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徐莉
摘 要:本文在分析浙江省常州市余巷村地理位置、自然與人文環境、價值屬性、歷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余巷村保護與開發路徑與策略。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 余巷傳統村落 文化資源 保護與開發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國策,實現經濟與環境共同發展的目標。保護與開發好傳統村落文化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
一、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概述
(一)余巷村歷史概況
余巷村位于武進區橫林鎮的東部,據《橫林鎮志》記載,余巷原名“佘巷”。傳說清朝乾隆皇帝第三次巡游江南,乘龍舟駕臨佘巷,其邑之佘狀元忙做準備,從佘巷至古運河佘杭碼頭一路,以席鋪地迎候。乾隆皇帝龍顏大悅,但皇上卻把佘狀元名帖上的“佘”字錯看成了“余”字,脫口說了句“余狀元平身”。從此佘巷地名便改成了“余巷”,一直沿用至今。
(二)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概況
1.自然資源。一般是指傳統村落在形成過程中的周邊環境資源,如地形、地貌、山川、河流、農田、森林、植被等自然資源。余巷村地處江南,位于古運河之畔,屬于典型的江南水鄉,村中小河流淌穿過,村中樹木繁多,村前屋后種植水稻和小麥。
2.建筑資源。主要指街巷建筑、古橋古道、廟祠建筑等,街巷建筑一般是傳統村落的整體布局和結構形態,由街區、巷落、古建筑、傳統民居等構成。余巷老街主要是東街和西街,街長約300 米,用地面積約1.5 公頃,街巷空間主要呈一字型分布。歷史上的余巷鎮曾駐在這里,余巷老街還保留了清末和民國的老街布局、木排門、石板地、雕梁畫棟的門窗、磚雕門樓,建筑風格以青磚墻體熟石灰抹灰為主。余巷村現有4處市級文保單位:馮元楨故居、馮氏宗祠、馮仲云故居和薛氏宗祠。
3.人文資源。主要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人資源、風情民俗、禮儀文化等。余巷村名人資源豐富,歷史上出過許多名人。如明代方志學家薛應旂,東北抗聯名將馮仲云,中共領導人馮鉉、馮琦,院士馮元幀、攝影師薛伯青等。余巷村祠堂文化興盛,有馮氏宗祠、薛氏宗祠、姚氏宗祠等祠堂,這些宗祠與村民的生活密切相關,體現著余巷村先輩們流傳下來的和宗睦族的民風民俗。
(三)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價值分析
1.歷史文化價值。余巷村歷史文化豐富,承載著余巷村的歷史發展軌跡的眾多文物古跡對于研究古村落發展史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余巷村具有歷史悠久的儒家文化和濃郁的詩書教育氣息,余巷村出了21位進士,是全國進士最多的村,儒家文化對余巷村影響深遠,這些文化資源對于研究儒家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余巷村的風俗人情、民俗文化、民間傳說、傳統手工藝等和一些傳統農耕器具等,為研究民間遺產提供重要資源。尤其是民俗文化,反映了傳統村落地域文化,代表著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研究民間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2.藝術與社會價值。余巷村中建筑屬于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筑,民居多為磚木結構,白墻黑瓦。建筑風格以青磚墻體熟石灰抹灰為主。薛尚書宅至今保存完好,是三進三開間的清式大院,這些建筑和傳統民居以其獨特的建筑文化對于傳統建筑的修復、保護和研究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余巷村是一個傳統民居的聚集地和村民生產生活的聚居地,是一個典型的鄉村社會集合體,村中馮氏、薛氏、姚氏等宗族構成了不同的社會單元,一個宗族管理著本族的社會事務,體現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宗族社會文化,對于研究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3.經濟與旅游價值。余巷村地處常州郊區東部,沒有進行過開發,將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建筑文化資源、人文歷史文化資源如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可以提高居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實現其經濟價值。
余巷村處于江南水鄉,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地域風情,對其進行旅游開發具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可集中余巷村自然資源、建筑文化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儒家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的旅游文化村,實現其旅游價值。
二、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及問題
(一)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
