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輝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向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教師要想使學生獲得成功,就要想辦法將學生的興趣與教學結合起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合適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合適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小學語文課,我們要注意課堂教學導入環節的設計,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最佳的學習與思維狀態,以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導入新課呢,下面我就針對導入的方法談一些淺見。
一、直覺導入法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迅速,對事物的認識是從表象開始的。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充分地運用實物、掛圖、標本等直觀教具,從直覺上刺激學生感官,再用啟發式的語言引入,使學生通過感性認識來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并激發他們通過語言文字所表達特定情境的思想感情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為教師下一步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一種最為直接地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追溯作者的創作思維,感悟語言和語言創作魅力的方式。
這種導入方法適合于講授直觀的、能看到差別的教學內容。如《藍樹葉》《荔枝》等課文以實物導入,能吸引學生的視線,可使學生感到自然、親切、真實可信。實物還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在學習課文前,出示與課堂內容有關的實物,導入自然,便于理解。
二、情感導入法
就是用故事、詩歌、歌曲、表演等多種形式把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或相關內容通過教師有感情的描述,引導學生對其真、善、美和假、丑、惡做出愛與恨、滿意與厭惡的情感肯定或否定的反應性評價,或通過教師引導啟發、示范性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情境中對自身的情感體驗進行比較、調整,從而把學生帶入課文中語言文字所提供的情境中,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波瀾,促使學生以高度的興趣參與整個教學活動。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只有要求兒童作用于環境,其認識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物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新課開始時教師要千方百計去創設情境,醞釀氣氛,讓學生觸景生情,誘發出某種情感。使學生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讓他們盡快進入課文角色,成為學習的主人。小學課文中,許多文章文筆清新、意境優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敘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
這種導入法的作用在于引其入情,學生入情才能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和諧發展和鍛煉。
三、啟思導入法
緊扣課題布陳設疑,提出問題,創設懸念或從舊知識引入新知識,提出探索新知識的目標,借以抓住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思維、想象,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覺地參與教學思維活動。教師則可依靠教材緊扣學生的心理特點,一步一步地展開課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問題是思維的開端,一個恰當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南宋時的教育家陸九淵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是問號。”
這種導入法便于教師引導學生梳理課文及脈絡,抓住貫穿全文的線索,不斷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去品味各部分內容。培養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目標導入法
新課伊始,因時間、環境、對象的改變,學生的反饋信息,課型需要,教師在特殊的課堂中臨時應變,因勢利導,用簡潔的語言消除陌生感,縮短師生距離或由審題、介紹背景入手,開門見山地提示課時目標,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思維定向,投入課題內容的探索之中,為教師講課鋪平道路。
這種導入法直截了當,便于抓住全文的中心,讓學生把握重點、關鍵,并弄清整個知識體系,有利于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給課堂以宏觀的基調,但啟發性、趣味性不強。多在所上新課與前面的課文聯系不緊或受時間限制不宜過多講解時采用。
五、操作導入法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實驗操作是提高學生興趣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開課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動手做卡片拼上音節等方式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式上形象直觀地把握課文要領,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顯得輕松多了。這種導入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調動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總之,導入新課要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內在規律,引導學生自覺地發現新知識,接受新知識,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開學生心扉,吸引學生進入課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