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紫珍
摘 要:共情作為心理咨詢師所必備的一種重要的態度或技術,已被大家普遍認可。文章主要比較了共情與同感、反移情的區別與聯系,讓共情概念呈現得更加清晰,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準確共情的條件以及心理咨詢中共情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共情;同感;反移情;心理咨詢
一、共情的概念
(一)共情的定義
總結以往研究發現,共情的界定存在較大分歧,大致可分為三類:①共情是一種認知與情感狀態。即共情是從他人的立場出發,由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產生的對他人的情緒體驗狀態。②共情是一種能力,是情感能力與認知能力的結合體。Ickes將共情定義為準確地推斷他人特定想法與感受的能力。③共情是一種體驗過程。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共情被公認為是理解與接納來訪者的前提,因此學者們較為關注的是共情狀態的產生和傳達過程。
研究者對共情的定義越來越具體、深刻,但上述定義并不能完全反映共情的本質。以往研究只注重了共情作為個性心理的特點,對其作為心理過程的特點重視不夠。后來的研究者也認為,以往研究主要從靜態方面探討共情,而共情作為心理過程,應探討其動態模型。劉聰慧在總結以往共情理論研究基礎上探新其動態模型,得出共情的動態模型涉及情緒、認知與行為三個系統,此外,還有作為共情起因的他人的情緒情感或處境以及代表共情作用方向的投向性五個部分。
(二)共情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1.同感與共情
Spencer認為同感現象可以讓群體成員迅速體驗到同種情感狀態,從而在面對危險處境時,做出一致的行為。因此,同感是個體在適應環境過程中,被迫性地不斷體驗、重復學習的結果。Smith則認為,同感是想象自己進入他人體驗而產生的,是主動的。學者們對于共情的機制也有相同的見解,即存在主動與被迫之分。不同的是,同感是對客體主觀體驗的共享,共情則是想象自己處于他人境遇的體驗。
2.反移情與共情
共情和反移情在意識層面上有區別,共情需要在意識的指導下完成,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會主動運用共情技術推動咨詢進程的發展,同時覺察自己的共情水平,并在反饋中不斷完善。而反移情主要是在無意識層面發生作用,是自動化的過程,很難被治療師控制、克服。共情與反移情聯系也甚為緊密,有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都很難分清共情與反移情,甚至可以說,潛意識層面的反移情是共情產生的前提。
二、準確共情的條件
首先,明確共情與反移情的區別與聯系,要有共情的意識,時刻以來訪者的終極價值認同為導向,同時不要被來訪者的情緒所左右。
其次,要掌握共情技巧,在自己的心里有一個共情水平的標桿,如以卡庫夫五水平評定量尺來檢察自己的共情質量,從反饋中不斷反省自身,特別注意平時言語、情感體驗的豐富與積累,以便準確理解、表達自己內心的體驗。
最后,跟隨和引導并進,靈活運用各種咨詢技術、方法。在咨詢早期,主要是跟隨來訪者,善用傾聽技術,表明共情態度,認真體會與理解來訪者的情緒與困擾;在咨詢中后期,主要結合一些影響性技術,如解釋、指導、自我暴露、反饋等表達共情。
三、共情在心理咨詢中的發展
早期,共情被人本主義學家推崇,羅杰斯把共情看成是心理咨訪關系有效建立、決定心理咨詢成敗的必要因素之一,是心理咨詢師必備的品質與態度。其他學派,如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療法等都認為它是心理咨詢中的一種輔助技術、方法。隨著各大學派理論思想不斷走向融合,以及在咨詢道路上的不斷探討,無論它是作為一種技術,還是一種態度、品質存在,共情在心理咨詢中的地位、作用毋庸置疑。如在意象對話技術中,共情的參與至關重要,來訪者和咨詢師都需要對彼此產生共情。意象對話技術主要是通過調節意象來改變來訪者的深層的心理,從而改變心理狀態。咨詢師可以先引導來訪者說出自己的意象,在明確意象含義的基礎上與來訪者共情;然后誘導來訪者對咨詢師共情,在潛意識層面就意象進行對話的過程中,咨詢師把自己的觀點傳遞給來訪者,試著改變來訪者的意象,以達到矯治來訪者心理障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 妍.共情研究述評[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14-16.
[2]王 燕,白雪蘋,張世平.解讀心理咨詢中的共情技術[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85-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