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海燕
【摘 要】本文旨在探析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并基于高校團學活動存在的問題,給予相關政策建議。結論顯示:新時期高校開展藝術類團學活動,應該堅持以學業為先、以人為本、寓教于樂的原則,既要確定恰當的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開展頻率,也要切實提升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有效參與率,更應該加快思政教育與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融合,充分發揮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團學活動;輔導員工作;大學生;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208-02
眾所周知,大學是自主學習、自律生活、自覺實踐的高等教育階段,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為高校知識研究、人才培育、科技創新奠定了基礎,也對學生的自律能力提出了一個較高要求。在當前大學生自學、自律、自覺意識有待強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非常關鍵與必要。在高校教育實踐中,通過藝術類團學活動來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有較好的實踐效果。更為重要的是,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析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總結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開展的經驗,充分發揮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機制探析
(一)藝術類團學活動能培育學生業余愛好,豐富學生日常生活。大學的學習生活比較自主,但自由的學習機制帶來的并不一定都是豐富精彩的學習感受。相反,許多剛經歷了緊張高中生活的大學生(尤其是新生),突然將其學習生活節奏切換到自由與自主的環境下,他們往往難以適應,不僅影響學業,還為其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大學的社團文化氣息比較濃厚,借助社團的力量開展藝術類團學活動,能發現、引導、培育學生的業余愛好,豐富學生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實了學生的精神生活。
(二)藝術類團學活動能強化學生社交能力,提升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自我為中心、溝通能力不強,是新時期大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這對于大學生未來的求職就業有著極強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強化學生社交能力,提升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成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藝術類團學活動在拓展學生社交、提升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方面有著突出作用。中國高校聯盟做過類似的調研,結果顯示,具有一定藝術技能的大學生在工作中更受歡迎,更容易被同事與領導所接受,這也是為什么高校團學干部的社會適應能力強,原因在于,其在大學期間通過參與團學活動,提高了自身的社交能力,能夠迅速融入社會某一特定群體,并逐步站穩腳跟,從而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
(三)藝術類團學活動能促進學生團結協作,鍛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眼高手低、實踐能力不強是人們對當代大學生的主要看法,事實上,大學生在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確實存在不足,其原因在于,當前高校教育體系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實踐操作能力的培育不夠,由此,開展團學活動顯得必不可少,是高校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補充。藝術類團學活動,憑借其活動本身的技巧性與銜接性,能有效提升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得到強化。特別是藝術類團學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大學生發揮藝術能力,還需要各種準備工作的協調配合,因此,無論是做哪方面工作,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視角下優化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對策
(一)學業為先,確定恰當的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開展頻率。誠然,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開展對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大學生綜合能力中最為主要的是專業知識技能,因此,高校開展藝術類團學活動必須要以學業為先,要確定恰當的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開展頻率,注重學習與娛樂的協調配合,不能因為開展藝術類團學活動而影響了學業。
由于藝術類團學活動涉及的內容多,且時間長、難度大,許多學生在團學活動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部分團學干部甚至逃課去開展團學活動,這無疑與舉辦藝術類團學活動的初衷是相背離的,必須要杜絕這種情況出現,要注重學業與藝術類團學活動之間的平衡。
(二)以人為本,切實提升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有效參與率。如前所述,藝術類團學活動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較明顯的正面作用,但是要想真正發揮藝術類團學活動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必須以人為本,切實提升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有效參與率,具體表現為:第一,提高藝術類團學活動的參與率,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參與率不單單指學生當觀眾的參與率,而是指參與活動表演、活動策劃、活動準備,因為學生只有在這方面的參與率高,才能真正發揮出藝術類團學活動的積極作用。第二,雖然藝術類團學活動的表演與策劃人數有限,但是高校應該在活動宣傳、海報設計、表演項目的選擇上采取公開遴選制,擴大藝術類團學活動的學生參與率。
(三)寓教于樂,加快思政教育與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融合。長期以來,實效性與時效性不高是困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問題,歸根到底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過于理論化,對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因此,探索思政教育與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融合顯得十分迫切,最終實現思政教育的寓教于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時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育與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的融合必須把握好三方面內容,第一,思政教育的主題必須與藝術類團學活動要真正互融,要在節目編排、場地布置、環節設計等方面突出思政教育的主題。第二,既要在活動開展前宣傳思政教育方面的相關主題,也要在活動進行過程中突出思政教育的相關主題,更要在活動結束后,對活動進行總結,并將相關影像、文字材料制作出來,成為課程教育學習資料,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位。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藝術類團學活動在豐富學生在校生活、強化學生社交能力、提升學生實踐操作水平等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因此,高校輔導員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須注重藝術類團學活動的組織與安排,要堅持以學業為先、以人為本、寓教于樂的活動開展原則,通過合適的活動頻率,提高學生的有效參與率,加強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真正發揮出藝術類團學活動的積極作用,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滿足社會對高水平綜合性人才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陳鐵步.優化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04).
[2]李金玉,張靜.營造良好校園環境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J].改革與開放,2016(22).
[3]洪煒.加強藝術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思考[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08).
[4]李萬斌.高校文化藝術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方略初探[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4).
[5]楊奇陽.莆仙民間音樂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7(02).
[6]趙辰光,廉晨.淺議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藝術教育,2017(Z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