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峰
儲蓄卡余額被莫名轉出,蹊蹺的是,儲戶從未到過境外,網上轉賬的操作地點卻在香港。銀行依據“憑密交易視同本人操作”的約定,拒絕承擔賠償責任。儲戶維權一波三折,經過三級法院審理,塵埃落定。
借記卡異常轉賬
2015年2月2日晚10時許,家住長春市南關區的程鳳,急匆匆來到自助取款機,當她完成插入借記卡,輸入密碼和取款數額等一系列操作后,赫然發現儲蓄卡余額為零。她十分詫異,撥通銀行電話,通過人工查詢追問究竟,客服人員告知,其卡內余額已全部轉賬給了另外一個賬戶。“這絕對不可能!”程鳳急得連連驚呼。
卡內的存款是程鳳僅有的積蓄,因家人生病,急等著用,程鳳一夜無眠。第二天一早,她來到工行南關區某支行,經過查看,轉賬記錄明白無誤地顯示,卡內金額66037元,已于2月2日下午2時左右,在網上銀行被一次性轉賬,接收方為李方名下的某銀行寶雞岐山縣支行儲蓄卡。工作人員詢問:“這是憑網上銀行登錄密碼和電子密碼器轉的賬,您仔細想想,自己或者家里人有沒有操作過?”“我根本不認識李方,這張儲蓄卡一直放在我的包里,電子密碼器放在家里。起碼在一周以內,我都沒有動用過,更沒有別人知道登錄密碼。肯定是銀行轉錯賬了。”程鳳面紅耳赤申辯著。費盡口舌無果,當天下午,她帶上儲蓄卡和密碼器,向市公安局南關區分局報了案。
經偵民警通過技術分析,發現這張儲蓄卡進行電子轉賬的操作地點竟然在香港,而程鳳從來沒有過出境記錄。
公安當即決定立案偵查。因急需用錢,程鳳之后多次到大經路支行要求盡快解決問題,為穩定其情緒,客服經理以個人名義分兩次借款給她,程鳳分別出具了8000元和15000元的借條。接著,她再找銀行解決問題時,被告知借記卡轉賬涉嫌詐騙犯罪,讓其耐心等候公安反饋。
兩輪訴訟結果迥異
程鳳苦苦等待三個月后,向南關區人民法院提出了民事訴訟。她要求南關區某支行除承擔賠償儲蓄款損失義務外,還要求賠償其誤工損失1000元。
為支持自己的主張,程鳳以南關區某支行給自己2.3萬元作為間接證據,直言該行網上銀行交易系統存在安全漏洞,對儲蓄款沒有盡到安全保管責任,致使自己發生直接經濟損失66037元。
針對程鳳的說辭,南關區某支行反駁稱,所屬工作人員兩次以個人名義借錢給程鳳,是體諒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不代表銀行方面自認過錯。程鳳憑網上銀行登錄密碼和電子密碼器轉賬匯款66037元,系網上銀行系統對相關業務的處理,符合常規,其不應承擔責任。
南關區人民法院一審審理認為:程鳳作為存款人在南關區某支行開立存款賬戶,雙方之間成立儲蓄存款合同關系,該合同合法有效。其儲蓄卡內金額66037元被轉出,支行無證據證明程鳳存在密碼泄露或委托他人取款等情況,程鳳的儲蓄卡及密碼器亦未丟失,并無過錯,南關區某支行應賠償損失。關于程鳳主張誤工損失1000元問題,鑒于其未提供證據證實,此主張不予支持。
法院一審判決南關區某支行賠付程鳳儲蓄款66037元及相應利息。南關區某支行對一審判決不服,向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了上訴。
法院二審開庭時,經過庭審質證,確認了另外一個事實。2013年9月17日,程鳳向南關區某支行領取了電子密碼器。在注冊申請書中,標有黑體字的特別提示:“您已開通電子銀行并領取身份確認工具(電子密碼器),憑身份確認工具可辦理電子銀行渠道轉賬、匯款等業務。請您妥善保管,切勿交給他人,并牢記身份確認工具密碼,切勿泄漏。”該申請書得到了程鳳的簽字確認。南關區某支行當庭明確表示態度,依據“憑密交易視同本人操作”的約定,其無需賠償程鳳分文,并保留追還借款2.3萬元給程鳳的訴訟權利。
法院二審認為,網上銀行交易只要持有密碼、交易碼等,即可操作支付。且沒有儲戶簽字確認的交易憑證。程鳳要求銀行承擔賠償責任,即其卡內轉賬至案外人賬戶的資金及利息,必須證明銀行存在違約行為。現南關區某支行依據電子密碼器密碼、電子密碼器接收的交易碼、銀行卡密碼正確輸入等步驟后,執行該網上銀行轉賬,并無不當。程鳳提出轉賬非其所為,經報案后,公安機關尚未對是否屬于網上盜刷銀行卡作出結論。故其要求南關區某支行承擔賠償責任,無事實及法律依據。
2015年11月21日,法院二審駁回了程鳳的全部訴訟請求,并載明為終審判決。
高院提審峰回路轉
歷經兩次訴訟,終局落敗。想著僅有的積蓄不翼而飛,程鳳很不甘心。于是,她向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了再審申請。
2016年12月30日,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下達民事裁定書,決定提審此案。
在提審過程中,高院依職權從銀行計算機系統后臺數據中,調取了涉案儲蓄卡的交易記錄。其中載明,2月2日這天,程鳳卡內 66037元轉賬時,交易名稱項下顯示為“動態密碼發送短信”,認證介質類型項下顯示為空白,用戶終端設備物理地址項下顯示亦為空白。且在當天,收款人李方名下的借記卡,總共收到包括程鳳在內的8筆轉賬匯款,全部即時被轉出。另外還查明,李方名下的借記卡,從2014年12月10日到2015年2月9日期間,多次出現同日內收到不同來源匯款后,立即全額轉出。更讓人震驚的是,電子銀行的操作地點均為香港。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認為:首先,根據提審所調取的南關區某支行計算機系統后臺數據,程鳳的涉案儲蓄卡于2015年2月2日的交易記錄中,所載明的交易名稱、用戶名、認證介質類型、用戶終端設備物理地址等信息項均顯示異常。結合涉案收款方的借記卡,存在短期內轉入轉出頻繁、電子銀行操作地點顯示為香港等情況,以及程鳳于儲蓄卡發生轉賬交易后次日,即向公安部門報警等,可以認定轉賬交易并非程鳳本人操作。據此,本案爭議轉賬交易符合銀行卡盜刷的基本特征,故對南關區某支行認為系程鳳本人操作的主張,不予支持。
