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鴿
摘要:雙一流建設將進行學科與管理雙面改革,對優秀學科進行精準定位,發展特色學科,重建教育理念,培養先進學科與先進人才,優化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為全國高校營造一個公平的發展環境,使中國高校達到國際標準水平,提高中國高校的世界影響力。本文通過對我國高校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從體制建設、學科貢獻、綜合實力三方面對我國“雙一流”建設進行了對策探討。
關鍵詞:政府主導,學科突破,世界一流
自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1],“雙一流”建設面臨著教育改革的重任,意味著現有的高校身份壁壘即將被打破。雖然“211工程”“985工程”提高了我國教育綜合實力,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一、我國高校建設“雙一流”過程中的主要不足
(一)體制問題:政府主導使高校競爭缺乏自主性
我國高等教育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受到高度重視,一直是由政府進行投入[2],大部分由政府進行資源的分配與管理,使我國高等教育水平飛速發展,規模與質量都得到了較大提升,部分學科領域躋身于世界先進水平。但在長期政府主導下,政府過多干涉教育并不是世界一流高校教育的真正所需。
一方面從管理上講,在我國政府主導的建設規模下,高校缺乏自身發展的自主權。我國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應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但在實際操作中,政府對高校并沒有達到民主管理,而是較大程度的束縛,政府既扮演著設計者的角色,又是管理者、領導者,高校缺乏自主開放的競爭環境,喪失了發展自身特色的主動精神。另一方面從經濟上講,西方一些高校資金來源廣泛,大部分來源于社會、個人捐款等,只有極少部分源于政府資助,但我國政府每年將大量的資金投入教育,高等教育依靠政府就可以獲得辦學經費和一定的社會資源,使得大部分高校不注重提升自我的價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單純靠財政支撐是遠遠不夠的。并且資源的分配不合理,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只求辦學效益不求辦學效率,只求資金投入不求人才輸出,還無法達到世界高水平大學標準。
(二)學科問題:學風不正使學術難有突破
高校的行政權力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術權力,高校的行政化趨向擾亂了學術氛圍,在資源的集中化過程中,教育者開始更追求資金而不是學術貢獻。目前我國高校科研存在著一種不良現象,為了獲得一定的科研獎項課題數量,一些教師將學術成果商業化,花錢發表一些沒有價值的期刊,并沒有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和學科影響力,只是在浪費教育資金。
教師對于教育輸出的質量也沒有質的提升。從教學過程中看,高校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大部分照本宣科,無法突破舊的教育模式,對于學生的培養也是不變的課程安排與機械化的管理。從教育結果上看,中國高校教育目的是追求畢業率,只為了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將高等精英教育的意義曲解,在這樣的模式下無法形成世界一流的學術氛圍和學科貢獻。
二、我國高校應如何進行“雙一流”建設
雖然當今高校強調整體發展,但卻很少有真正的突破,對學科和學生的關注度都不夠,與世界一流水平還有一些距離。所以高校應突破舊的管理模式,激發學科發展活力,體制改革與學科建設齊頭并進,一步步實現轉型。
(一)從體制管理上突破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在思想、科學、觀念、制度等方面對社會有貢獻。過去高校建設強調綜合發展,在體制上政府過多干涉,使得發展趨勢偏離高校教育的目的。我國高水平大學的建設急需進行體制上的創新,要有完善的體制機制做保障。[3]首先要協調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減少政府運行的手段,突出學校的自主權,政府應該扮演服務者的角色,主動引導高校建設現代大學制度。高校應該把改善政府宏觀管理、完善大學領導體制、優化大學組織結構、保障大學民主管理、制訂大學章程、推進大學專業評價作為重點。再者要完善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資源的資助,擺脫對政府資源的過度依賴,從根本上提高辦學效率。最后還應鼓勵高校開放競爭,打破“211工程”“985工程”學校身份固化的限制,激發建設活力,帶動整個高等教育科學發展。達到一流的人才建設,一流的學科貢獻,一流的社會服務,創辦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教育。
(二)從學術貢獻上突破建設世界一流學科
如果沒有良好的外部環境與完善的管理體制,難以激發高校教學自主權,其自由的學術氛圍也難以形成。所以應將重點資源放在教師與學生身上,按一流大學的師資標準來建設教師隊伍與管理隊伍,按一流大學的教學標準來進行人才培養,才可能培育出世界一流的學科專業,產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培養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
一方面從學術貢獻上來說,如果說管理體制是外部支持,那么學術研究就是內部基礎,也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關鍵內因,要完善內部運行機制,首先要保障教師與學生的權利,讓教師能夠自由安心地進行教學與研究。積極促進大學教師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發展,大力提升大學教師的師德水平,定期對師資水平進行評估,以保證學術活動的公正性與獨立性,不再進行一些單為了湊數量的期刊發表,而應該多一些能給社會提供建議貢獻的理論研究成果。只有大力推動改革,一步步實現教育模式的突破,才能創造出一流研究成果。
再從學科教育上講,現有教育趨于模式化,過分強調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無法達到具有真實才能的一流人才,傳統的教學方式也無法有效地激發大部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埋沒了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授課時應該取消模板化教育,在設置課程時考慮到專業實用性以及考察學生的接受效果,不只是單純地考試測試,而是考察學生是否真正接受知識并能夠很好地運用。讓學生能夠自由地接受教育,自由地與教師進行研討,對學生的創新思想進行認可,對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進行培養,同時激發教師的傳授積極性與學生的科研自主性。不再一味追求畢業率,激發學生的各方面潛能,帶領學生領會學術的魅力,使學生有施才之地,能夠擁有創新精神和自主積極的思考方式,營造一個學術自由的氛圍,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達到一流水平。
(三)提升綜合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如今“雙一流”建設才剛剛起步,其實施過程與影響
備受社會關注,在一個國家建設過程中教育達到一流水平,也將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向好的方向發展,既有利于提升國民綜合素質,也將帶動經濟產業發展。所以要立足中國國情,發揚中國特色高校建設,以擴大整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因材施教,堅持以育人為本的原則,選擇正確合理的教學路線方式,在多個領域建設一流師資與一流人才,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實力,從國內領先到國際領先,在世界領域突出中國高校學科優勢,從建設一流的制度安排到一流的資源支持再到一流的學科隊伍,使中國高等教育成為世界一流。
參考文獻:
[1]黃永林.高等教育財會十大熱點問題[J].教育財會研究,2013(6):3.
[2]董石桃.大部制視域中的高等教育行政體制改革[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7):8.
[3]郜暉.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學形成機制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6):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