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菡

摘要:面對“互聯網+”模式的普及,本文作者以滬江cctalk教學直播軟件為載體,以輔助和擴充課堂教學為目的,根據直播教學的特征對課程各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設計,對二外第二課堂進行了一次有價值的教學實驗。結果發現,通過此次教學實驗,學生的口語和聽力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語法、詞匯和文化方面的知識得到了有效拓展,自學和溝通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在本次實驗中,直播教學的便利及不便之處也得到了體現。但總體來說,“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將對教學改革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并為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渠道。
關鍵詞:二外教學 第二課堂 直播教學
隨著“互聯網+”理念的要求和普及,教育工作者們早已開始嘗試將教育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互聯網+教育”模式。這一模式為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提供了新的渠道。在此大背景下,筆者聯系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觀察在二外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傳統教學法,重語法詞匯,輕口語聽力。在課后,學生除了完成既定作業,很少再會主動獲取知識。這就造成了二外學習局限于課本內容、學生聽說能力較差、學習興趣不高等情況。因此,筆者以滬江cctalk教學直播軟件為載體,具有針對性地初步探索了教學直播軟件在二外第二課堂中的應用。
一、具體操作
1.教學設備
作為直播主體(即教師),只能用電腦進行直播;作為直播對象(即學生),可以在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設備中任選其一。雙方都需要處于良好的互聯網絡連線中。此外,雙方都應事先將cctalk客戶端下載到個人設備上,并注冊新用戶。由教師預先“建群”,并將學生們都邀請進群。
2.教學時間和地點
雖然直播軟件基本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但周內學生學習安排比較緊湊,周末白天及周六晚上學生安排出行較多。因此,筆者將直播教學時間安排在了周日晚間。本次第二課堂教學實驗持續了六周。
至于直播的地點,筆者選擇在辦公室或家中較安靜的房間,而建議學生選擇具備無線網絡并且能夠自由交談的安靜場所(如圖書館的某些廳室、宿舍或家中等)。
3.教學方法
由于直播教學過程中,教師看不到學生,而學生可以看到教師,演示屏幕上呈現的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幻燈片,客觀上已經形成了“教師為主”的情況,故筆者選擇了“學生為主”的行動導向教學法,輔以多媒體教學法等,以達到教師和學生的平衡。
4.教學內容
由于是第二課堂教學實驗,故教學內容多為課本相關內容的延伸拓展。筆者挑選了一些難易適中、時長合適的外國原版視頻片段,將教學重點放在口語和聽力上,并補充一些日常口語的常見詞匯和句型,希望能夠借此方式提高學生的聽說溝通能力,以此彌補課堂教學的缺陷。
5.教學過程
首先,筆者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及直播教學的特性,準備好幻燈片,并作為“講義”上傳至客戶端。之后,在授課過程中,除了利用講義、播放音頻和視頻片段,筆者也會采取提問的方式引入教學內容,問題由簡入難,鼓勵學生專心聽,大膽說。隨后采取傳統教學法講解視頻臺詞內容及其中包含的語法和詞匯用法,著重講解一些口語詞匯和句型的用法以及某些只有在口語表達中才會出現的讀音現象。之后,在總結本段視頻的基礎上,再次引導學生進行口語練習:或對視頻內容進行概述,或對視頻開放性的結尾進行延伸猜測,或應用本次學到的新詞匯或表達法與教師進行對話練習等。最后,筆者還準備了一些與以上視頻主題相關的短對話或篇章,對學生進行專題聽力訓練的同時,再次加深學生對于本次主題相關詞匯和表達的印象,鞏固知識。
二、實驗結果及體驗感受
1.實驗結果
在本次教學實驗結束后,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要求其對于聽力、語法、口語等多方面內容的教學效果進行打分,分值區間0至5,分值越大則表明在該方面的能力(或知識)提升越大。得到的反饋如下:
(1)口語和聽力能力取得了較大提升。聽力和口語能力的提高,是本次第二課堂直播教學實驗的最主要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這兩方面能力鮮有機會得到鍛煉。通過本次實驗,學生自覺習得詞匯的語音印象得到的加深,能夠在聽辨的過程中較為準確地判斷出詞匯內容。此外,學生對于聽辨的恐懼心理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緩解,逐步由“怕聽”轉變為“敢聽”甚至“想聽”,這為之后聽力能力的持續提高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在直播教學中的口語環節,學生有了鍛煉會話能力的機會,并在輕松的氣氛中逐漸由“怕說”變為“敢說”甚至“想說”。此外,聽力和口語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聽得越多,口語表達得便越自如;說得越多,聽辨的準確度就越高。
(2)詞匯得到了豐富。
課堂教學的詞匯較為局限,一些日常用詞反而不會涉及。在直播教學中,學生除了可以學到母語人群的很多詞匯表達偏好,也有機會學到一些“碎片詞匯”。這些常見但零散的詞匯散落在日常表達中,在第二課堂中,我們將它們匯總起來,輔以幾段對話練習,將它們串聯起來,鍛煉了學生口語能力的同時豐富其詞匯量。
