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薇


4月18日-21日,2017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胡錦光出席會議,并對中國網絡食品安全法規政策作出解讀。胡錦光認為,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及《辦法》的實施,昭示了以平臺為抓手的社會共治理念,將其設定為被監管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為中國網絡食品治理邁出積極的一步。由于立法還處于探索階段,實踐中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實現上述共治理念的機制。
胡錦光指出,網絡餐飲經營存在虛擬性和跨地域特點,對行政管轄、案件調查、證據固定、處罰執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帶來很大挑戰。對于網絡食品安全的立法回應和執法進展,胡錦光總結出三個特點:第一,網絡食品安全立法的漸進性;第二,網絡食品安全立法的精細化;第三,食品領域安全監管的特殊性。
2015年是中國互聯網及網絡食品安全治理非常重要的紀元年。胡錦光表示,《食品安全法》新法提出所謂的“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這一個概念,標志著網絡食品正式納入食品安全法上位法進行監管。新法對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設定了對入網食品經營者實名登記、審查其許可證、發現違法行為及時制止并立即報告食藥監部門、發現嚴重違法行為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四大義務。未能履行的,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
胡錦光對此做出了解讀:從民事責任的角度來說,第一、這里的連帶責任是不真正連帶責任并且是附條件的,所謂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指的是平臺按照消費者的主張或者按照自己先前的承諾承擔賠償責任,但賠償后可以向入網生產者或者經營者進行追償。附條件指的是平臺未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也就是平臺未履行相應的管理和注意義務。第二、平臺承擔的民事責任是賠償責任,既包括侵權賠償責任,也包括違約賠償責任。第三、本制度設計直接承襲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又一定程度比此法更嚴,體現了《食品安全法》獨有的張力。消法規定的是,在平臺未能提供“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情況下,“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而《食品安全法》則語氣更為堅定,消費者享受“由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也就是后者要求平臺未能提供“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情況下,必須承擔賠償責任。當平臺賠償后,可以追償,這是另外一回事。
由于平臺的第三方性,更多是間接侵權,對平臺懲戒力度有限,當然這種設計客觀上不給平臺創設過重義務,有利于中國互聯網做大做強。
另一方面,平臺未履行義務要承擔的行政責任包括財產罰和資格罰等處罰。其中資格罰包括吊銷平臺相關許可證,也就是說如果情節嚴重,平臺可能無法繼續營業。胡錦光表示,這是因為中國營商環境誠信信用還較為薄弱,加重平臺的行政責任有利于提升平臺履行一定的管理和注意義務,從而達到網絡食品安全治理。
胡錦光認為,中國成為全球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確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義務和相應法律責任的先行者,但對關于網絡食品小業態的監管、網絡家庭廚房和跨境食品電商三大難點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