其次,程鳳開立賬戶并領取借記卡,與南關區某支行形成了儲蓄存款合同關系,雙方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并承擔法定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六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侵犯。”作為涉案儲蓄卡的發卡行,及特定電子交易技術和操作平臺的提供方、運營方和維護方,應當承擔保障儲戶賬戶內資金安全的法定義務,保證電子銀行系統對銀行卡欺詐行為的識別及防范的有效性。程鳳儲蓄卡在轉賬過程中,明顯存在信息異常,南關區某支行仍然對該操作確認正確并進行轉賬,而未及時采取中止交易、電話確認等臨時安全措施,充分證明其在對電子交易登錄終端設備、登錄用戶身份等關鍵信息的真偽識別、監控和臨時處置等方面存在技術漏洞。屬于在儲蓄存款合同履行過程中存在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違約行為,給儲戶造成了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endprint
第三,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在借記卡盜刷案件中,因商業銀行與儲戶之間形成的是儲蓄存款合同關系,商業銀行承擔責任的性質是違約責任。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在違約責任歸責原則上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違約責任以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為構成要件,違約方主觀上有無過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在儲蓄存款合同中,商業銀行在承擔違約責任時可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二十條關于“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的規定,主張減輕責任。如果商業銀行能夠舉證證明儲戶存在未盡到對銀行卡的合理使用和妥善保管義務(如泄露密碼)等情形,即可根據儲戶的過錯比例相應減輕商業銀行的責任。本案中,南關區某支行未提交任何證據證實涉案儲蓄卡存在未合理使用或未妥善保管的情形,依法應當承擔全部違約責任。
此外,程鳳雖然主張其因與南關區某支行的糾紛發生誤工費損失1000元,卻未能提交證據證明。故依照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九十條之規定,對該項主張,不予支持。
2017年2月17日,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大經路支行賠償程鳳存款66037元及相應利息。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法博士點評
銀行不得以“憑密交易視同本人操作”推卸義務
儲蓄存款合同交易的電子化方式,要求商業銀行采取更為嚴格的技術保障措施,因此,作為專業金融機構應當采取技術措施確保交易環境的安全。且根據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原則,商業銀行作為從電子交易的風險中獲得經濟利益的一方,應當負有制止危險的義務。電子銀行交易系統是由商業銀行單方面組織設計開發并負責維護的,儲戶(持卡人)從未也不可能參與其中的任何環節。因此,從根本上防范和控制銀行卡欺詐風險,必須而且只能依靠發卡行積極主動地通過不斷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抗擊銀行卡違法犯罪行為的能力。如果將防范和控制銀行卡欺詐風險的責任完全或主要寄希望于持卡人嚴守密碼上,而商業銀行方面作為主導方卻可以“存在技術風險”和“憑密交易視同本人操作”等為由推卸本應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這不但給持卡人非法強加了其無力承擔的不合理責任,更不利于整體銀行業的高效、安全運行和良性發展。故南關區某支行作為爭議所涉借記卡的發卡行,以及特定電子交易技術和操作平臺的提供方、運營方和維護方,應當承擔保障儲戶賬戶內資金安全的法定義務,保證電子銀行系統對銀行卡欺詐行為的識別及防范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