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
鄧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指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模仿性強,可塑性大,是形成法律意識、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廣播、電視等媒體的資料表明,當前學生違紀現象突出,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這些充分說明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迫在眉睫。有很多青少年因為不遵守紀律和規章制度,不嚴格要求自己,認為不遵守規章制度不算什么大事情,但這樣久而久之便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作風,進而由不遵紀到不守法,直至走上犯罪道路使自己悔恨終身。
從2009年起,貴州省教育廳組織160多名專家開展了“貴州省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課題研究”,形成了具有系統性、科學性、趣味性的研究成果《中小學法制教育》,這在全國屬實首創,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是貴州省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舉措,是貴州教育的一個亮點,教育部以題為《貴州省積極探索中小學法制教育融入學科教育》的簡報,向全國推介我省的經驗。要求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按照省教育廳部署,將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作為教育系統“六五”普法的重點,拓寬法制教育渠道,確保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科研成果,得到廣泛、及時的運用。
守法是基礎,遵紀是前提,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不要以為平時違反點學校的紀律沒有什么大不了,只要不違法就行。這種想法和心態是萬萬要不得的,有句古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縱就可能釀成日后的大錯。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時候再后悔。青少年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從小培養學生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作為一名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單純的知識的機械傳輸層面上。還應該積極主動地探討如何將法制教育知識穿插和糅合到課程的日常教學之中。通過法制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學科知識和法律知識的雙豐收。讓他們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法律可以保護自己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學科教學擔負著人文教育的功能,在教學中,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注重情感的熏陶,卻忽略了法制方面的引領。“以人為本”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提倡并力求做到的,但不能曲解了其含義,甚至有意無意地做了誤導,可以設想:如果只注重情感因素,感情用事,不注重法制觀念的培養,他的心態是健康的嗎?這個社會是健全的嗎?要學生學會知法、守法,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學科教學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各科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和憑借學科教材,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尺寸,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如:在一堂語文課上,老師請學生用“贍”組詞,一生回答“贍養”,此時老師加以了表揚,并因勢利導,告訴學生:由父母“撫養”成人是子女的“權利”,而“贍養”老人是子女的“義務”,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權利,但也要履行你的義務。在此,教師適時的滲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這樣,同學們在接受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及教師的法定責任,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治國家的重要基礎工作,是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在中小學法制教育學科教學中滲透,它的教育優勢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經無可比擬的。其一,具有地位優勢。在目前客觀存在的中小學教育體系中,學科課程總是居于中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學科課程及其課堂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徑。實施中小學法制教育同樣不可能逾越學科課程和課堂教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制教育的學科滲透是進行中小學法制教育的一條主要途經,也是實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其二,具有數量優勢。學科課程的主導地位,決定了它在學校教育中的數量也是最多的。在中小學各項教育中學科課程的數量在整個中小學學科課程中占據絕對優勢。數量上的優勢表明教育的廣泛和深入,抓住了學科課程就是抓住了法制滲透的主線。
學科教學的法制教育滲透,必須富有情感性,必須講究氛圍,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動以真情。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要有知識的交流,還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
教師應從教材出發,覓尋滲透點,滲透點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須遵循其在教材中所處的特定位置、層次、地位來具體安排,隨著教學進度隨機滲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點是動情曉理,“情動”而“知書達理”,這就是說滲透的方法、形式、時機都應利于創造最佳的滲透氛圍,即學生認知與接受滲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為滲透而置教學知識于不顧,牽強附會,強行滲透,也不能只顧及教學,對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過境遷才勉強滲透,這樣都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探索,滲透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素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加強學生法制教育,我們教師責無旁貸!讓我們廣大教師一起努力,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觀念,使他們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如今,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人才培養的標準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教育不再滿足于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習不只是對結論的記憶,學生不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是高素質、高起點的,他們應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尤其我們生活在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個法制國家,各項法律制度日趨完善,依法治國更被寫進了憲法,充分體現了法律的重要性。法律賦予了我們每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天起,法律就在時刻地保護和約束我們。法律簡單的理解就是憲法和刑法。就我個人理解,法律就是憲法刑法和紀律,國家要求每個公民都應該遵紀守法,遵紀在前,守法在后,要做到守法,必須要先遵紀。也就是人們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應該遵守的紀律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只有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做到遵紀守法,才能時刻約束自己,使自己能夠健康成長。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學科滲透,巧妙地融愛國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教育教學之中。讓學生從小就樹立法制觀念,知道法律可以保護自己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同時也知道自己的行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則就觸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懲罰。讓學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減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好處的。
教師作為文明的傳播者,知識的象征。在樹立每個公民法律意識,遵紀守法,學法、懂法、守法中,我們的教師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要教他們做人的道理。然而,法就是教師在教育學生中最關鍵的部分,在人民生活日夜提高的當今社會,法的教育和傳播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們學校不僅經常開展法制教育課,還要求教師在各個科目中必須滲透法制教育,使學生能從中學會不少法律知識,知道什么是法律,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學會了如何守法,如何面對周圍的突發事件……老師不僅要經常提醒學生時刻遵守學校、社會制度,還要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在教育實踐中實施對青少年的法律意識的教育,我們的小學教師可以從教育實踐中做到的實在是太多太多。我們不僅可以從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引導學生,還可以從教學中落到實處。
總之,學科滲透法制教育是一項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務。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深刻認識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以課堂教育為主渠道,在遵循教育教學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創新,著力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學法用法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知法懂法的一代新人,構建健康、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
本文曾獲貴州省教育科學院,貴州省教育學會關于開展2014年教育教學科研論文教學(活動)設計征集和評選活動二等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