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良穎
【摘要】 靜脈輸液是小兒疾病治療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小兒急診治療中比較常用的給藥方式。但是,由于靜脈穿刺會出現疼痛,患兒往往不能配合治療,加之家長情緒也會有緊張與焦慮,從而導致了護患糾紛的出現。因此,靜脈輸液過程中進行優質的舒適護理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基于此,結合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急診輸液患兒中采取的舒適護理模式,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現分析如下。
【關鍵詞】 舒適護理;兒科輸液;急診
【中圖分類號】R53.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148-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期間,在本院急診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400例,其中男218例,女182例,年齡3~10歲;呼吸道疾病188例,消化道疾病120例,泌尿系統疾病47例,神經系統疾病45例;其中發熱366例。采用拋硬幣法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患兒相關護理工作均由兩位高年資主管護師帶領團隊完成。對照組共204例,年齡3~10歲,平均(4.86±1.63)歲;其中呼吸道疾病96例,消化道疾病62例,泌尿系統疾病23例,神經系統疾病23例。觀察組共196例,年齡3~10歲,平均(5.12±1.82)歲;其中呼吸道疾病92例,消化道疾病58例,泌尿系統疾病24例,神經系統疾病22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方法。
1.2.2 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模式:
①靜脈穿刺前悉心傾聽家長有關病情陳述以及相關疑慮,主動熱情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耐心細致地向患兒及家長解釋所患疾病相關的知識、輸液的目的、穿刺部位、藥物的作用、輸液所需時間。此外還要著重講解輸液中的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使家長能夠在不良反應出現時不至于過度緊張。根據患兒的病情及特殊需求,提供必要的人性化服務,在接受穿刺前引領患兒觀摩其他患兒輸液的情形,以減輕家長和患兒的緊張情緒,較快的進入治療狀態,愉快的接受治療。②靜脈穿刺時采用鼓勵、贊美、傾聽、撫摸等多種方式,觀察患兒的表現,注意運用語言技巧,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分散進針時的疼痛,減少哭鬧掙扎,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③輸液過程中協助家長給患兒采取舒適的輸液體位,滿足患兒的舒適要求,必要時親自示范,強調輸液過程中穿刺部位固定的重要性,言語溫柔、目光誠懇,定時到患兒身邊巡查,必要時要蹲下來近距離鼓勵表揚患兒,消除患兒害怕恐懼心理。輸液過程中10~15min巡視一次,由于護士面部佩戴口罩,臉部不能暴露,所以要重視與患兒的眼神交流。④輸液結束后,拔出針頭時對患兒再次予以鼓勵、表揚。運用如“你真棒”、“你非常勇敢”等贊揚性的語言,同時檢查患兒的一般情況以及精神反應狀態,有無不適表現,如為留置針,仔細檢查固定是否牢靠。再次傾聽家長在輸液過程中的感受,主動詢問護理工作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并當面予以記錄,提醒家長離院前帶孩子去醫生處復檢。
1.3 護理評價指標:
對納入研究的兩組病例均發放自制調查表,包括患者滿意度調查和舒適度調查兩個部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對輸液等候時間、治療環境、護士服務態度、溝通能力、技術水平、一次穿刺成功率、健康教育宣教等10項內容進行調查。每項10分共100分,依據總分進行評判:<80分為不滿意;80~90分為基本滿意;>90分為滿意。舒適度調查表內容為:①穿刺時疼痛程度;②穿刺時有無哭鬧;③輸液過程中有無外滲;④是否一次穿刺成功;⑤巡視護士是否主動巡視;⑥輸液過程中患兒有無不適。每項提供“是”和“否”兩個選項,由兩組患兒及家長獨立填寫。有漏選或多選的調查表視為無效不計入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經過統計軟件SPSS17.0處理,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滿意度評價:
對照組發放調查表204份,回收194份,有效188份,有效回收率為92.16%;觀察組發放196份,回收190份,有效179份,有效回收率為91.33%;對照組滿意度85.1%,觀察組滿意度93.3%,兩組均無與輸液護理有關的投訴發生。
2.2 舒適度效果評價:
對照組發放調查表204份,回收196份,有效192份,有效回收率為94.11%;觀察組發放196份,回收190份,有效186份,有效回收率為94.90%;觀察組舒適度效果評價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目前我國兒科急診醫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醫學的發展加快了醫療模式的轉變,同時,為了適應兒科急診醫學的快速發展,護理工作也相應的從傳統護理向舒適護理等綜合護理模式進行轉變。兒科急診承擔著各種小兒急危重癥的搶救和治療工作,臨床護理任務繁重、護理難度大、要求高,診療環節多,護理人員相對不足,輸液室空間狹小。小兒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的特殊時期,對靜脈穿刺往往會恐懼不安、哭鬧,難以有效配合,加之患兒家屬極易產生煩躁、焦慮等情緒變化。以往的傳統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往往只根據醫囑進行簡單、機械的護理活動,忽視了患兒及家屬心理、精神、社會上的舒適感,極易引發對護理人員的不滿情緒,導致糾紛,從而降低了服務質量和護理效果,甚至還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因此更新服務理念、改善護理模式是新型護理工作的必然要求。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體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者降低了不愉快的態度,是科學與人文的交融,實現了人文關懷與整體護理的途徑,進而使患者減輕了痛苦,獲得了舒適,達到一種高度的滿意。在兒科輸液中,舒適護理要求醫護人員為患兒提供人性化護理,時刻關注患兒的不良反應,以提高患兒的舒適感和快速康復為目標。
通過研究結果可以知道,在兒科急診進行診療的過程當中,采取的舒適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家長滿意度、穿刺過程中患兒疼痛哭鬧、一次穿刺成功率、液體外滲等方面都要優于傳統的護理對照組(P<0.05),這就說明了舒適的護理應用在兒科急診輸液有著非常滿意的效果。另外,舒適護理還能夠為患兒創造很好的輸液環境,緩解患兒的緊張情緒,減輕了靜脈穿刺時所帶來的痛苦,提高了患兒輸液中的舒適度,更好的配合輸液,減少了在輸液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同時增加了護士與患兒、家長的溝通機會,促進了健康教育的開展,使患方不斷獲得有益于治療的知識與方法,進而促進了患兒的疾病康復;患兒及家長身心都處在滿足的狀態,大大提升了對于醫院的滿意度與信任度。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在兒科急診輸液過程中,采取個性化及其針對性的舒適的護理模式,護理效果要優于傳統的模式,對兒科急診護理工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毓嬋,朱瓊芳,陳旭素,等.舒適護理在小兒咽喉手術后麻醉恢復期躁動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1):41-44.
[2] 張金哲.小兒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31-1235.
[3] 何夢雪,陸紅,沈南平,等.全國14所醫院小兒腫瘤科護士專科護理知識的問卷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5,35(3):427-431.
[4] 齊英.舒適護理在門診靜脈輸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6):73-75.
[5] 于巧云.門急診輸液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的體會[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2,(3):143-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