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瑾瑜
摘要: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徒制是一種以口傳身授為主要形式的技能傳授方式,從人類早期社會一直存在且發展至今。師徒關系作為中國特有的傳統人際模式,在不同歷史時期內涵也隨之改變,存在與其相匹配的符號、價值觀念,這種變化是中國社會整體變遷的一種現實縮影。換言之,師徒關系的變遷過程本質是社會建構的結果。本研究擬從社會學和中國研究的視角出發,從時空脈絡來研究傳統師徒關系,力圖通過中國傳統師徒關系變遷過程透視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關鍵詞:師徒關系 變遷 社會建構
一、問題的提出
在師傅的引導下習得知識和技能的師徒制,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師徒關系作為中國特有的傳統人際模式,隨時代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本質上反映了整個社會的變遷。
從國內外研究相關領域現狀來看,以往研究只注重師徒關系的表層特征,缺乏對其變遷特質、過程的系統研究。而對師徒關系的研究不應僅局限于關系研究,更是對社會整體變遷的見證。師徒關系對于研究中國整體社會結構的變遷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的綜述
國外師徒制研究涉及人類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領域。人類學家認為,師徒制以同臺作業為前提,本質上是師傅從全面提供腳手架到逐漸撤離、徒弟合法邊緣參與的過程。心理學家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角度指出,徒弟可通過師徒關系在職業生涯和社會心理上獲得幫助。管理學家則關注師徒制對師徒雙方的影響,強調雙方在互動中能夠達到雙贏。徒弟能夠在互動、交流中獲取知識,增強自身技能,提高效率;師傅也能在其中獲得新靈感,從而促進創新。
然而從國內理論界來看,對師徒關系的研究則比較薄弱。目前國內對師徒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學、教育學的研究。管理學家對國有企業、工廠師徒制技能傳承的制度匹配問題、利益沖突結構進行探究,并且認為,師徒制是傳播、共享企業隱性知識的重要途徑。教育學家認為學校中的師徒制的存在“形式”大于“實質”;過于重視老教師的權威地位、忽視年輕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應創新學習機制,綜合發揮多方面力量等等。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梳理,得出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傳統師徒關系作為一種中國特殊的組織模式,以往研究沒有從中國研究的角度來研究傳統師徒關系。其二,目前國內學界對師徒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學、管理學的研究,社會學方面的研究較為稀缺。其三,以往研究只注重師徒關系的表層特征,缺乏對其變遷特質、過程,如何變遷的系統研究。其四,師徒關系變遷的實質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必然與社會結構發生某種關系,因此通過中國傳統師徒制透視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從結構視角對師徒關系展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三、師徒關系的變遷過程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師徒制起源于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但歷史學界基本上認為師徒制是從近代開始在中國各行各業中興起并發展壯大的,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
其一,傳統中國時期,師徒關系的特質體現為多行業領域,重視知識、技能的養成,同時滲透著中國傳統家族的倫理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徒關系呈現出親密的、擬血緣化的色彩,傳授內容也涉及生活技藝、學識、道德等多方面。
通常情況下,師徒關系以及其所建立起來的彼此間的權利與義務,即使在授業關系解除后,也常依然延續于鄉里社會之間。這不僅是個人情感的延續,更是“師”之擬君父化之禮法地位的體現。“尊師重道”,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為師徒關系與義務的延續,提供了社會倫理與文化基礎,這也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中維系“師體”尊嚴的重要層面之一。
其二,晚清民國時期,師徒關系經歷了現代化的改造過程,師徒關系的特質體現為手工業領域,師徒關系與勞資關系相結合,工廠制的師徒關系應運而生。同時,“師徒相承、口傳心授”開始向新時期“學校教育”轉型,開始重視理論和實踐教育。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各行業的知識技能普及日益廣泛。同時,行會制度的興盛也為師徒制揭開了新的篇章。
在民國成立后,為使師徒制適應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工商業組織進行了法規建設,呈現出以下特點:其一,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學徒不必向師傅學習復雜工藝,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工序;其二,業主兼師傅被經理和監督所取代,師徒間不再親密指導、朝夕相伴;其三,師徒制不僅是職業技術傳授制度,也是一種勞動用工管理制度。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使得學徒數量不再受到嚴格限制。
然而,在除了一些傳統手工業外的其他領域,依然依靠師傅向徒弟傳授技藝,學徒由學習者變成了重要的勞動力。在習業期間,學徒人生權利被剝奪,并需要向師傅單方面作出保證。師徒關系的背后實則是利益尖銳對立的勞資關系。學徒仍處于最低等的奴仆地位,封建宗法色彩依然存在,不平等契約化雇傭特點突出。另外,隨著勞工制度的頒布,對學徒技藝的要求和勞動力價值的認可,為師徒關系由封建宗法性走向現代經濟契約性奠定了基礎。
其三,單位制時期,宗法倫理色彩逐漸淡化,師徒關系中學徒地位相對上升,對老師的依附性減弱,師徒間地位發生變化,但老師憑借其薪資、才能、資歷等優勢,仍在師徒關系中占上風。
新中國成立后,維護學徒權利及合法權益的新規定陸續出臺,對學徒學習期限、生活補貼、工傷醫療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師徒關系體現平等性,以教學契約為紐帶,師徒間的責權更加明確。但因當時經濟條件的約束,師徒之間出現了利益相爭的情況。
