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
【中圖分類號】R472. 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270-02
急診護理工作是一個高風險職業[1-2],具有急、危、重癥患者多,工作忙、節奏快,患者及家屬急躁、易怒的特點。再加上醫學的局限性、病情的復雜性和護理工作的無預見性, 可以說急診護理工作風險無處不在[3]。 因此應用科學的方法實施風險管理,對急診護理過程進行梳理,識別、分析、控制處理現存或潛在風險,以達到規避或降低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或即使發生了也能將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 是急診科急診護理工作隨機性大、時間性強、技術要求高,是超過各種服務之上的高科技行為的組合活動,具有高風險性。澳大利亞/新西蘭風險管理標準AS/NZS4360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聯合制定的世界上第1個國家風險管理標準,于 2004 年進行了最新修訂。其通過標準化的作業流程規范了風險管理的程序和過程,從而有效保證了風險管理的最終效果,已經被澳大利亞政府和世界上許多公司廣泛采用,成為各國爭相效仿的標桿[4-5]。我國急診護理管理中風險護理的管理在減少護理缺陷、提高護理質量、和確?;颊叩淖o理安全從而改善護理滿意程度有極大的作用。
1 急診護理風險識別
急診患者護理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是對客觀存在及潛在的各種急診 護 理風險進行系統、連續地識別和歸類,并分析產 生風險因素的過程,它是風險管理程序的第一步。急診護理風險存在主要有以下3個因素,1管理因素,急診工作隨機性大、工作量大、技術要求高、危重病人多,醫院實際床護比大多數低于國家標準。2護理人員因素,主要在于風險意識不強,業務水平參差不齊、護理文件書寫欠規范以及護患溝通不到位。3患者因素,患者發病急、變化快危重程度難以預料、隨機性大、可控性小、病種復雜等因素的存在加大了急診護理風險。為此我們建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應用風險列舉法和流程圖法,通過小組討論、研討會等式,對工作環境、工作過程、工作標準、工作流程和既往已發生的護理缺陷、投訴事件、糾紛賠償事件,以及過去患者滿意度調查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和潛在的護理風險。
2 急診護理風險評估
急診護理風險評估是在明確可能出現的風險后,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損失的嚴重性進行估計。陳蘭等研究出護理風險的預警評估系統,包括風險發生的概率、危害程度、損失程度、確定危險等級,將風險分成無、低、中、高4級予以顯示,為臨床護理提供決策依據。
3 護理風險的處理
在國際上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仍以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5個國家為佳。近年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風險管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澳新風險管理標準已成為各國爭相效仿的標桿。該標準通過簡便易用的風險綜合評分工具和規范的過程管理使復雜的風險管理更便于臨床操作。
科學的風險管理方法是控制急診護理風險的有效手段急診護理工作風險可以說無處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其控制的關鍵在于預防。只有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才能幫助護理人員識別、預測護理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應對風險的能力。近年來我國眾多護理工作者對急診護理風險管理進行了不少研究和探索,但還缺乏系統性的急診護理風險管理理論和實踐,因此我國急診護理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仍有賴于護理管理者不斷地探索科學的風險管理方法。
我們也對護理風險管理做了較多的學習與思考。定期全體護理人員的配需,提高風險意識,以科室護士長牽頭組建風險管理小組。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培訓,通過參加講課、開展專業培訓班、護理研討會等方式,對急診常見疾病類型、急救流程與護理措施等進行講解,并導入案例進行急救模擬演練及回顧性護理查房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改善應急能力。完善制度,建立護理質量控制小組,合理排班,提供組織保障。重點在護理環節質量監控,實施三級護理質量監控,建立急診科的監 管 機制,重點突出和監督前瞻性護理,即事前控制。簡化和優化急診流程,引入“一站式”管理理念,減少患者在各個環節的等候時間。及時向患者及其家屬告知風險,尊重其知情同意權,提倡誠信服務。加強物品設施的監控和管理、各類設備的安全檢查、護理操作技術以及護理文書書寫質量檢查、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要求及時、快速、準確,并 定期審查)。對于危重患者以及特殊心理狀況患者,應加強健康宣教以及心理護理,做好重點檢查和監控。
急診科是醫院中重癥患者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所有急診患者入院治療都必須經過急診科。急診科患者病情緊急以及不可預見性等特點,使得其具有超高的風險性,容易導致醫療糾紛和投訴 發生。因此,對急診科實施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風險護理管理在臨床是一種具有風險預防意識的管理理念,在20世紀80年代,歐美的管理者將風險管理引入至醫院管理中,有效提升醫療護理質量。有報道認為,風險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護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減少患者不必要的身體和經濟方面的損失,最終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滿意度。近來有研究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急診醫學模式轉變中,結果發現,在該護理管理模式的控制下,急診護理質量提高了,護理不良事件減少了。
參考文獻
[1] 向清平 ,曹桂林 .對急診科護理人員不作為行為風險認識和思考[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6):87-88.
[2] 章亞平,何敏華.院前急救中的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J].護理學報,2010,17(1B):23-26.
[3] Considine J, Mitchell B, Stergiou H E. Frequency and Nature of Reported Incidents dur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J]. Emerg Med J,2011,28(5):416-421.
[4] 王市敏 ,張良吉.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醫療風險管理體系比較研究[ J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3):67-69.
[5] 劉雅莉,景濤,田金徽,等.新西蘭醫療風險防范及監管機制現狀的循證評價[J].中國循 證醫學雜志,2006,6(9):673-6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