重研究了翻譯行為,包括翻譯活動過程中的涉及者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們發生的語境條件,更深層地研究了功能派翻譯理論,將翻譯看成由目的引導的,以翻譯的最終成果為指導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諾德身為德國最新一批的研究人員,他歸納了“忠誠原則”,并且將目的論在翻譯多角度研究與相關領域進行廣泛的應用。若說賴斯奠定了翻譯目的論的基礎,那么,弗米爾則是歸納、概括了翻譯目的論在實踐過程中所要遵循的規則,自然就成為該理論的創始者。曼塔里主要研究在翻譯進程中的翻譯行為、情境等具體問題,而諾德為完善該理論作了很多貢獻,并且大力拓展了這一理論的實際應用。
二、翻譯目的論的運用原則
(一)目的原則
目的論認為全部的翻譯活動都應將目的原則視為其行動指南,也就是說,在譯入語情境、文化中,翻譯行為應該朝能夠滿足譯入語讀者需求的方向發展。翻譯行為的目的對整體翻譯行為起決定性的作用。但與此同時,翻譯進程并非僅有一個目的,翻譯目的可以分為三種:1)翻譯人員在經濟方面的目的(如養家);2)譯文在交際方面的目的(如給讀者帶來啟示);3)通過運用某種翻譯方法而達成的目的(如目的是證明某一種語言當中的句法結構所具有的亮點,因此采取直譯法)。通常情況下,翻譯目的指的是譯文在交際層面上的目的,即“譯文在譯入語的社會背景文化以及語境當中對譯入語的讀者所生成的交際的功能”(韋努蒂,2001)。因此,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之前,首先需要確定的是文本的翻譯語境與目的,再根據翻譯目的進一步選用相應的翻譯方法。
(二)連貫原則與忠信原則
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也叫作一致原則,該原則認為譯文必須遵循語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即譯文文本內及其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關系,譯文所具有的可接受性和可讀性,應使受眾清楚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語境當中有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目的要求與語內連貫不一致,語內連貫的概念就不再起作用。(諾德,1997)忠信原則(fidelity rule),強調的是在原文與譯文兩者之間,應遵循語際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語際連貫應該是在原文和譯文之間,翻譯人員對原文的領悟和翻譯目的由它所體現的方式來決定。翻譯目的論認為,忠信原則從屬于連貫原則,并且它們都從屬于目的論的首要原則,即目的原則。
(三)忠誠原則
忠誠原則(1oyalty principle)是由諾德提出來的。她認為目的論存在兩方面的不足:首先,因為文化在模式上所存在的差異,文化背景知識有差異的人對譯文評價的觀點也不盡相同;此外,假若目的原則所需要的譯文交際目的違背了原作者的本意,這時我們一般就會遵守目的原則,而忽視忠信原則。因此,諾德表示我們應該在忠誠原則的引導下,明確地認識到翻譯過程中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以及譯者與譯文讀者的聯系。諾德認為,譯者在翻譯進程中,擔負著一定的責任,因此有義務對翻譯進程中所采取的翻譯行為進行解釋。忠誠原則還要求譯者無論如何都務必要忠實于原文的作者,這也是忠誠原則的精華所在。譯者在尊重原作者的基礎上,在譯文的翻譯目的與作者本意之間進行適當的調和。總的來說,在翻譯進程中,忠誠原則強調的是譯者與原文作者、譯文讀者三方之間的關聯。在諾德看來,好的翻譯應該以交際目的和忠誠的翻譯原則為基礎。endprint
三、翻譯目的論的評價標準
