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中國的猴文化源遠流長,生肖文化中有猴,傳統(tǒng)民俗中有猴,戲曲、舞蹈、武術(shù)中都有猴。以猴為主題,探尋動物的意象,是“審美意象主題閱讀”一項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翻開有關(guān)“猴”的資料,我們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早在《楚辭》中,“猿猴”意象就成為意象群中重要的一類,作者多以“猿猴”來描寫環(huán)境,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受。時至今日,我們再來觸摸這個意象時,需要的是“聚焦”。
一、亂花漸欲迷人眼——文本聚焦
意象課大多來自于教師自我的文本開發(fā),課堂學什么,達到什么樣目標,需要什么樣的文本,都是需要反復斟酌的。之前,我搜集了大量有關(guān)“猿猴”的資料:成語、寓言、詩歌、小說、繪畫。瀏覽發(fā)現(xiàn),“猿猴”的意象豐富多彩,有美有鄙、有喜有憂、有心有境,在一堂課上窮極所有,必然是不可到達的。突破點是什么?是兒童審美。是抓住兒童的天性,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美好的種子;是帶領兒童在審美的過程中得到心靈自由的愉悅,是能在感知、誦讀、觸摸、體悟之后,產(chǎn)生向上向善的審美體驗,進而把獲得的審美經(jīng)驗轉(zhuǎn)化成更加悠遠的審美情感、價值觀。
兒童喜歡那些描繪熟悉的物體、喜歡那些色彩明快的、令人愉快的作品。于是,我?guī)ьI孩子從一張猴壽圖入手,形象直觀、直入課堂。接著帶領學生認識“猿、玃、猱、狨”這四個與猴子有關(guān)的字,看清音節(jié),讀一讀;看清字形,記一記,并介紹了這幾種動物的大致區(qū)別;再帶孩子聽一個有關(guān)“猿猴”的故事,走近故事中的“猿猴”;提升坡度,走近李白的《秋浦歌》、杜牧的《猿》這些詩歌中的“猿猴”;最后走近小說《西游記》中的“美猴王”。從圖——字——故事——古詩——小說,既依據(jù)是文學作品的寫作時間順序,又從字到段到篇,符合兒童認識、把握文本的常規(guī),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本一反常態(tài),從原本不熟悉的,甚至是陌生的內(nèi)容到熟悉的文本,這不是嘩眾取寵,不是違反規(guī)律。而是基于兒童的認知能力,不熟悉的、陌生的內(nèi)容是一學就會的,而熟悉的內(nèi)容恰恰是沒有或者很難深刻領悟的內(nèi)容。熟悉的地方亦有還沒有發(fā)現(xiàn)的風景。
二、萬水千山總關(guān)情——意象聚焦
明代祝允明在他的《呂紀畫花鳥記》中提到:“蓋古之作者,師模化機,取象形器,而以寓其無言之妙。”他認為藝術(shù)創(chuàng)造師法大化的生命精神,在有形的感性形態(tài)中寄寓不可言狀的妙意。審美意象在創(chuàng)構(gòu)的過程中,也要體現(xiàn)出一種生命的意識。“猿猴”形象本身就是豐富的,“肝腸寸斷”和《捕猿戒》中的猴子重情意、重親情,給人一種善良、靈性的正能量;《秋浦歌》和《猿》因為當時作者的心情是有差異的,所以相同的事物被賦予了不同的寓意;《三打白骨精》中的猴子聰明機智,火眼金睛;在我的初稿中還有過《齊民要術(shù)》和《本草綱目》中的猴子,“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李時珍《本草綱目》),“常系獼猴于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旨在了解“驅(qū)邪避災”的美寓,將“猿猴”豐富的形象一一呈現(xiàn)給孩子,以“豐滿”的意象來豐富復雜的生命形態(tài)。師傅劉昕(江蘇省特級教師)給予了否定,她提出“意象須要聚焦”的觀點。不管“猿猴”擁有什么樣的意象,最終需要落到“像人”這個核心上來,要聚合成一股強勁的張力。要改變意象線性流動所產(chǎn)生的平面感,通過審美意象的聚焦,形成一種立體交叉而復合的狀態(tài),從而使我們的課堂能向縱深延展,在整體結(jié)構(gòu)上產(chǎn)生新的審美特性和審美價值。
三、露似珍珠月似弓——語用聚焦
2011版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盡管我們的“審美意象主題閱讀課”都源于自主開發(fā)的文本,但是“學習語言文字”始終是教學中的主要任務,盡管我們的課堂上實現(xiàn)了“多篇”向“一篇”,“組合”向“單一”的轉(zhuǎn)型,但是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感悟語言文字的特點與運用規(guī)律,體會語言表達的情感,在言語中推敲玩味語言,仍然是教學的實踐性特征。
例如:出示“肝腸寸斷”的故事視頻后,請談談你對故事中那只母猴的感受;在閱讀《捕猿戒》后描述一下當時的場景,以及面對這一場景,你想說什么?在兩首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了1自主練讀、2借助注解讀,兩讀過后,學生就讀懂了字意、環(huán)境、意境、心情,接著進行3理解后帶著感悟再讀。在《西游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以一個大問題“作者花如此重墨來寫一只猴子,他到底看中這只猴子什么呢?”來統(tǒng)領,通過(1)讀:自由輕聲讀課文,讀通句子。(2)想: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小提示:可圈畫出關(guān)鍵詞句,或?qū)懴屡ⅰ#?)交流。面對這些精心挑選的美文,摒棄了傳統(tǒng)課堂上的“按部就班”和繁瑣的程式、分析,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在與文本的深入對話中,激活思維,扎扎實實地進行為表達思想、表達情感、創(chuàng)造意境而進行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最后再用語言來表達思想,表達感情:世間的事物萬萬千,但為什么無論是小說,古詩,抑或是故事,人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猴”這個形象呢?引領學生品味語言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走進言語的深處,品析言語中所蘊含的豐富味道,實現(xiàn)語言習得的過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