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赟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適當活躍歷史課堂氣氛,常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作為一名從事初中歷史教學多年的老師,結合平日的工作體會和教學經驗,淺談一下我對活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氛圍的點滴體會。
一、教師要不斷學習,敢于創新,明白課堂教學也是一門技術
“教育者要先愛教育”,在新課標的實施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教師要想教好課,帶好學生,就必須不斷地自我學習和方法創新。在堅持依法執教和科學執教的同時,依照地方特色和實際情況,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注意把新科技和新方法融入到教學中(例如多媒體的使用)。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具有兩個特殊身份:其一,作為書本知識的第一受眾,教師的中心紐帶關系是十分重要的,一端連著知識,一端連著學生,教師對知識的把握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其二,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教給學生知識,只是成功教學的一半,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特色的自主學習方法,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教師只有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把教書育人從工作層次提升到藝術層次去理解,才能推陳出新,真正作為活躍課堂氣氛的主導者。
二、關注學生情緒,營造舒適教學氣氛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叫情緒,比如喜悅、氣憤、憂愁等。長時間內與社會性需要相關聯的穩定體驗叫心境,佛教中有句禪語叫“境由心生”。這說明“心境”或“情緒”是可以人造的,所以創立一種與課文內容相關或者貼近的環境,讓學生盡快融入其中,無疑是具體活躍課堂氣氛的第一步。具體說來,學生的情緒具有兩極性的特點,既包括愉快、滿意、歡喜等積極情緒,也包括悲傷、膽怯、無聊等消極情緒。只有當學生帶著積極情緒去學習,課堂氣氛才有可能活躍。我們要做的就是“趨利避害”。為了先調動學生的情緒,我們在教學前,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先將課文環境簡單地裝扮一番,并提前讓學生閱讀相關資料,教師始終以微笑的表情面對學生,奠定和藹的感情基調。在環境上求新穎,從直觀的感官上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三、關注學生的態度,寓教于樂,輕松教學
態度是人們對事物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接近或回避、支持或反對的心理行為傾向。學生對課堂教學、歷史認知及相關事情抱有的態度即學生的態度。要想學生參與其中,根據課堂教學的特點,我認為態度有如下特征:⑴強烈的主觀性,教師要想學生所想,解學生所惑。其實學生在課堂活躍度,很大程度上一開始就有了他們自己的心理期望,及時發現這樣“期望”并發展下去是重點。開好一個別開生面的頭是關鍵。⑵復雜多樣性。能引起學生興奮點的因素統統是分散和關聯的。教師必須要善于打破學科間的隔閡,促使多學科的交融,這既是對眼界的開放、思想的開放,更是學有所用自主學習的主觀引導和體現。⑶大眾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相對的獨立的課堂受眾。對同一課堂的評價、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倡導在尊重學生個體特點的前提下,關注大多數學生的態度,從而有針對性的“投其所好”。觸發興奮點,激發興趣,以多帶少,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課堂活躍氣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講故事、唱歌曲、討論案例、啟發式發問、分組討論、精神上的表揚、物質上的獎勵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從一開始就置于比較主觀、積極的地位,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