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創新與改變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以此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無論媒體的形式如何變化,對于時政新聞來說,高質量的新聞內容仍然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新時代的廣播新聞采編人員,更需要創新采編技巧,不斷充實自己、與時俱進。本文將基于廣播電視時政新聞采訪問題,探討相關技巧和方法,以供相關新聞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時政新聞 采訪 問題 方法
前 言
隨著電視媒體行業的蓬勃發展,電視臺的時政新聞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無論是政策的發布還是實事的播報,這些都關系到人民自身的切身利益,所以,作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系紐帶,充分利用好媒體資源,傳達出人民的心聲和政府的努力是時政新聞的最終目標。面對新的發展要求,廣播電視行業應當對自身有了新的定位,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不斷發揮自身優勢來提升新聞質量,力求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在此基礎上尋找發展空間。
一、時政新聞的特點
新聞采訪是一項嚴謹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會影響新聞的真實性,誤導受眾,給社會帶來消極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越來越透明,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方便,新聞媒體行業在這個階段不斷發展,取得了明顯的突破和進步。從社會性質上進行研究,時政新聞主要是針對黨和政府發布的各項政策、方針、路線而發布的新聞,因此時政新聞必須具備真實性、時效性以及公開性。一個國家的政策、方針與受眾的利益和生活密不可分,這就要求時政新聞記者在采訪時,要保證內容準確可靠,在具體事實具備真實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還要具有嚴謹性和樂趣性,讓受眾看得懂,也樂意去看。因此,時政新聞與其他新聞報道不同,要求記者具備良好的綜合水平、職業素養以及高超的采訪能力。
二、時政新聞采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編輯模式落后,對新媒體理解不到位
很多地區由于對新媒體沒有深入理解,導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能很好地進行融合,沒有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使得很多地區出現時政新聞的采編模式落后的現象,新聞樣式依然按照原有固定模板進行編輯,還是傳統的短視頻、幾張簡單的照片,缺少創新,這樣的時政新聞很難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而一些新聞更是偏離了群眾的生活,傳統采編沒有及時反映群眾生活面貌,缺少對群眾生活的真實反映,對群眾所關心的問題更是沒有及時進行解決。
(二)采編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廣播電視臺的時政新聞采編人員要求專業性強、知識充足,這樣才能很好地快速接受新媒體下的新知識。但有很多地區的新聞采編人員總體素質不高,缺乏專業性理論,并且對待新事物不能及時接受,學習能力差,不能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滿足于當下新聞發展環境,對新聞的屬性、媒介運行方式及時政新聞特性和新媒體傳播特點等接觸不夠深入,所以創作出來的新聞內容深度不夠。
三、時政新聞采訪技巧和方法探討
(一)精心設計采訪問題
應當準確定位采訪內容,體現采訪的創新立意,從而可以更加吸引觀眾,同時與受眾群體在思想上達成共鳴。其一,應當對采訪問題進行精心構思,利用問題的巧妙設計將采訪內容引出,促使采訪對象可以在表達觀點時與受眾形成契合,真正實現言之有物。報道媒體在采訪中有著關鍵作用,為了最大程度提出發表深層次問題,要避免問題的表面化,反之誤導社會輿論,嚴重化社會問題。所以,問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緊緊圍繞時政事件所帶來的影響等問題,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增強受眾群體的深思,由此才能夠實現準確定位、立意別出的采訪目標。
(二)組稿要素要抓住重點
想要提高新聞采訪質量,應當更深入的考察新聞要素,在新聞事業發展的常態化形勢下,不僅要抓住新聞的六要素,還應當將熱點、輿論點、關注點等問題作為重點的采訪要素。
(1)抓住新聞的“熱”點問題。任何一個時期都存在新聞“熱點”,像網絡上論及比較廣泛的立法、司法等問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報道新聞熱點的時候,自身所承受的輿論壓力也是存在的,因此采訪的過程中應當關注中心問題,注意圍繞中心并兼顧全局,以應對輿論壓力。
