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
摘要:根據國家主權平等原則所確立的國家及其財產享有豁免權原則不斷發展,限制豁免理論逐漸取代絕對國家豁免理論。中國已在《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上簽字,表明我國一貫堅持的絕對豁免態度開始有所轉變,逐漸接受限制豁免理論。這一轉變必將對中國參與國際民商事活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通過研究這一動態以尋求應對措施,無疑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絕對豁免 限制豁免 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
在國際法上,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制度在19世紀初就已形成,這項規則被國際社會所尊重,時至今日, 早已發展成為一項習慣國際法規則。關于國家及其財產豁免,一直存在著絕對豁免和限制豁免兩種立場。限制豁免理論由于更符合國際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更利于維護國家在國際交往中的利益,所以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趨勢,在各國的國內立法擁有一定的實踐,也開始在相關的國際條約中有所體現。從《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簽訂過程中,我國積極響應,并就相關的問題發表了立場聲明,以及我國于2005年9月14日簽署了《公約》等的實踐中,都不難看出我國現在也傾向于持限制豁免理論。
一、絕對豁免向限制豁免的發展演變
作為一項重要的國際法規則,國家豁免由國家主權和國家平等原則衍生而來,它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免于接受其他國家的管轄。具體來說就是國家的行為和財產都不能受外國的管制,包括司法和執行的各個方面。伴隨跨國間的商業交往日益頻繁,國際經濟貿易往來也日趨深入,各個國家對于國家豁免的理論與實踐上也逐漸由絕對主義向限制豁免發展。
絕對豁免主張在法律層面上,作為重要國際主體的主權國家地位平等,相互獨立,不能受他國的管轄。主權國家的行為不接受外國的審判,其財產無論是什么性質也不能受外國的控制和處分。
限制豁免則認為不能對所有國家的行為和財產不做區別地行使豁免權。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有國家的主權行為可以享有豁免權,其他目的的國家行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接受外國的司法管轄。在國家財產的認定上,也要進行詳細的性質劃分,比如用于商業目的就不享有豁免。
主權平等的原則一直以來都是國際法中推崇的,主權高于一切也被各個國家認可和接受。然而在面對國際民事交往和商業貿易中的法律爭端時,堅持絕對豁免理論不可避免地使問題解決陷入了困境。有些國家只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使問題的解決變得復雜,影響了民商事交易的效率。同時,在絕對豁免理論的庇護下,本應承擔民事責任的國有企業一方完美地脫離于法律管制之外,導致利益受損一方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處于更加不利的被動地位,有悖于公平原則。再加上國有企業產權狀態,更是大大增加了爭端解決的時間和成本。
隨著國際貿易的火熱發展,有關應對貿易糾紛的國家豁免理論爭議也紛紛出現。因為絕對豁免理論蘊含的弊端不斷凸顯而難以克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接受限制豁免理論,并在局部甚或國家范圍內嘗試實踐,開啟立法進程。
二、《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的產生
《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于2004年12月經聯合國大會通過。該《公約》審時度勢地采用了限制豁免理論,在強調主權豁免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就豁免的例外情形作出較為詳細的規定,解決了一直富有爭議的“國家”內涵問題。國家基于主權平等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在國家及其財產的豁免問題上享有權利,該權利主體只能是國家,并不包括國家以外的任何實體和個人。《公約》除了從積極的意義上對“國家”作出界定外,還嚴格區分了“國家”和“國家企業或國家設立的其他實體”,并規定國家的豁免權不因后者的商業糾紛而受影響,也就是說,國有企業在跨國交易中產生的爭端以自身的財產承擔法律責任,而不能由國家代替。國家主權行為可以享有豁免權,而國家在與他國私人之間因商業交易行為產生的訴訟中則不能主張豁免。
此外,《公約》采納了國家及其財產的相對豁免理論,明確按照性質的不同,把將國家行為劃分為公法行為和私法意義上的商業交易行為,對國家的何種行為享有豁免權進行了闡述。
三、限制豁免理論適用帶來的挑戰
(一)中國的立法現狀
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在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上進行專門立法。目前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只是在第 237 條中對享有司法豁免權的外國人、外國組織和國際組織提起民事訴訟作出豁免的原則性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也沒有反映國家及其財產的豁免的內容,僅僅對外交領事方面的管轄作了豁免的規定。而執行方面的豁免問題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中央銀行財產司法強制措施豁免法》稍有提及。
(二)中國的立場
早先我國處理國際民商事爭端時奉行絕對豁免主義,強調我國堅持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國際法原則,主張國家或以國家名義從事的所有活動享有豁免,反對限制豁免論和廢除豁免論。中國參加外國法院的庭審,或對外國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不能視為我國認可該法院的管轄。