《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20)》把余巷村列入古村落保護范圍,余巷村的一些建筑也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如馮元楨故居、馮氏宗祠、馮仲云故居、薛氏宗祠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余巷村的馮仲云故居也得到了利用,依托其成立了馮仲云紀念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出和馮仲云有關的老照片、影像資料、書籍、信件、實物等檔案資料,吸引了一些游客前往參觀。
(二)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問題
1.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總體規劃尚未形成。盡管余巷村被列入保護范圍,但是其保護與開發的總體規劃尚未形成,缺少保護性規劃,導致破壞傳統村落格局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余巷東街和西街被涂上了白色,破壞了原始的風貌,由于經濟建設與村民居住環境改善的原因,大批古建筑被村民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現代建筑,這些現代建筑與傳統村落風格迥然不同,嚴重影響余巷村整體村落格局,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古樸自然風貌和人文歷史氛圍。
許多村民舉家外遷,村中居住的多是老人、孩子和外來務工者,村落“空心化”比較嚴重,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村落鄉村文化和傳統文化喪失,傳統村落文化環境遭到破壞,嚴重削弱了村落文化資源的根基。
2.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意識較為淡薄。余巷傳統村落的居民保護意識較為淡薄,意識不到傳統村落的保護是件重要的事情,一些居民對古建筑隨意拆毀和改造,建造現代建筑,改變了傳統村落原有的建筑風貌,失去了傳統村落本來的韻味。
余巷傳統村落一些古建筑由于未被列入文保單位,導致這些古建筑面臨著自然損毀的境地。大多數古建筑都是磚木結構,年久失修,導致長期遭受雨水、蟲蟻等侵蝕,已經變得破敗不堪,處于倒塌的危險境地。還有的村民在修繕房屋時,將舊的房屋拆除重建或者大面積的改造,使得這些古建筑成為現代建筑的取代品。endprint
3.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工作不到位。余巷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工作不到位,沒有形成旅游產業,處于待開發狀態,缺少相應的旅游開發管理主體,未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旅游開發模式,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缺乏。一些古建筑雖然被列入文保單位,但是處于長期閑置的狀態,尚未對外進行開放。
一些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利用,如余巷村的宗祠較多,如馮氏宗祠、薛氏宗祠、姚氏宗祠等,宗祠文化是余巷村一大特色,這些宗祠具有濃郁的江南味道,但是這些宗祠并沒有得到較好開發利用,沒有把宗祠活化利用,未將宗祠與居民的生活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性開發,未發揮其傳承文化、凝聚宗族的作用。
三、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路徑與策略
(一)保護與開發的原則
1.原真性原則。余巷村的自然資源、建筑資源與人文資源是寶貴的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在保護與開發時需要遵循原真性原則,不能破壞余巷村的自然風貌及其村落周邊的自然環境,在建筑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上需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不能破壞古建筑原來的建筑風格和建筑特色,人文資源保護與開發方面需要保持當地本土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真實反映余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的原有特色風貌。
2.整體性原則。傳統村落的自然資源、建筑資源、人文資源等要素有機融合成為一個整體,需要我們整體考慮各個資源之間的關系,不能把他們分離出去保護與開發。
余巷傳統村落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自然資源與古建筑、傳統民居等建筑資源以及民俗文化、名人資源、宗祠文化等人文資源構成了傳統村落文化資源的有機整體,這些資源完整不可分割,需要將這些資源進行整體性保護與開發,將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完整融合為一體。
