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珺
摘要:數字網絡的高速發展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統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得力手段。依托各類信息化管理系統,高校貧困資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在貧困生認定、學業和職業能力提升、志愿服務和績效評價方面存在問題,亟待拓展資助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功能內涵,打通平臺壁壘,將資助工作與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緊密結合,提升學生學習、實踐和創業創新能力,通過貧困生公益服務,培育奉獻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理念。
關鍵詞:資助工作 信息化管理系統 問題與對策
2015 年11 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指出,扶貧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1]以公平、公正的方式進行精準扶貧是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核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國家、校院和社會團體合力促脫貧的良好局面在高校逐步形成,精準扶貧方略落地生根,貧困生認定、發放和精準幫扶等各項重點工作進展順利。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推動中國高校普遍建成以統一身份認證、統一門戶和公共數據平臺為特征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成為推動“精準資助”的內在動力。基于資助信息化平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家庭基本信息、欠費貸款情況、學習課堂表現、評獎評優情況等信息都被記錄并數據化。在資助信息化管理系統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其存在的問題亟待重視。
一、基于信息化管理下的貧困生認定
高校進行貧困生認定一般要通過“學生本人申請——學院民主評議、公示——學校復審、公示”的程序,才能確認貧困生名單,并建立貧困生庫。整個過程只有最后的入庫是在網上完成,其他程序還是傳統的紙質和現場辦公。這種民主評議方式存在以下弊端:難以掌握學生及家庭的真實經濟狀況、貧困的標準難以確定、學生的人際關系對認定結果的影響較大[2],最終導致一些非貧困生能夠通過審核,使得貧困生認定失去成效。
在目前的高校資助信息化建設中,如果能夠打通學生工作系統、后勤保障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等各個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壁壘,實現資源共享,就能夠將學生的個人信息、行為軌跡、習慣愛好等進行記錄、存儲和分析。基于學生和家庭的基礎信息,結合繳費信息,學生一卡通消費信息,獎、懲、補、貸、勤信息進行分析,為貧困生認定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信息化數據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現實生活狀態,為貧困生認定提供量化的指標。通過數據共享,既可以對現有貧困生的貧困度進行有效性的驗證評估,也有助于發現隱性貧困生群體,從而采取對口幫扶措施,實現“精準扶貧”。
二、基于信息化管理下的學業和職業能力提升
評價高校資助有效性的標準應該包括貧困生的能力是否得到發展,貧困生所擁有的權利是否得到彰顯,貧困生的社會競爭力是否得到提升,因為能力的提升、權利的彰顯直接決定著貧困生的社會競爭力,直接決定著生活質量的提高。[3]高校資助政策最終是希望實現育人的目標,能否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獲得學習性發展是重要指標。入校前,貧困生普遍存在應經濟困難引起的社會交往和實踐能力差、社會資源不豐富、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等弱點,這種現象在低年級尤其普遍。如何通過資助管理系統實現學生學業和職業能力的提升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資助信息化平臺可將學生的學業、就業情況與獎助資格掛鉤。資助信息管理系統可從課堂表現、學術活動參與率、學習成果三個方面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態,重點考察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情況。具體來看,課堂表現可由任課老師在網上定期錄入課堂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等,學術活動參與率可由班主任定期錄入參與學術講座情況、參與學科競賽情況、發表論文或參與科研課題情況,學習成果可由班主任錄入學期掛科課程、學習成績排名、評獎評優情況、學科競賽獲獎情況、科研成果等。這些指標既能夠驗證學生資助與學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也幫助學生明確努力方向。
除此以外,高校助學管理部門可通過安排專項勤工儉學項目的方式,增加專業技能含量高的勤工助學崗位,如創新實訓室、實習實訓基地、創業基地等。同時,要對貧困生的勤工助學進行嚴格管理,可采取刷卡、網上積分模式,以完成固定工時,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其次,可在系統平臺設立就業創業欄目,為貧困生提供創業就業崗位,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業績獲得資金回報,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從心理脫貧,進而學習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技能,提升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和自我脫貧的本領。[4]
