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挺
【摘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服務水平與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護理服務水平直接表現了服務質量。近年來,兒童護理成了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同時,兒童護理也由執行醫囑變成了以兒童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此種模式產生給兒童護理人員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怎樣才能更好展開護理工作,成了兒童護理人員要研究的重點問題。基于此,文章對于人文主義精神在兒童護理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與研究,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 兒童護理;護理模式;人文主義精神
【中圖分類號】 R289.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154-02
1 影響兒童護理工作開展的因素與對策
1.1 影響因素:
影響兒童護理工作開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方面的因素、社會方面的因素、護理工作人員自身因素以及醫患之間的溝通等。患者方面主要是因為患兒溝通較為困難,同時由于患兒家長一般都比較著急緊張,從而引起患兒家長與醫護人員的糾紛;社會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因為人們對醫療行業的誤解而造成的,人們總認為只要進入醫院,患兒就會恢復健康,這給護理工作人員帶來了許多無形的壓力;護理工作人員數量以及自身專業水平造成了護理工作困難;另外醫患溝通問題也成為影響兒童護理工作的重要原因。
1.2 對策:
為了不斷提升護理水平,醫院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不斷增加一些活動來改善工作人員及其患兒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提升護理工作人員技術及自身的素質,合理對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進行安排;強化醫患間的溝通,及時了解患兒與家長的心理,從而促進了護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2 現代兒童護理模式-人文主義精神
2.1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主要是指“以人為本”。要想在兒童護理工作中實施人文精神,其基礎是提高護士自身的人文素質。在對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從傳統執行醫囑的方式中轉變過來,轉換成以兒童為中心、以患兒家長為中心的觀念。要將以人為本的關愛理念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中。除了提升護理工作者的人文素養,醫院中的設施也要體現人文精神,同時人文精神的實施也要依靠制度的支持。兒童護理主要針對的是特殊群體的生長發育的護理,因此護理工作人員要充分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特點以及防治措施,這樣才能對患病兒童做出及時正確的護理。同時在護理過程中要突出兒童的地位,顯示出兒童的主體地位,在護理過程中護理工作人員也要充分考慮父母的感受,充分考慮每個護理細節。傳統護理理論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內容,護理工作人員要具備現代化的護理理念,要不斷加強自身素質,以人性化為中心,建立兒童護理的人文關懷護理模式。
2.2 培養護理工作人員人文精神的措施:
教師素質:要想在護理過程中加入人文精神關懷,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加入人文關懷的理論內容,對人文教育進行傳播。這樣人文教育的理念才能得到護理人員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培養護理人員的同情心和責任心,使護理人員能夠從患兒角度出發對患兒開展護理工作。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體現人文價值,這就需要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有意識地將人文教育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病例分析、錄像教學、集體討論等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人文關懷的具體方法以及重要性。實踐課程的安排:除了理論學習外,護理工作人員也要進行實踐訓練,在實踐中體現人文關愛,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就需要護理工作人員掌握好護理技術,同時在護理中加入對幼兒的關懷。比如在對幼兒進行靜脈穿刺時,要表現出對患兒的關愛,要盡量舒緩嬰幼兒的心情,也要提高自身的技術,做到一針見血。為了提高自身的技術,護理人員要重復練習每個動作,同時加強與患兒的溝通,從而增進與患兒的關系。另外為了鍛煉自身的護理能力,護理人員也要在實際環境中進行親身體驗,積極地參加兒童護理實踐,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與患兒建立友好的關系,認真解決患兒的問題。專業水平課程的安排:安全問題是護理工作的最重要的問題,因此要消除在護理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安全護理知識技能教育,教育的內容包括護理資料的整理、具體護理方法的操作等,同時護理工作人員也要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斷在臨床中提高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的溝通交流水平;建立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只有增強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感,才能保證其在工作中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醫院組織其進行學習、培訓來增強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另外也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來提高護士的責任感。
3 人文主義精神在兒童護理中的具體表現-親情快樂護理
3.1 營造舒適的環境:
包括就醫環境和住院環境,良好的就醫環境和住院環境可以增加兒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時鮮艷的壁畫和圖片同樣可以增加兒童的愉快感,在舒適的環境中,兒童才可以積極地配合治療。
3.2 開展小型獎勵活動:
獎勵活動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對于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好的兒童給予獎勵,通過這種活動,兒童不僅可以積極配合,同時也有利于降低孩子的心理負擔,減少兒童的恐懼。
3.3 心理護理:
護理工作人員應該根據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心理護理,護理工作人員要與兒童進行溝通,了解兒童的心理和生活習性。這樣才能將親情快樂護理融入整個護理過程中,讓患兒不覺得是在接受治療,而是在新的環境中找到家的溫暖。
3.4 治療溝通:
治療溝通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常用的治療工具,治療溝通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適應環境,從而消除患兒心理陰影。治療溝通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健康問題,對其開展具有針對性談話的溝通行為。由于兒童的特殊性,給護理工作者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當面對哭鬧的患兒時,護理工作者要對患兒有耐心的疏導,同時也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語言與患兒進行交流,拉近與患兒的關系,消除患兒的緊張和恐懼心理。為了提高護理工作人員的溝通水平,需要護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應該具備小兒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這樣才能為兒童提供優質的護理,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endprint
3.5 播放音樂:
據美國一項研究,給幾個嬰兒分別播放媽媽的語音、鳥兒的叫聲、各種音頻以及音樂,對嬰兒安靜的時間進行研究。其中音樂可以使嬰兒保持安靜的時間較長,也就是說音樂可以緩解兒童的焦慮。因此在對兒童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性的為患兒播放音樂,這樣可以轉移兒童的注意力,緩解兒童的恐懼心理。
3.6 重視護理隊伍的素質建設:
醫院要對護理隊伍的素質建設加以重視,培養起一支技能過硬、素質高、責任心強的護理隊伍,加強對于護理人員禮儀以及溝通方面的培訓,并不斷培養護理人員愛心以及耐心,這是從事兒科護理工作護理人員必備的基礎。兒科護理的工作更加的繁瑣,護理入員在工作中不能出現松懈,規避因此而產生的工作失誤。為了能夠更好地完善護理隊伍建設,醫院還要建立起完善的績效激勵機制與工作監督體系,從而推動了人文主義精神在兒童護理工作中的應用。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兒童護理是一個比較特殊且比較繁瑣的過程,醫院和護士要充分認識到在兒童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來自不同方面的不安因素,并積極預防。近年來,兒童護理成為社會普通關注的問題,怎樣提高兒童護理水平,以及怎樣消除在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成為醫院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護理過程中,患兒、患兒家長以及護士自身的因素都會給護理過程帶來不安全因素。本文以“人文精神”在兒童護理中的應用進行研究,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處理醫患之間的關系,才能將“以患兒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落到實處。如何將這一理論性的思想落到實處,本文也進行了重點論述,比如營造良好的護理環境、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通過播放音樂營造輕松的氛圍都是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隨著護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以患兒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這種新型護理模式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進行研究,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為患兒提供更好的醫療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譚漢梅.住院學齡兒童護理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7):4279-4280.
[2] 高翠林,何敏.兒科護理差錯隱患及防范對策[J].山西醫藥雜志,2007,36(3):232-233.
[3] 曹玉英.護理安全管理及防范措施[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6,12(2):91-92.
[4] 香祝濃.兒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9):119-120.
[5] 馬芳,宋建華.關懷教育及對護理教育的挑戰[J].中華護理教育,2012,5(1):45-47.
[6] 馮鶯,駱宏,葉志弘.MBI量表在護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測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7):477-4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