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梅+張丙芹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時機的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護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的88例盆底肌力≤3級產婦,根據產后不同時間段盆底康復護理分為觀察組66例患者(其中A組22例、B組22例、C組22例)接受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對照組(D組)22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A組患者產后6~8周實施護理,B組患者產后8~10周實施護理,C組患者產后10~13周實施護理;D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比較各組患者產后盆底肌電生理指標及動力學。結果:觀察組66例患者盆底收縮壓力、靜息壓力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中不同時間段各組盆底收縮壓力、靜息壓力比較(P>0.05)。結論:臨床中對產婦早期不同時間段實施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產婦盆底功能及提高盆底肌力,但不同時間段相互間差異并不顯著。
【關鍵詞】 盆底康復護理;不同時機;盆底功能;盆底肌力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111-01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FPFD)是臨床中常見產后并發疾病,其臨床癥狀為尿失禁、盆底器官脫垂、性功能障礙等,若無法得到有效治療,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心理健康[1]。本次研究,對2016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的66例盆底肌力≤3級產婦實施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取得顯著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的88例盆底肌力≤3級產婦,根據產后不同時間段盆底康復護理分為觀察組66例與對照組22例。對照組中,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5.7±3.24)歲,孕周37~43周,平均孕周(39.0±0.58)周;觀察組中,年齡19~35歲,平均年齡(26.5±4.1)歲,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5±0.56)周。比較兩組產婦臨床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收入標準:(1)產婦接受康復護理后未發生異常癥狀;(2)分娩過程中產婦盆底肌肉無撕裂傷;(3)患者分娩方式為自然分娩;(4)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知情。
1.2 方法:
對照組(D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干預,A組患者產后6~8周實施護理,B組患者產后8~10周實施護理,C組患者產后10~13周實施護理,具體方法如下:由專業治療師對不同時間段三組產婦實施針對性護理,生物反饋訓練、低頻電刺激、盆底肌訓練等。生物反饋訓練及低頻電刺激采用PHENIX USB 4型號低頻神經肌康復儀,使產婦取平臥位,分開雙腿,將電擊棒置入陰道,對腹肌收縮、盆底肌電活動進行測定,通過圖像反映出產婦肌電圖形式,每次持續治療20分鐘,共治療10~15次,2次/周。盆底肌訓練方式為主動縮緊肛門、單次收縮不少于3s,隨后放松,反復持續25min左右,3次/d,持續治療1周為1療程。并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宣教。
1.3 觀察指標:
對比各組產婦護理后盆底收縮力(MVCP)、靜息壓力(VRP),檢測方法:采用高密度壓力傳感器檢測,將氣球放置陰道內側并充滿氣使其與傳感器鏈接,取其最大自然收縮平均值作為檢測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使用%表示,采用x2檢驗,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組間差異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各組產婦護理后盆底收縮壓力MVCP、靜息壓力VRP情況,A組盆底收縮壓力(61.5±9.1)cmH20、靜息壓力(52.2±7.3)cmH20;B組盆底收縮壓力(58.9±8.7)cmH20、靜息壓力(49.9±7.0)cmH20;C組盆底收縮壓力(56.2±9.3)cmH20、靜息壓力(54.3±6.6)cmH20;對照組(D組)盆底收縮壓力(35.6±7.4)cmH20、靜息壓力(39.3±9.8)cmH20。 觀察組66例患者盆底收縮壓力、靜息壓力均明顯高于對照組22例患者,(F=56.570,P=0.000)、(F=26.870,P=0.000)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中不同時間段各組盆底收縮壓力、靜息壓力比較,(F=1.940,P=0.151)、(F=2.190,P=0.120)無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產婦分娩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根據流行病調查研究顯示,臨床中造成女性患者發生FPFD的獨立危險因素是分娩與妊娠,早期對產婦實施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對提高其臨床療效意義重大。現目前,臨床中主要采取預防治療為主,其防治手段包括:生物反饋、低頻電刺激訓練、盆底肌訓練,其中生物反饋聯合低頻刺激是臨床中最常用治療方法[2]。該方法作用機制是對盆底神經及肌肉實施低頻電流刺激,促進盆底肌肉功能的快速恢復。并配合生物反饋結果,具有針對性的對特定肌群實施康復訓練,進而促使達到最佳療效。該方法可充分發揮其優勢,有效合理利用醫療資源,避免浪費,且具有顯著臨床療效[3]。
此次研究發現,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個體化產后康復護理患者盆底收縮力、靜息壓力得到顯著提升,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此外,研究顯示不同時間段使用個體化康復護理,患者盆底收縮力、靜息壓力組間差異不顯著。且本次研究中發現,產婦分娩后其盆底具有自我恢復能力,但作用甚微,對患者實施產后康復護理,可有效激發其自身恢復能力,該護理結果不受時間階段影響[4]。
綜上所述,臨床中對產婦早期不同時間段實施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產婦盆底功能及提高盆底肌力,但不同時間段相互間差異并不顯著。
參考文獻
[1] 張燕, 田麗君. 不同時機的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治療臨床應用研究[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4, 37(3):67-69.
[2] 馬喆, 李環, 張薇穎,等. 不同時機的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對盆底肌作用分析[J]. 生殖醫學雜志, 2015, 24(1):32-36.
[3] 沈國美, 劉海燕, 鄔開會. 不同時間康復護理對產后盆底功能影響的效果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14(20):1842-1843.
[4] 王慧麗, 李小紅, 翁佳麗. 陰道分娩產婦不同時間行盆底康復訓練的效果評價[J]. 護士進修雜志, 2017, 32(7):643-6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