三、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志愿服務
目前,高校針對貧困生群體的志愿服務主要包括校內勤工助學和校外義工服務兩種類型,采取校內特設崗位、校外與社區合作的方式,讓貧困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校內外各種服務勞動,強調貧困生在享受這些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勤工助學和義工服務無疑為貧困生提供了更多實踐機會,通過工作不僅獲得少量報酬貼補生活,還能鍛煉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但是,目前的高校資助管理信息系統中并沒有將志愿服務納入到平臺建設中,不可避免掣肘志愿服務的效果和質量。一方面,由于缺乏顯性的客觀的數據支撐,貧困生的社會服務質量難以量化考核和評價。貧困生社會服務隊伍存在流動性大、自我管理不完善、服務水平和能力欠缺等問題。二是資金缺乏。由于沒有上升到數據化管理平臺,志愿服務被擋在資助績效考評的門檻外。高校對志愿服務的內容和質量沒有要求,國家和地方沒有專項經費支撐,導致活動經費拮據,志愿者組織資金存在重使用、輕支持,重付出、輕資助的現象,使得志愿者組織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志愿組織項目的社會效益受到了一定的制約[5],特別是志愿者組織的日常管理、人員培訓、項目策劃缺乏充足的經費,嚴重制約其服務水平、服務能力的提高。
因此,將貧困生參加志愿服務納入到信息化管理平臺勢在必行。首先,完善服務質量網絡評估體系。社區、學校、學院作為評估參與者,評判貧困生校內外服務的質量,對服務質量進行監督和管理,改進組織工作,決定獎懲標準,提升貧困生的志愿服務滿足感。其次,借助高校財務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化平臺對專項活動經費進行管理、審核、報銷等。這些經費主要用來支付勤工助學的工作酬金和志愿服務的活動經費,主要包括交通、通訊補貼以及必要的服務活動組織費用。再次,重點開發與學生專業知識相結合的貧困生社會服務崗位,提高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工作技能,帶動助學服務崗位由勞務型向知識型的轉變。endprint
四、做好資助工作信息化管理的績效評價
現有資助政策把大學生視為需求單一、被動接受資助的目標群體,但是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需求多元化,具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需要突出受資助者在自我發展中應有的支配權、主體性和參與性,給予他們在資助績效評價中應有的主體資格和訴求表達途徑。[3]因此,資助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的一環就是資助評價體系的管理和完善。學生通過信息管理平臺對高校資助工作進行評價是對高校資助工作實績的重要考量,也是學生維護個體權利、表達需要訴求的重要途徑。
然而,在現實資助管理工作中,往往忽略學生評價,面對省資助中心考核,存在偷工減料,應付完成的情況。目前的江蘇省資助管理系統包括學生資助基本情況調查問卷版塊,但參與答卷學生很多非貧困生,對國家和學校的相關資助政策不熟悉、不關心。部分高校甚至存在事先通氣,偽造高分問卷的情況。作為公共政策,貧困大學生資助應尊重受資助者自由選擇和參與的權利,為他們公開明確表達他們的愿望和訴求提供有效的平臺,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證高校傾聽受資助者的意見和呼聲,同時對資助行為和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從而保證政策的實效性。[6]
針對上述情況,在網絡平臺建設時可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首先,設置使用權限。能夠實施資助工作評價的權益人必須是資助體系受益的貧困生。其次,評價模式多元化。在學期末開展以網絡調查、個人談心、班級評議等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評估工作。最后,評價內容全面化。評估對象不僅涵蓋當年度高校資助政策落實情況,還應當將高校從事助學第一線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納入到資助評價管理體系中。除了對學校的資助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評價,對相關工作人員和學院管理也可進行評價。
五、結語
高校資助信息化管理應以高校貧困生為服務對象,完善貧困生認定程序,實現數據共享、精準幫扶;同時,拓展信息化平臺功能,將志愿服務納入信息化管理和考評體系,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社會認同感和感恩情懷;著力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技能和就業技能,最終實現心理和經濟脫貧;將貧困生作為績效評價的主體,傾聽受助者的意見和呼聲,保證政策實效,最終實現資助和育人相結合的高校資助管理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展工作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J].當代貴州,2015( 25):15.
[2]肖蕾,林橙,高旭亮.高校貧困學生認定工作中的困難與對策[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6):60-61.
[3]廖述平,張麗紅.基于學生發展的高校資助績效評價研究[J].高教探索,2016(4):21-25.
[4]謝俊青.貧困生資助由“輸血”轉為“造血”的績效研究[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2):43.
[5]徐柳.我國志愿者組織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學術研究,2008(5):67-72.
[6]廖述平,張麗紅.可行能力視角下貧困大學生資助理念與管理[J].重慶高教研究,2014(2):74-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