3.獨特性原則。余巷傳統村落地處江南,帶有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落的韻味,在保護與開發時需要彰顯其江南地域獨特性,將其小橋、流水、人家地域特色予以保護,挖掘余巷村的宗祠文化資源、名人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提煉余巷傳統村落的地域文化要素,將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造獨具江南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傳統村落。
(二)保護與開發的路徑
1.自然資源。這是余巷傳統村落賴以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余巷村周圍的自然生態和景觀資源應該予以保護,使其成為余巷傳統村落保護體系的一部分。余巷村地處江南水鄉,京杭大運河從村南流淌而過,村中池塘比較多,水是水鄉的文脈,保護水鄉就是保護水文化,要將與水相聯系的傳統民居、農田碼頭等景觀作為傳統村落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持江南水鄉的原始風貌,保護傳統村落水文化氛圍,加強對水鄉文化資源生存環境的保護。
在堅持水資源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重視水鄉水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發展水鄉旅游文化產業,讓游客體驗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利用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結合傳統民居、宗祠祠堂、文物建筑等,建造一些如濱水步行道路、臨水平臺等景觀,在河邊種植一些濱水植物,與村中樹木相結合,打造獨具江南水鄉特色的濱水娛樂旅游區。
2.建筑資源。根據余巷傳統村落的建筑資源進行分類保護,對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應予以重點保護,劃定保護范圍,安排專人負責保護管理,加強文物建筑修繕維護工作,確保文物建筑完好無損。對一些建筑質量良好,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建筑,應在不改變其外立面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保護;對一些建筑質量一般,與傳統村落風貌相協調的建筑,對其進行改造,使之與村落整體風貌相協調;對一些現代建筑予以拆除。
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將一些文物建筑面向公眾開放,如對一些名人故居如馮仲云故居、馮元楨故居進行旅游開發,將其打造成旅游景區,依托名人故居開放旅游產業,實現建筑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3.人文資源。余巷傳統村落名人眾多,要加大名人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挖掘這些名人的生平事跡和名人精神,發揮名人的教育功能。可以在余巷村中建設名人館,展示名人的相關文獻資料、典故故事等。在村中建造名人雕像、修建名人文化廣場、舉辦名人相關的文化活動等,利用名人文化精品,樹立名人文化品牌。
余巷傳統村落宗祠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宗祠文化,要保護與開發宗祠文化,對宗祠文化資料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將保護宗祠建筑與弘揚優秀宗祠文化相結合,將宗祠打造成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基地。
利用節假日在宗祠舉辦一些宗族祭祀活動和社戲,將名人的生平事跡以戲劇形式在宗祠戲臺上表演,宣傳宗祠文化,將宗祠文化空間以旅游文化產品形式展現給游客,實現經濟上雙贏,達到保護與開發宗祠文化的目的。
(三)保護與開發的策略
1.加大保護宣傳力度,制定保護性規劃。通過現代媒體手段,加大余巷村保護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途徑宣傳余巷傳統村落的歷史價值和旅游價值,開展相關教育宣傳活動,營造保護與開發古村落的良好氛圍。盡快制定余巷傳統村落保護性總體規劃,對余巷村進行整體性保護與開發,明確余巷村自然資源、建筑資源、人文資源的保護措施,將一些古建筑、傳統民居、古樹、古井、古橋等資源列入重點保護對象,切實做好余巷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各項措施的落實工作。
2.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注重傳統村落旅游開發。加大余巷村人文資源的挖掘力度,使當地自然資源、建筑資源與人文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相得益彰,體現余巷村的農耕文化、宗祠文化、儒學文化等的獨特魅力。將余巷村的旅游資源與當地的農業資源、人文資源等相結合,將其打造成為彰顯江南水鄉特色的旅游度假村,大力發展旅游觀光產業和特色文化產業,開發旅游新產品,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實現余巷村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工作共同發展、共同促進。
參考文獻:
[1]王浩.常州勝西古村落保護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
[2]王浩.常州鄉村老街保護與發展探析[J].城市學刊,2016,(6).
[3]王浩,黃國棟.“鄉愁”理念視角下鄉村老街的保護與發展——以常州奔牛老街為例[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