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國琴
【摘要】目的:對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診斷治療的探討。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4例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患者,結合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內容包括診斷標準、治療方法、臨床療效等,將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結果:24例肺血栓栓塞癥患者誤診率高達33.33%,經臨床對癥治療后,87.50%患者好轉或治愈出院,死亡率為12.50%,對比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中(0.05)。結論:在呼吸內科血栓栓塞癥診斷治療過程中,臨床醫生需要準確掌握診斷治療要點,對疑似患者及時給予各類臨床檢查確診病情,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降低誤診率、漏診率及死亡率,從而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關鍵詞】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489.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213-01
肺血栓栓塞癥(PTE)是呼吸內科中較為普遍的重癥之一。PTE是指內源性血栓阻塞肺動脈或是其分支造成肺循環和呼吸功能出現障礙的臨床病癥。由于肺血栓栓塞癥在臨床上的癥狀表現并不一致,這就使得醫師在診斷時出現困難,增加了診斷的難度,增加了誤診或是漏診的發生。臨床上時常會因為診斷不準確,治療不及時以及治療方法不規范等原因導致患者失去生命,增加了病死率。基于此,本文對我院2015年5月一2016年5月期間就診的24例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患者給予臨床分析,對其臨床診斷治療進行探討,為提高此類患者診斷正確率及臨床療效提供可靠依據,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4例肺血栓栓塞癥患者,結合臨床資料進行分析,24例肺血栓栓塞癥患者中男16例,女8例,年齡41-89歲,平均年齡62歲。所有患者均經過病史、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等綜合分析后確診。患者均出現了呼吸困難、咳嗽、咳血、胸悶、胸痛、心悸、發熱等癥狀。
1.2 研究方法:對24例肺血栓栓塞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內容包括診斷標準、治療方法、臨床療效等,分析方法包括查閱相關病歷資料、詢問當時醫護人員及患者等。將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
1.3 診斷標準: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診斷標準主要為:①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生的胸痛、呼吸異常(困難、急促等)、昏厥等癥狀;②屬于深靜脈血栓高危人群;③經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檢查((CDFI)可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同時伴有相關臨床表現;④心電圖檢查結果異常;⑤血氧飽和度≤95%;⑥胸部X線片檢查結果具有明顯肺血栓栓塞癥征象;⑦CT肺動脈造影檢查具有明顯肺血栓栓塞癥征象;⑧超聲心動圖檢查具有明顯肺血栓栓塞癥征象;⑨僅可使用肺血栓栓塞癥合理解釋患者各項臨床表現。同時符合下列①一③(任一項)+④一⑧(任一項)+⑨即可判斷為肺血栓栓塞癥。
1.4 治療方法:對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患者治療過程中,每間隔12h給予低分子肝素鈉(或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4-8kU,華法林起始劑量為3-5mg/d,與低分子肝素聯合治療4-5d后根據患者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檢測結果及時調整藥物用量。若患者無溶栓禁忌癥則給予4400U/kg尿激酶溶栓負荷劑量靜脈推注,之后給予尿激酶泵注,給藥2200U/(kg·d),連續泵注12h。當INR值為2-3時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療,繼續給予華法林連續口服3一12個月。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24例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患者進行分析,誤診8例(33.33%),其中誤診心功能不全3例、肺炎1例、急性冠脈綜合征2例、腦栓塞1例、心源性暈厥1例。經臨床對癥治療后好轉或治愈出院21例(87.50%),死亡3例(12.50%),對比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中<0.05)。
3 討論
肺血栓栓塞癥(PTE)是最常見的肺栓塞類型,其是指肺循環障礙及呼吸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發病原因為內源性血栓(靜脈系統、右心等)將肺動脈及其分支堵塞,由于該病臨床并無典型癥狀,因此對正確診斷帶來一定困難,易貽誤患者最佳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據相關研究表明,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發病率約0.3%,但死亡率則高達65%-95%。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結構、飲食習慣、周圍環境改變等多因素的影響,該病發生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及時準確的臨床診斷及規范化的治療措施是保障肺血栓栓塞癥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
通過上述研究分析,24例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患者誤診率高達33.33%,提示臨床醫生準確掌握此類疾病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可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正確率,降低誤診、漏診幾率。肺血栓栓塞癥危險因素較多,包括任何可能導致靜脈血液高凝狀態、癖滯、靜脈內皮損傷的因素,如高血壓、冠心病、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外科手術、糖尿病、長期臥床、肥胖等。研究表明,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肺血栓栓塞癥主要危險因素,若患者兩下肢周徑相差>1cm,伴有淺表靜脈曲張、色素沉著、壓痛等臨床表現,提示其可能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需采取必要措施預防肺血栓栓塞癥發生。
上述24例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患者中3例死亡,且死亡患者均由于存在溶栓禁忌癥而采用單純抗凝治療。提示溶栓聯合抗凝治療是保障肺血栓栓塞癥患者療效及預后的有效措施,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正確治療方案。
通過上述研究分析,在呼吸內科血栓栓塞癥診斷治療過程中,臨床醫生需要準確掌握診斷治療要點,對疑似患者及時給予各類臨床檢查確診病情,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降低誤診率、漏診率及死亡率,從而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艾爾肯·艾山.呼吸內科肺血栓栓塞癥的診治體會[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2,10(8):561-562
[2] 秦志強,陳顯源,高興華,等呼吸內科醫生在肺血栓栓塞癥診斷中的作用[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09(5):461-464
[3] 陸艷輝,米玉紅,劉雙,等.肺血栓栓塞癥對左心室收縮與舒張功能的影響.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1,34(8):595-5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