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
摘要:化學概念是思維的工具、知識的聯結點,是學生學習的核心,在化學學習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對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必然導致對基本知識的學習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在平時教學中,都必須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他除了具有一般教學所共有的特點之外,還具有邏輯性、概括性、抽象性強等特點。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記憶水平上,而應在概念教學中注重過程和方法。
關鍵詞:初中;化學;概念教學
一、抓住關鍵字詞,認真推敲領會
化學概念是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來的,具有特定的意義,并確保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常常較為抽象。然而,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講清概念中的關鍵字、詞,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格性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1]。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混合物當成單質或化合物:如石墨與金剛石的混合,雖然由同種元素組成,卻是一種混合物;食鹽水由水和食鹽組成,因而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
對一些含義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應注意講解、剖析,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學習“溶液”的概念時,我讓學生注意幾個重點詞匯“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所以一定是混合物,而且這種“混合物”還必須具備:“均一”指溶液各部分性質一樣,“穩定”指只要外界條件不變溶質不會從溶液中分離出來。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學生就不難理解“溶液”的概念了。這時,接著討論定義中“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這句話的含義,因為我發現,以往常有同學在計算時把“投入的溶質”當作“溶液里的溶質”,和學生一起分析這句話后,學生明確了“溶液里的溶質”已經“分散到”溶劑里了,如果投入的溶質未能完全溶解,或某條件下以固體形式析出了,那么這一部分不屬于溶液里的溶質。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溶液”概念的理解,對有關計算也起了很大幫助。
二、簡述概念要點,便于學生記憶
要準確理解概念,加強記憶是關鍵。為了取得最佳記憶效果,用自己的語言去濃縮、提煉概念的要點,這樣不僅便于記憶,又能將要點準確還原為課本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很有幫助。例如在講“催化劑”這一概念,可以將其濃縮為“一變二不變”。“一變”是指催化劑能改變其它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二不變”是指催化劑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不發生變化。再如“溶解度”概念可濃縮成“二定一態一質量”。“二定”是指“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100g溶劑”,“一態”就是“飽和狀態”,“一質量”即“所溶解的溶質質量”。這樣既包含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又方便了學生的記憶、掌握。
三、注重概念比較,加深知識理解
基本概念是化學知識的基礎,是構成其它化學知識的細胞,它們分散在初中化學教材的各個單元。但是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的概念間往往存在著某種關系,只要去注意概念的外延,理清相關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就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這在教學過程中尤其重要。
化學概念間的關系主要有同一、從屬、交叉、矛盾、對立,根據不同概念間的關系可以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比較。例如“分子和原子” ,這是一組既有本質區別又有內存聯系的概念,學習的時候,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比較如表1:
通過比較,學生對兩個概念間的差異與聯系有了準確的理解和把握,便能準確運用了。
四、講解練習結合,及時梳理鞏固
在講授每一個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應的鞏固性習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對學生掌握、深化概念是行之有效的,如為了鞏固催化劑概念可以出一個選擇題:下列關于催化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催化劑加快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B、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其質量和性質都不改變;C、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反應中,必須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D、催化劑能增加反應物產量,又如在講元素時給學生這樣一個填空題:“元素種類是由( )決定的,元素間的本質差別是由( )決定的,相對原子質量的大小是由( )決定的,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 )決定的。”學生必能進一步鞏固元素這一概念了。
化學基本概念間的聯系是千絲萬縷的,學習化學基本概念的關鍵是要理順相關概念間的關系,使之網絡化,常用的方法是建立樹狀圖。如:物質的分類貫穿整個初中化學的教學,邊學習邊梳理及時鞏固。
總之,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本質屬性的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 學習能力都是大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 李君明. 淺談初中化學概念教學[J]. 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4,(06):67-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