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萍
【摘要】 職業安全是近年來醫護人員日益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由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護士需經常接觸較多的危險因素,如果缺乏相關的職業防護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則會嚴重影響自身健康,甚至對社會造成不良后果。急危重癥患者是特殊患者群,急危重癥護理職業防護尤為重要。如何降低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以及護理人員如何采取職業防護措施,已經成為熱點研究領域,也是醫院管理者加強安全衛生保障的重要課題。現就急危重癥護理職業防護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綜述如下。
【關鍵詞】 急危重癥;護理;職業防護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090-02
1 護理職業工作環境中常見的危險因素
1.1 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險因素:
急診室內患者的疾病處于開始階段或活動期,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力比較強;而監護室患者多為術后,護理人員在各種操作中更加直接、頻繁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及分泌物,被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在諸多生物性危險因素中,護士因銳器損傷而感染經血液傳播的疾病為最常見,可患20多種傳染病,有80%~90%的健康醫護人員患傳染病是針刺傷所。據報道,護理人員每年針刺傷的發生率為80%,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報道:每年至少發生100萬次意外針刺傷,因血源性傳播疾病造成醫護人員死亡人數超過幾百人。
1.2 物理性危險因素:
對護理人員構成職業危害的物理因素包括放射線、各種輻射、噪聲、粉塵、負重等。急診患者病情不明,多依賴輔助檢查,對護士身體狀況易造成損害。監護室中儀器設備工作時發出的聲音,如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的自動報警等;工作人員治療操作時產生的聲音,如幫助患者叩背、吸痰等。據測定,ICU噪聲白天為50~70dB,夜間為45~55dB,高于WHO規定的白天35~40dB,夜間低于30dB的噪音標準。噪聲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對人體聽覺、中樞神經系統以及人的情緒都會產生不良影響,長時間的噪音刺激可使護士出現失眠、頭痛、精力不集中等癥狀,影響工作,甚至引起醫療差錯。護士長期站立,導致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院前及院內患者搬運,使得79%的護士出現間斷失眠及發生過腰酸背痛。
1.3 化學性危險因素:
監護室對環境和物品的消毒有極為嚴格的要求。揮發性消毒劑對人體皮膚黏膜、呼吸道、神經都有一定的傷害,如戊二醛可引起皮炎、結膜炎、鼻炎,甲醛可所引起皮膚干燥。含氯消毒劑作為當前醫院消毒工作中最常見的消毒劑,具有腐蝕性和難聞的氯味,濃度高時可對皮膚、黏膜產生刺激性;環氧乙烷是一種廣譜滅菌劑,易燃易爆,有一定毒性。在滅菌使用時,若操作不當造成泄漏可導致環氧乙烷過量吸入引起急性中毒,表現為呼吸道刺激癥狀、頭昏、虛弱、惡心嘔吐、胸痛、神經毒性反應等。美國勞動衛生與職業病研究所仍將環氧乙烷作為可疑致癌物,并可能有生殖毒性。
1.4 心理社會壓力的危害: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重醫療輕護理的現象,如社會地位有限、晉升少、報酬低,均影響著護士身心健康、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急診室最大的特點是忙、亂,護士實行倒班制及急診工作的隨機性和緊急性,經常的加班使他們的工作毫無規律可言,85%的護士不能按時進餐。患者及家屬的要求太高,患者投訴機制使用不當,工作負擔太重,上班的護士太少,與同事、患者及家屬的沖突加劇了工作負荷,對護士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護士每日面對的是病情緊急,恐懼痛苦的危重患者,焦慮的家屬,死亡狀態和死亡現象的刺激,使護理人員處于極度緊張的工作狀態,精神壓力極大。法律在賦予患者投訴權利的同時,忽視了護士在工作中的專業權利和人格權利,更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難度和心理壓力。國內調查顯示: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國內常模,護士人群的心理抑郁、緊張、焦慮失眠發生率較高,心理狀況不佳的檢出率達12.3%。
2 防護措施
2.1 加強職業安全教育培訓,提高防護意識:
職業防護的重點在于防,而預防的關鍵又在于加強教育。目前,對醫務人員進行職業防護教育已被多數國家認為是減少職業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將該項工作作為強制執行的項目推薦給全美國所有的醫院。可見,加強對護士的教育培訓是有效減少職業性損傷的有效措施之一。因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掌握防護知識水平不同,所以教育培訓應有針對性。教育培訓內容包括有關醫院規章制度、接觸危險藥品及應急防護措施、心理健康保健知識、相關法律知識等,可采用專題講座、錄像等形式。
2.2 堅持標準預防:
標準預防是近年來WHO在全球推行的衛生行動。其基本觀點是:認定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無論何時接觸以上物質都必須采取相應的隔離防護措施。標準預防的基本方法:一是使用各種防護用品(包括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防護眼鏡、防濺屏、防水圍裙等),進行安全隔離防護。二是正確進行洗手和手消毒。三是小心使用醫療銳器,預防銳利器具的損傷。這是預防醫護人員職業感染最主要的環節。改變以前把戴手套認為是怕臟的看法和克服嫌麻煩思想,更不能為節約成本而放棄應有的防護。
2.3 建立健全醫院設備和規章制度,加強職業暴露前后的安全支持:
建立健全職業傷害登記制度評定系統,即在醫院建立一套完整的檢測機制,正式工作前注射乙肝疫苗以及針刺傷后的健康體檢,在護士發生職業傷害后為其提供健康檢查和治療。對于接觸高危險患者的護士提供可靠的安全防護用具。
2.4 建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緩解護士身心壓力:
緊張而繁重的護理工作極易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勞,而這種疲勞可影響行為的準確性和動作的協調性。安排專業人士對護士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在同一科室的護士要進行輪換責任護理,避免在同一病房長時間停留而產生疲勞感。同時護士還要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加自身抗壓能力,并進行適量的體育運動或舉行同事聚會以相互減壓。必要時,要向心理專家進行咨詢。護士處于生理性周期期間,護士長要給予安排合理的工作,對于孕期護士應安排其在不影響胎兒發育的地方工作,提供人性化的護士管理。
2.5 合理使用各種儀器設備,將物理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
①ICU安置噪聲監測計動態顯示室內噪聲值,時刻提醒醫護人員降低噪聲,以提高醫護人員對噪聲危害的認識。②合理設置呼吸機、監護儀報警時限。呼吸機和吸引器等不用時及時關閉。及時巡視患者,查看輸液泵剩余藥液量,隨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盡量減少報警提示。③及時淘汰陳舊儀器,引進功能好、噪聲小的新儀器,并定期進行檢查。監護病房區和輔助功能區分離,謝絕和減少探視及參觀。加強對護士聽診技能的培訓,掌握用聽診器來判斷氣管插管的深度和肺通氣的情況,減少拍X線片的次數以減少輻射的來源。對必須進行床旁拍x線片的患者,采取護士輪流協助,同時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屏風遮擋、穿防護衣,在攝床旁拍片時讓所有人員盡可能遠離攝片機器10m以上,且確保妊娠早期護士遠離攝片場地或做好防護措施。
3 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輔助檢查和治療儀器不斷改進,在給醫院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給護理人員帶來了無形的職業暴露,加上一些藥物的不恰當應用,使病原體的變種越來越多,同時給治療和護理帶來了更大的困難,2003年的SARS給人們敲響了警鐘。護理人員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這也要求醫院管理者盡可能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盡量減少護理人員的職業暴露,這樣才能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映蘭.高危科室護士職業安全防護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2):198~200.
[2] 張培芳,趙明銳,張秀麗,等.護士被針刺傷后壓力源與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5,19(3B):1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