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
摘要:少數民族戲曲是民族本質最完美的生活風貌,"黎氏陽戲"是不同于安順地戲、銅仁儺戲的另一種貴州民間原生態文化,屬于仡佬族特色戲曲,既有神話色彩的許愿還愿,也有娛樂成分的戲劇性表演,在寄托人們美好愿望的同時給大眾帶來娛樂和藝術享受。研究黎氏陽戲將有助于激勵仡佬族人民對自己民族戲曲文化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更深層次的保護和發展專屬自己的戲曲文化精髓。
關鍵詞:黎氏陽戲;貴州;民族特質;可持續發展
貴州擁有“文化千島”之省的美譽,千百年來積淀了豐厚、多樣的民族、民間文化,而“黎氏陽戲”則是眾多文化珍寶中的一顆,目前正在申報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黎氏陽戲的文化歷史
黎氏陽戲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源于唐朝。是儺戲的一種,是在祭祀儀式中進行若干戲劇性表演的戲種。“黎氏陽戲”分為內壇和外壇,內壇主要是做法事,外壇主要是唱戲,即戲劇表演。如今,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祭祀儀式的淡化,戲劇娛樂因素的強化,演出劇目愈加豐富,內容主要為懲惡揚善,慶五谷豐登、頌平安吉祥,以及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
“黎氏陽戲”是不同于安順地戲、銅仁儺戲的另一種貴州民間原生態文化。地戲在院壩、草坪演唱,而黎氏陽戲大部分角色須戴傳統面具,演員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保持原生態。其獨特之處還在于表演很有特色,集地方儺戲、花燈綜合一體的表演方式,表演中全用地方語言,百姓演員,民間歌舞,步伐、身段、手法。在日常生活中提取精華和陽戲藝人積累的經驗相結合而成。比如說:哭嫁、穿針、砍柴、打豬草、采茶等。陽戲表演藝術充盈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地方原生態十分鮮明。
中國戲曲文化之所以源淵流長,延綿不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為有著品類繁多的民族戲曲支持。貴州的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邊遠地區。艱苦的物質條件給少數民族戲曲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新的審美觀念又給它帶來潛在的危機。黎氏陽戲也面臨著全球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擊,戲曲知識的遺失,傳承人青黃不接,觀眾熱情的消退等,使其傳承與保護面臨困境[1]。因此,對少數民族戲曲的保護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二、黎氏陽戲的發展現狀
“黎氏陽戲”已擁有14代傳人,正安黎氏陽戲班已有25位固定成員,還吸納了年輕人傳承人的加入。但是隨著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黎氏陽戲的傳承處在嚴峻調整與機遇發展的雙重性中。
1、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包括少數民族戲曲在內的中國戲曲在數量和品種上的優勢正隨著生活現代化的進程在消減。戲曲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是中國戲曲文化的特點,也是中國戲曲文化的優勢。第二,由于對戲曲基本特征缺乏正確的認識,影響了少數民族戲曲的發展。第三,少數民族戲曲教育的不健全,藝術人才的匱乏是少數民族戲曲發展的瓶頸。第四,經費的短缺是造成少數民族戲曲發展緩慢的又一重要原因。第五,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少數民族戲曲面臨的潛在危機。
2、面臨的發展機遇。少數民族戲曲文化的衰退和變異仍將持續,但是復興局面也將持續并擴展。這是因為當前國際上和國內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度不斷加深,人們的權利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作為一個國家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組成部分的貴州少數民族黎氏陽戲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夠得到很高的關注度和重視度[2]。這對于貴州少數民族的戲曲文化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此外,從我國國家戰略的整體方向也不難看出我國正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3]。
三、黎氏陽戲的文化保護與傳承策略
1、做好貴州少數民族戲曲人才的培養、保護和傳承工作。少數民族民間藝人是黎氏陽戲這一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承人。為了使少數民族戲曲得到可持續性發展,應重視對少數民族戲曲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少數民族戲曲劇種沒有獨立的戲曲教育機構,可采取劇團和戲校相結合培養人才的辦法[4]。在內地的戲校學習戲劇史論知識、形體基本功訓練,在劇團學習本劇種的唱腔和表演,并將適合搞編劇、導演、音樂和舞臺美術設計的人才送藝術院校深造,多方面培養本劇種需要的藝術人才。
2、各級政府重視貴州少數民族戲曲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政府的重視是做好貴州少數民族戲曲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的主要動力。根據少數民族地區普遍經濟比較落后,文化經費投入少的情況,政府要撥出專款建立包括少數民族戲曲在內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創作基金,扶持少數民族文藝創作,重獎優秀劇目。
3、加大宣傳保護力度,增加保護意識。大力宣傳保護少數民族戲曲文化的重要性,使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意識,參加到保護少數民族服戲曲文化的工作中來。
4、加強貴州少數民族戲曲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優秀的民間戲曲藝術是發展現代戲劇事業的基石,而我們目前所掌握的有關戲曲的資料,特別是少數民族戲曲的資料是十分不夠的。許多珍貴的資料在民間,在老藝人的身上。如不及時搶救保護,就會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因此,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盡快搶救和保護現有的戲曲遺產。
四、結語
民族戲曲文化是民族本質最完美的音樂表現,黎氏陽戲所包涵的當地人民的情感和精神,是當地人民聰明才智的開發點。黎氏陽戲這種集歌、舞、樂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是在其特有的生存環境下產生、發展和傳承的,它所具有的藝術風格、宗教思想等也將與本民族的特有習俗等多種因素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研究黎氏陽戲這里民族文化將有助于激勵當地人民對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更深層次的保護和發展專屬自己的文化精髓。
筆者堅信,貴州各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戲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絕不應局限于戲曲的本身,通過相關部門齊心協力的進行調控,發現問題進而采取各種措施有效的予以解決和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道,將是使得貴州民族戲曲文化得以“炫耀”全中國、“展示”全世界的資本。
參考文獻
[1] 譚志湘.《論中國少數民族戲劇走向》,載《中國少數民族戲劇研究論文集》[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
[2] 路應昆.戲曲藝術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3] 朱文相.中國戲曲學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4] 隸月.貴州民族音樂教育述略[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0(4):48-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