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芹華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保留灌腸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2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2例口服柳氮磺吡啶治療,觀察組40例給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療程2個月,觀察患者癥狀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大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為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直腸炎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潰瘍性直腸炎;中藥保留灌腸;柳氮磺胺吡啶
【中圖分類號】R244.9;R574.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252-01
慢性非特異性直腸炎是臨床多見的疑難雜癥之一,病情不穩,易反復發作,纏綿難愈,臨床治療較為棘手。我們采用中藥保留灌腸和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療48例潰瘍性直腸炎,取得了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觀察病例72例,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齡25~55歲。內鏡檢查顯示結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中藥保留灌腸:苦參20g,黃連10g,黃柏15g,錫類散2支,地塞米松5mg 開水煎好后取汁100ml,溫度39~40°c為佳,裝進灌腸袋內,先用生理鹽水500ml行清潔灌腸,待患者排空大便后,再用醫院配置好的中藥保留灌腸,保留藥液至次日清晨,每天晚上一次,15日為一個療程,間隔5天后再治療1個療程,共4個療程。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2g每日3次,連服2月,兩組其他輔助治療護理相同。
1.3 治療判定:評價療效:①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正常,腸鏡檢查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大便正常,腸鏡檢查較前改善。③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大便檢查,腸鏡檢查等均無明顯改善。
2 結果
兩組治療結果統計見表1。
3 討論
潰瘍性直腸炎多呈反復發作慢性病程,發病機制可能與感染、遺傳、免疫、精神四大因素有關,進行早期心理護理, 在疾病愈合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運用中藥灌腸,能使病變部位直接受藥物作用,同時中藥也有足夠的時間與粘膜充分接觸,更有利于發揮藥物作用,從而達到有效的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目的。方中以苦參、生大黃、生地榆、紅藤共同達到清熱燥濕的作用,尤適宜于下焦血熱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而防風祛風燥濕,除腸道濕邪;訶子澀腸止瀉;丹皮涼血,止血;白芍既可緩急止痛,又有止澀痢之功。護士在操作方法和熟練的操作技術是減輕患者痛苦,樹立戰勝疾病信心的重要條件,正確的情志、飲食、出院指導能降低疾病的復發率。因此,中藥保留灌腸配合多環節護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統計學處理,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5)。
參考文獻
[1] 聶金,孫自勤.潰瘍性直腸炎的治療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6,26(6);382-384
[2] 張明蘭.中藥保留灌腸法在潰瘍性直腸炎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4);64-65
[3] 鄭秀云,王菊玲.改良保留灌腸法治療潰瘍性直腸炎的臨床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8,7(2);86-87
[4] 付學源,王真權.近5年來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直腸炎的 研究進展[J].現代中醫藥,2012,32(1)85-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