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
微課包括的資源有微視頻、微課件和微反饋,其核心是微視頻。本文以筆者自身的微課實踐和研究經歷為基礎展開相關論述。
一、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思考
1.微課在教學中的優勢。微課是網絡時代下一種不可阻擋的教育新模式。由于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人們更容易接受快速、便捷的短小信息,以微博、微信、微電影、微課為代表的“微”時代已經來臨,并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微課迎合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微課正是可以讓學生在開放、輕松的環境下學習,而且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微課適合個性化教學。傳統大課堂學生人數多,基礎參差不齊,教師很難兼顧統籌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此外,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龐雜,難度大,傳統課堂很難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
2.微課在教學中的定位。一方面,微課不是一種教學資源,而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微課可以在課前預習、課程補充和課后交流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在課前預習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微視頻和微課件進行自主學習,實現先學后教的“翻轉課堂”。課堂教學結束后,可以對學科知識進行后續補充,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網絡平臺,可以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雖然微課具有很多優勢,但不能取代傳統課堂。首先,傳統課堂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師生、生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思想交流和碰撞,這是歷史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要途徑。這些都是微課難以實現的。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我不認同將微視頻引進課堂。從情感體驗來說,微課和所有的遠程教育一樣,都有一個問題,授課教師“存在”于電腦里,對學生來說是冷冰冰的,遠不及現場“有血有肉”的教師給予人的溫情。
3.微視頻內容的選擇。微視頻是微課的核心,時間一般控制在5—15分鐘。由于時間短暫,微視頻應該是針對教學的一個核心問題來設計,其內容在于深度而不是廣度。微視頻的內容可以設定為以下五類:(1)教學重難點。這是進行微視頻制作的最主要類型。由于教學活動時間短,只能精選內容,突破一個核心問題。譬如,我在制作必修二第一單元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微視頻時,沒有將這節課涉及的所有古代經濟政策進行一一講解,只選擇其中學生最難掌握的知識點“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進行講解,具體內容包括不同歷史時期土地制度的概念、制度演變背后的原因及土地制度演變的歷史規律。此外,切題必須迅速。可以設置問題導入,也可以回顧之前的學習內容,更可以從生活熱點引入課題。(2)概念講解。高考歷史全國卷注重對歷史概念的考查,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這些概念在傳統課堂上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具體教學。如果學生對概念的掌握不到位,就會影響其學習效果。(3)試題講評。平時教學中,由于課堂時間緊張,教師只能選取部分習題進行講評,其他題目只能讓學生進行答案核對,有問題的個別課后提問。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因為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不需要聽講一些難度不是很大的題目,而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即使對問題不懂,課后也不會向教師請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采用微課。教師可以對試卷題目按難易程度進行分類錄制微視頻,然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性地觀看,之后教師與部分學生進行交流,以了解其觀看視頻的情況和是否真正把握問題。(4)解題技巧。平時課堂教學主要針對教材的具體內容,解題技巧方法一般是滲透在試題講評課中,很少專門開設解題技巧方面的課程。我們不妨根據試題類型制作不同的微課,這樣學生就可以自主選擇薄弱題型進行學習,如此一來可以更好地開展試題講評課,有利于因材施教。(5)史學理論。如今高中歷史教學對史學理論教學的滲透比較少,但史學理論對歷史課程的學習卻有重要的實際指導意義。因此,開學初教師要制作介紹史學理論的微課,使學生對史學理論有初步的了解,便于他們在后面的歷史課程進行深入學習。
二、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困惑
1.硬件設施的保證。如今部分學校周一至周五是禁止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的,我們這學期也開始實行這一措施,因此學生平常就只能在假期使用微課教學,一些學習內容只能堆積在周末才能解決。從時效性上說,這樣的學習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我的初步設想是能不能借助學校的技術設備,一周有30分鐘的時間,學生可以去圖書館或電腦室進行在線微課學習,使得微課學習頻率保證3天一次,從而保證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2.學生學習自主性調動問題。微課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學生的自主學習,這需要借助兩個方面:“吸引”和“強制”。“吸引”是說微課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具有吸引力的,而“強制”就是硬性規定學生學習微課的數量并要發表幾個主題討論或回答其他同學的問題。至于怎樣的微課才是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教師如何去監控、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正是亟待我們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3.如何使用微課培養高階層次思維。現在的高中歷史微課主要以講授型、解析型為主,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這僅僅涉及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中認知領域的前三個低階層次,即知道、理解和運用,并不涉及后三個高階層次,即分析、綜合和評價。過分注重低階層次思維的培養,忽視高階層次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歷史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的提升。微課沒有學生的及時參與討論反饋,很難培養出高階層次思維,這是我一直進行微課研究的最大困惑。能不能進一步制作問答類、討論類、探究類形式的微課,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批判性思維呢?
近年來,微課教學如火如荼地開展,已經是不可阻擋的一種教學新模式。怎樣探索微課開發與應用的有效模式,讓微課更好地服務于高中歷史教學,是需要我們共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龔雪娟.微課資源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思考[J/OL].中學教學參考,2015(10) .
[2]李志新.活用微課理念,細品豐收喜悅[J].內蒙古教育,20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