(2)抓住社會所關注的輿論點。報道輿論點的過程中,群眾通常會迅速的表現出強烈的反應,某些微小媒體大多會將其進行病毒式傳播。假如媒體能夠抓住社會的輿論熱點問題,就可以積極的影響時政新聞的傳播,同時也可以加大時政新聞的傳播影響力。基于時政新聞的角度和范圍需要具有一些敏銳性,應當可以將社會問題進行挖掘,無論新聞事件是否大,都需要做到追本溯源。例如,地溝油事件,只有刨根問底才能得到探索性答案,又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只有不斷追求和探索,才可以讓不法企業曝光并得到應有的懲處。因此,時政新聞在采訪過程中需要最大化發揮出輿論監督的作用,應當敢于面對黑惡勢力,并與其作堅決斗爭,發出國民的心聲,為民眾解決問題提供助力。
(3)抓住群眾的關注點。時政新聞的傳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因此要抓住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在采訪的過程中,要做到細節深入,不但要將素材全面搜集,還應當了解當下的社會背景,從而有效的提高稿件質量。要想將時政新聞采編好,務必結合民眾的生活,將民眾關心的社會焦點作為重心,同時利用聲音與畫面,生動準確的表達事件的內容,最終展現給民眾,以此才可以將民眾的注意力進行吸引,同時也能夠讓民眾更充分的了解政府政策、方陣。
(三)時政新聞需要創新其報道方式
時政新聞一般都是關于政府工作內容、工作會議等新聞作為主要的新聞素材,政府工作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都是人們日常所關注的問題。但是由于各個地方的新聞工作者工作專業素養不同,對于新聞內容往往不能及時的掌握,所采編的內容東拼西湊,從而造成整篇新聞內容枯燥無味,進而使人們對其關注度下降。所以,時政新聞在采編時,要加強其對內容的整合能力,要能夠提煉新聞要點,將時政想要表達的內容傳播出去,同時還要對報道方式進行創新,通過當下流行文化、圖例等,將新聞重點展現出來,同時還可以對報道事件的一些分析、評論,讓其所表現的內容更加真實,提升時政新聞的質量,進而使人們能夠更加輕松、主動的了解時政新聞的內容。
(四)采訪方式要靈活,增強對新聞的感知能力
新聞的內容對編寫的形式有決定作用,所以在采訪過程中,時政要聞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它將直接影響著新聞的質量和群眾認知度。在采訪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求達到最好的采訪效果。在新媒體發展時代,采編思路要不斷創新,審美水平要不斷提升,才能適應時政新聞的發展要求。采編新聞時,注重使用時下受歡迎的語言文字,這樣不僅可以需要報道的內容,還可以使報道更新鮮,更易被讀者接受。要堅持新聞真實性,人們都不喜歡去看假的內容,所以保證新聞真實性是新聞發展的根本。
(五)插入直播,實地采訪
隨著網絡資源的不斷豐富發展,當代時政新聞也越來越流行直播采訪了。這不同于我們以往的針對性采訪,不存在排練和作假。所以說,適當的對路人或者過客進行一段針對性采訪,能夠很好的反映出實際問題和百姓的心聲。
(1)人物隨機。對于采訪者,一定要是隨機人物。不能存在“演員”。最好就是在馬路邊上隨機進行就地采訪。因為最了解人民群眾困惑的還是人民群眾,所以,要想走到群眾中去,必須要讓群眾站上來說,讓群眾自己說。不能夠讓時政新聞成為了“大人物”的專場,也要讓百姓能夠表達出自己的實際問題。
(2)地點選擇。對于針對性問題就要去針對性地點,不能夠說了解農村產量,跑到城市里去問店鋪老板。這明顯就是不靠譜的,不接地氣的。所以,我們要對地點有所選擇。這樣有助于我們采訪工作的有效進行。也能夠最大程度的放大當地的實際情況。
(六)進一步提高新聞采編工作者的能力
為了促使新聞價值最大程度的彰顯出來,新聞工作者需要全面把控采訪工作,這就要求記者以及采編人員具有加強的職業能力。當前,媒體記者需要不斷加強在采訪后新聞創作,特別是打造極具傳播價值、符合受眾心理的稿件,是新聞輿論座談會結束后大部分記者應當完善的技能之一。未來媒體采訪工作者需要合理編制采訪計劃,規劃和創作受眾率較高的稿件。不僅如此,新聞采編專業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新聞敏感能力、心理分析能力等,相關工作者要在長期的工作中進行自我培養,在常態性的時政采訪報道中“融會貫通”。
結 語
時政新聞在電視節目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可以實時的將國家政治要聞、政府工作、會議等內容向社會傳播,人們可以通過電視時政新聞及時的了解政府工作內容、政策實施以及國家政事。面對當前社會發展形勢,電視時政新聞需要進一步提升其報道質量,改善其新聞內容,讓更多的民眾可以接受、了解國家政事。
參考文獻:
[1] 馮微.廣播電視臺做好時政新聞采訪報道的途徑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19):47.
[2] 孔麗娜.縣級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采編工作淺析[J].記者搖籃,2016(06):51-52.
[3] 范振國.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拍攝要點分析[J].采.寫.編,2016,(1):50. DOI:10.3969/j.issn.1007-8177.2016.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