(3)加深了對文化的了解。
在本次實驗中,筆者有意將知識性內容安排得較為輕松,以便可以有較好的氣氛和充足的時間向學生普及外國文化。語言本就來源于文化,我們不能拋開文化而進行外語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由于課時安排和學習進度的要求,文化內容的傳播常常只是一帶而過。而通過本次實驗,學生對語言的文化環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真實地看到了文化的呈現:建筑,街道,穿著,生活等等各個方面,進而了解到了很多語言現象的來源,對于語言學習的興趣也得到了激發。
(4)自學能力和溝通能力得到了鍛煉。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也嘗試將一些內容交給學生自學完成,但由于課時限制,無法做到有力監管,收效頗微。在本次實驗中,課時相對充足,筆者通過課前提問檢查單詞預習,通過微信語音檢查課文朗讀,以此對學生的自學進行監督。而學生也認為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endprint
輕松的教學氣氛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有了溝通的意愿,最初的陌生感也在一點一滴的溝通中消融。學生之間越熟悉,溝通得就越主動,溝通效果就越好。學生較為一致地認為通過本次實驗自己的溝通能力得到了提高,甚至有學生對于這一項給出了滿分(5分)。這是有點出乎筆者意料的,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只從大局著眼,怕是對單個學生與教師和同學的溝通輕視了。這是在日后的教學中需要思考和完善的。
(5)語法知識的弱化。最初進行本次第二課堂教學實驗時,就定位于加強聽說能力,激發學生興趣,弱化語法。從學生的反饋來看,“語法”的得分是最低的,也是符合預先計劃的。但弱化并不代表輕視,只是因為學生的聽說能力相較語法能力已經落下了很多,所以本次實驗才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
2.體驗感受
以上實驗結果主要反映的是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師生雙方在本次第二課堂教學實驗中關于直播教學模式及其軟件在使用過程中的體驗進行簡單匯報。
(1)便利之處:首先,空間不受限。這一點為師生雙方都節省了不少交通時間,不用去教室,在家里、宿舍、圖書館等地都可以參與直播。空間不受限還體現在對于教學環境的無限制,既不用考慮教室的容量,也不用考慮前后排聽課效果的差異。
第二個便利之處在于“錄像”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除了聽講,只能靠記筆記作為日后的復習資料;如因故缺課,也只能借他人筆記來補習知識;有時上課沒有聽懂,又羞于啟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求甚解”的學習態度。cctalk帶有錄像功能,只需教師在授課開始時點擊一下鼠標,即可錄下教學全程。語言課程的學習尤其應伴隨著語音,而錄像能夠將視頻音頻同時記錄下來,便于學生對知識的記錄和回顧。錄像在極大程度上還原了教學情景,對學生的自學有很大幫助。即使在課程結束后,學生仍可以反復回看錄像,這為之后的持續性學習提供了保證。
此外,與其他直播軟件不同,cctalk作為一款專門的教學軟件,開發了很多教學功能:討論區、講義庫(幻燈片)、白板/演示筆,舉手發言,視頻音頻播放等。這些功能都對還原教學環境起到了幫助作用,讓學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課堂之中,與老師面對面。與課堂教學不同的是,直播期間學生可以通過討論區和舉手發言與教師進行即時互動;相對地,教師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收到學生的準確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
直播教學的特性決定了師生之間的溝通是“非面對面式”。學生反映這一模式能夠緩解緊張情緒和羞怯心理,促進了上課發言及提問,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
(2)不便之處:
本次教學實驗由于直播教學自身特性及直播軟件一些技術限制和設置問題,除了擁有以上諸多的便利之處,同時也存在一些不便之處:對于網速要求較高;由于“非面對面式”授課,教師對于學生聽講的監督無法落實;教學效果反饋及時但須由學生主動反饋(在討論區留言或是舉手發言)或由教師進行詢問來獲得反饋;長時間面對屏幕及佩戴耳機較易出現走神的情況,因此需要教師對于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精心設計;在直播教學中進行“小組討論”等活動較有難度;cctalk雖然允許教師上傳幻燈片作為授課講義,但上傳后的幻燈片被轉換成圖片格式,不再具備動畫效果,因此教師在制作幻燈片時應考慮到這一特性,如問題和答案不要編寫在同一張幻燈片里。
要解決以上的不便之處,一方面需要軟件自身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于教師需要針對直播教學的特性進行相應的課程內容設置及教學方法的調整。
三、結語
總體看來,本次第二課堂教學實驗是非常有價值的。在實驗的過程中,筆者在逐步適應教學直播軟件的同時,對于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不斷思考并調整。通過實驗也看到了平時課堂教學的諸多不足。學生對于本次教學實驗總體上也比較認可,期望可以將這樣的第二課堂教學發展為常態。因此,本次實驗并不代表著結束定論,而正是一條新的“互聯網+教學”道路的開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將在這條道路上持續探索前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