對于翻譯標準,翻譯目的論用充分性 (adequacy)作為評價譯文的準則,而非等值(equivalence)。在功能主義翻譯理論中,充分性的概念用以指譯本對翻譯綱要所規定的交際目的的合適性,是與翻譯過程有關的動態的概念。(張美芳,2005)賴斯(1989)表示,充分性是指“符號由目標決定,并且符號符合翻譯活動當中的交流目的”。諾德(1997)表示,“對等是以譯文為根本的理念,體現了文本之間或較低層面上的交際方面的對等關系……翻譯的目的決定了恰當的翻譯所匹配的某種翻譯對等”。充分性建立在翻譯目的論的理論基礎之上,強調譯文要忠實于翻譯目的。由此可見它是存在于整個翻譯行為當中的概念。等值強調的是雖然不同語言文本之間在語境、文化上存在差異,但是達成了類似的交際目的。等值僅僅是充分性的一類體現,是由翻譯所形成的靜態理論。通過以上的總結,我們可以領會到,忠信原則與連貫原則并非廣泛地適用于所有類型的翻譯活動,因此,我們應將忠誠原則和目的原則視為翻譯實踐中的向導,將充分性作為評價譯文的標準。
四、對于翻譯目的論的評價
翻譯目的論是功能主義理論的核心部分。目的論認為在目的方面,無論譯語、源語文本相同與否,我們翻譯人員的使命是在源文本的底子上,用恰當的翻譯方式來締造出符合受眾所需要的譯文。而先前的翻譯理論則將源文本作為翻譯過程中的根本起始點,目的是在譯文當中全面地展現源文文本。但是,要想忠實地展現往往過于理想化。是以,目的論越發地體現出其優點,并擺脫了以源文本為核心的枷鎖,譯者也擺脫了傳統翻譯中等值理論的桎梏。 (潘平亮,2006)
翻譯目的論著重從翻譯人員的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與分析,拓寬了翻譯領域的視野,為其發展創造了新紀元。首先,翻譯在進行實踐活動時,以目的論作為導向,促使研究人員運用多元化角度來衡量、評估翻譯的最終成果。其次,對于那些先前被普遍認為與翻譯標準不符卻受到讀者們喜愛的譯文,目的論的存在給這些譯文帶來的無疑是理論層面上的肯定與支持,這一現象促使我們對某些翻譯方法進行重新認識與評價。
另外,翻譯目的論突破了傳統翻譯理論的束縛,對翻譯的研究與發展作了很大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傳統翻譯理論認為翻譯僅僅是純語言層面上的翻譯活動,而目的論認為翻譯應具有交際功能,還能實現跨文化的一種交際活動,目的論還對翻譯行為及翻譯目的展開了深層次的全面研究。其次,目的論表示在翻譯活動過程中,萬萬不可忽視譯文讀者,突顯出這一理論對翻譯活動中涉及的全部個體的重視程度。涉及的個體的差別決定了最終的翻譯結果也不盡相同。最后,弗米爾表示,翻譯所涉及的不僅是語言的轉換,翻譯當中遇到的瓶頸有時也需要從其他地方探尋要領。這里的“其他地方”是指“文化”。目的論的存在決定了翻譯過程離不開語境、文化,所以我們也要把分析、探索的核心轉換到文化翻譯進程當中,并且將價值觀以及文化語境納入考量之中,可以深層次分析某些翻譯方法在翻譯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固然,目的論除了優點眾多以外,其本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首先,目的論在某種角度上存在錯誤的導向性:我們都知道,翻譯過程由翻譯目的決定,在有些情況下,某種水平上對譯者的主體地位的發揮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得譯文文本與源文文本在內容和形式上產生差異,使得譯文讀者對異國的文化產生困惑感。其次,翻譯目的論很可能被誤解為一個全能的概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過分強調它的能力。近幾年來,翻譯目的論有時能夠對各學派所提出來的概念與技巧進行闡釋。
翻譯目的論能應用的領域很普遍,可應用于口譯和筆譯,對于現今口譯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目的論是現今德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翻譯理論。但我們不能將它視為評價翻譯成果的最終標準,目的論讓翻譯理論變得枝繁葉茂,為多元翻譯理論的研究進程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參考文獻:
[1]Venuti,Laurence (eds.).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范祥濤,劉全福.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J].中國翻譯,2002(6).
[4]潘平亮.翻譯目的論及其文本意識的弱化傾向[J].上海翻譯,2006(1).
[5]仲偉合,鐘鈺.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