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榮
【摘要】目的 主要分析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癥狀。方法 選用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心電圖的檢查標準將其分為非ST段抬高組以及ST段抬高組,每組患者為40例。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結果 其中NSTEMI組患者中女性數量,患有糖尿病、心絞痛病史以及患有陳舊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的比例,較ST段抬高組中的患者比例要明顯,p<0.05,具體統計學意義。結論 NISTEMI的患者中,高齡女性為多發人群,且患有合并糖尿病、具有心絞痛史以及擁有陳舊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比例較高。
【關鍵詞】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臨床特征;分析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08..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內科臨床較為常見的病癥,其也是冠心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其中主要由ST段抬高型的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的心肌梗死(NSTEMI)。但是由于非ST段抬高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在逐漸的增加,而根據相關的研究能夠發現,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發病年齡比較高,且癥狀不明顯,不具有典型性。因此在診斷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漏診或誤診的情況,并且其遠期的預后較差的特點。而本次通過對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癥狀進行分析,能夠幫助其進行準確的臨床診斷并有效地進行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用2013年2月~2014年6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并依照心電圖的檢查標準將其分為非ST段抬高組以及ST段抬高組,每組患者為4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時,都有不同的胸部痛癥、胸悶和上腹部及全身多處都有不適及疼痛以及其心肌缺血等其他癥狀。其中非ST段抬高組40例患者中,11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為分布在47~80歲,平均年齡為(61.3±3.9)歲。ST段抬高組15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分布在50~85歲,平均年齡為(52.1±7.8)歲[1]。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采用回顧性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首先需要將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分別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性別、年齡、體重、合并癥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其中合并癥包括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心絞痛和陳舊性心肌梗死等癥狀)。并且需要對患者的冠狀動脈DSA的具體檢查情況,還需要對患者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后的隨訪中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研究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患者出現在發性心絞痛、再梗死、再次血運重建以及患者出現的死亡率的情況進行分析比較。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的對比。
通過對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后的不良情況的調查發現:非ST段抬高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再梗死的有5例、再發心絞痛的有10例,死亡的患者有3例。相對于ST段人抬高組患者來說,其中再梗死的有1例、再發心絞痛的有3例,并且沒有出現死亡患者。對兩組之間的數據資料進行比較發現,非ST段抬高組患者的再梗死、再發心絞痛以及死亡的比率都顯著高于ST段抬高組,其差距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經過對剩余患者的一年的隨訪后發現,非ST段抬高組各方面的比率依舊高于ST段抬高組患者,差以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內科臨床較為常見的病癥,而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表面急性血栓形成,致使患者的心血管出現了完全或不完全的閉塞,導致其出現心肌壞死,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其中由于其分為STEMI和NSTEMI,其二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別。而隨著近些年來NSTEMI的發病率的升高,醫學界也加大了對其臨床熱點的研究分析。而通過本次的對于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患者住院和隨訪的不良事件的發生的相關信息的研究能夠發現,NSTEMI的主要發病人群為高齡的女性,并且患者的體重指數大多在≥25 kg/m2以上,患者多伴有糖尿病、心絞痛、陳舊性心肌梗死的癥狀。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應該對這些患者加強健康知識的教育和宣傳,應該指導其對血糖和體重進行控制,這能夠有效的減少NSTEMI的發生幾率,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李翠萍.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5,(11):65-68.
[2] 張 莎,高宇平,呂吉元,李學文,楊 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09):1073-1074.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