然而,在市場經濟時期,徒弟的職業生涯已不再具有終身性,以往的代際關聯基本消失。以派系結構為主的行動單元也受到了工廠管理體制的大力限制。
其四,改革開放后,師徒制被現代學校制度逐漸取代,工廠制的師徒制基本淡出市場。
80年代以后,中國工業開始了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發展階段,國家在用工制度方面進行改革,即采取“先招生,后招工”“先培訓,后就業”的方針,企業不再主要招收學徒工,而更多的面向各大中專及職業技工院校招收工人。傳統意義上的師徒制幾乎不復存在,經歷了現代化的變革。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教育模式,注重培養面向實踐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對企業中學徒制的實踐進行規范,師徒關系一旦確立,權責明確。師徒間相互促進、啟發,達到教學相長,師徒關系趨于平等、融洽。endprint
四、師徒關系變遷背后的社會建構
傳統師徒關系作為一種中國特殊人際關系模式,其背后承載著中國傳統倫理關系、承載著社會的變遷。長期以來,我國民間師徒制就一直處于一種自發、漸進的調整與反饋的狀態,以內在制度的運行方式對人們與社會產生影響。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崇奉“天地君親師”在民間廣為流行。在五倫中,“君親師”起關鍵作用,構建了中國傳統社會生產秩序,穩定了人際關系。而師徒關系是非血緣關系中最具體而微的一種關系,在社會生產土壤中自然產生,并依賴長期發展中由全民參與的約定俗成的規則約束建立,沒有來自明文法規的強制維系。尊師重道、口傳身授被賦予道德意義,以不明言說的形式廣泛存在于師徒關系之中,其內在的倫理關聯,實質上是身份強制與不平等的體現。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由此可見,師徒之間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成為相互影響、作用的共同體。師徒在相互選擇的溫情背后,存在師父期望“傳道”和徒弟謹慎“投生”的隱形利益關系。師徒間的代際關聯是永久性的,正式的科層制關系嵌入到師徒制所形成的普遍的社會連帶關系之中。師徒之間遵循情與理的“特殊主義”的邏輯,而非正式組織的規范化邏輯。師徒之間長久、牢固的關系,是對科層制下具體職位的流動性的重要補充。
從外部條件看,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推動了師徒制中師徒關系的演變。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制,大都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子承父學。在財產私有化的影響下,統治階級將師徒制作為其籠絡人才及培養勢力的重要手段。隨著行會的發展,使得師徒制嵌入宗法家長制之中,這成為維持其有效運行的社會土壤。受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徒弟的勞動價值被師傅剝奪,師徒間呈現出不平等的雇傭色彩。
在計劃經濟調控下,師徒間雖權責明確,卻也存在利益相爭,通過傳藝等方面的障礙便可見一斑。
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國家政治承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去市場化的生產組織以及工人群體新關系等建構了師徒制的演變軌跡,不僅將師徒制這一工廠技能形成方式納入國家計劃體系中,實現了制度、傳授內容及過程的控制,而且通過單位體制為師徒制技能形成穩定秩序奠定了基礎。
在市場經濟調節下,國家退場與市場力量的釋放改變了師徒制相關行動者的行動方式。國家政策也在走向市場化,“先招生、后招工”“先培訓、后就業”的方針取代了單位制時期的統包統配的用工方式。師徒制逐步向合理化推進。傳統意義上的師徒制不復存在,經歷了現代化的變革。
通過對師徒制變遷過程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行動者圍繞師徒制技能形成展開的互動事實證明了理性的社會建構性。盡管師徒制是一種技能形成手段,但其變遷過程絕非只是單一的技術升級過程,它是在當時的社會情景下展開的,其中有各種各樣具有不同利益和偏好的行動者,這些行動力量之間的互動形塑了師徒制變遷的發展方向。師徒制作為一種技能形成手段,其功能甚至命運被歷史性地社會建構了。師徒關系的變遷過程本質是社會建構的結果。
五、結語
中國師徒制發展至今,經歷了從傳統中國時期、晚清民國時期、單位制時期,改革開放后這四個時期的演變,其組織制度由私人習慣發展到受相關職業領域約束的社會勞動和培訓制度,再發展到由國家法律和專門機構管理,師徒制由私人領域逐步走向公共領域。
師徒關系也隨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在不同形式的師徒制下演變至今,主要經歷了“前師徒制”中家族父子之間、養父子之間的關系,在私人之外又具有了社會關系的性質,到行會制度下具有較強的宗法性的依附關系,到帶有雇傭色彩的不平等契約化形式與近代勞工管理制度下的追求平等師徒關系的過渡,到責權更加明確的理性化、契約化師徒關系,師徒關系逐漸邁向平等化、理想化。
傳統師徒制中,師徒之間關系的約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于師傅自身德行,缺乏法律法規和監管。直到行會及后來的師徒制階段,師徒關系開始進入機構或國家的監督層面,公共性質逐漸凸顯。而隨著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的介入,現代師徒制下的師徒關系逐步呈現出政府、企業、行業等“多方監督”的態勢。并且,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通過其之間的互動形塑了師徒制變遷,師徒關系的變遷本質上是社會建構的結果。
本文以對時代變遷的整體視角去分析師徒關系的轉變,并力圖將中國傳統師徒關系的轉變作為一種現實縮影,來透視中國近幾十年的體制乃至社會整體結構的變遷,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星.技能形成的社會建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朱立凡.時代變遷的縮影:國有工廠內的“師徒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
[3]韓翼.師徒關系結構、作用機制及其效應[J].管理評論,2013(7).
[4]陳俊蘭.中國學徒制的現實與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3).
[5]傅春暉,渠敬東.單位制與師徒制——總體體制下企業組織的微觀治理機制[J].社會發展研究,2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