隨后的涉訴案件中,我國把國家的行為和國有企業的活動作出區分,主張國有企業是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經濟主體,不享受豁免。各國應當積極協商,減少在國家豁免問題上的分歧,通過國際協議緩解相關的爭議。
而近年來,我國政府堅持的絕對豁免主張發生了一些變化,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絕對豁免主義。我國在國際會議上表態:在堅持國家及其財產享有豁免權的基本原則下,可視情況接受部分國家豁免的例外。
(三)限制豁免理論對中國的影響
在國際經濟貿易往來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爭端訴至法院。但是我國所主張的絕對豁免主義使我國法院喪失了案件管轄權,而利益相對方卻可以通過限制豁免主義受理我國作為被告的案件,甚至對我國的財產進行處分。這種局面使得我國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不利于我國權益保護。endprint
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深入發展,主張限制豁免主義的國家越來越多,我國僅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貿易爭端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也與國際形勢不符,不能對我國的受害方形成及時有力的保護。同時面對貿易摩擦,我國頻繁采取報復措施也會對我國的大國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現如今,我國的經濟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建立了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國,絕對豁免理論難以保障外經濟交往中的經濟安全和參與經濟活動主體的切身利益,也難以實現國際經濟活動的公平有序開展。面對這一系列的挑戰,我國應當支持限制豁免理論,并通過《公約》的簽署實現在此問題上的立場轉變。
在《公約》的推動下,我國不久便可通過立法啟動《國家及財產豁免法》適用,在商業主體尋求法律保護時給予有力的支持,也為我國法院受理審判相關案件提供更大的主動性。
四、中國的應對方法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活動的參與度加深,相應的跨國民商爭議數量也不斷上升。簽署《公約》為我國解決此類案件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國應當密切注視《公約》的發展動態,汲取符合我國國情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滿足我國國家豁免案件的現實需要。
(一)轉變訴訟態度,積極準備應訴
我國作為國際經濟活動的重要力量,一貫在處理外國法院的裁判時保持大國姿態,予以冷漠對待或者干脆不予理睬。當事態發展影響重大,對我國的發展構成現實威脅時,才會引起注意。這樣的放任態度將我國置于被動局面,最終還是會導致我國的利益受損。限制豁免理論的推行和適用已是大勢所趨,我國應當克服訴訟冷漠,順勢而為,對我國的企業或其他主體參與的訴訟提供大力的支持,不僅包括政策和理論的指導,更要有技術上的扶持,鼓勵和培養專長于這一業務領域的法律工作人員,成立專業化的事務處理機構和部門,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的利益。
(二)把握《公約》通過時機,適時制定專門的法律
從目前來看,《公約》的生效指日可待,我國應當提早作出準備,盡早啟動國家豁免專門立法的程序。根據我國國際交往的需求來看,《公約》的原則性規定在適用上還將面臨具體情況的考驗,多少會有不足,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專門法的出臺,不但能夠有效解決法律援引和適用問題,還會在宏觀上改善整體的經濟貿易環境,對投資貿易行為進行正向引導,從而促進國際經濟良性發展。
(三)明晰國家與國有企業的法律關系
考慮我國實際,在國有企業財產權屬和國家沒有完全分離的情況下,必須充分了解《公約》的實質和內涵,結合我國的國情,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明確國有企業的獨立法律地位。
我國在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實施過程中,應當確立國有企業的獨立法人地位,對國家控股的股東身份和股東權利進行細致的劃分。在財產權屬上也作出明確的界定,嚴格實現政企分開,避免將國家卷入國際商事爭端中。在對外法律責任的承擔上,也由國有企業自行負責。
在經濟全球化、國家交往日益頻繁的背景下,限制豁免論有效地避免了維護國家主權與經濟活動主體權益之間的矛盾,現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采用。我國也應該順應國際趨勢,積極實現向相對豁免主義的轉變。并在堅持國家主權的原則性,結合我國的國情,靈活制定國家主權及財產豁免的專門法律,應對爭端和訴訟中的挑戰,既降低了爭端解決成本,同時也提高了效率,在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主權的基礎上更好地解決國際民商事交往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宋錫祥,謝璐.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國內法調整到國際公約的轉變——兼論莫里斯和仰融兩案[J].政治與法律,2007(1).
[2]龍丹丹. 由仰融案引發的關于絕對豁免與限制豁免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4.
[3]王立君.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規則的新發展——兼論我國的立法與實踐[J].法商研究,200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