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尚鮮
摘 要 媒介帶給大眾文化的決定性影響遠超人們想象,移動網絡形成了當下前所未有的大眾文化,這種移動網絡下的大眾文化又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微信作為新一代的移動即時軟件在全球風靡,體現出“即時性、社交性”為一體的特征。文章結合《娛樂至死》中“媒介即認識論”的觀點對騰訊微信的產生根源、傳播機制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并對人們在“被娛樂”的當下大眾文化中的現實進行反思。
關鍵詞 大眾文化;騰訊微信;娛樂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6-0011-02
1 微信的出現與流行
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以騰訊微信為例,騰訊微信是當代中國新型傳播媒介的典型代表之一。2011年1月21日,騰訊公司推出微信——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作為一款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表情等多種媒介為一體的手機聊天軟件,微信不僅促進了社交網絡的繁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和思考模式。
1)微信的產生根源及受歡迎原因。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社交網絡需求,共同推進了網絡社交方式和工具的不斷推新與完善。這是微信產生和發展迅速的根本所在。除此以外,根據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人類對新鮮事物的獵奇心理和某種群體歸屬感,也會促使他們使用同種物品或采用同種方式進行交流,以期獲得社會身份認同。
微信自身功能的強大是其可以在網絡社交軟件市場迅速站穩腳跟的重要原因。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花費少量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紅包”“掃一掃”等服務插件。
微信是一款具有準實名性的產品,它鼓勵實名交友,個人的社交關系多是來自手機通訊錄和QQ好友,通過手機號碼綁定,提供一個更加通用的準實名制交流平臺。而且微信的信息內容具有私密性,好友可以看到,非好友不能看到,因而起到了保護個人隱私的作用。
微信一直以來提供免費的基本服務和收費的高級服務,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拉攏了一群高端用戶。在社會“少量精英”的帶動下,騰訊的宣傳攻勢更好地提高了社會大眾對此產品的認同感。
2)微信的流行文化象征。微信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品,具有其內在的符號意義。微信是時尚流行的消費符號,此種消費形式帶來了人們的虛擬的滿足。比如說,微信的朋友圈可以發布動態,微信用戶往往會選擇“秀”出自己的生活。通過圖片、視頻或文字,秀美食、秀名車、秀旅游、秀文等,展示自己的品位。此外還有朋友圈的點贊和評論區,用戶往往希望通過點贊和評論的高數量,展示自己所發布內容的有趣性或是在朋友之間的人氣,即是尋求別人的肯定。同時,一些自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也成為展示自我、分享思想的一個平臺。而且微信的朋友圈現在不具備直接轉發功能,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宣告信息內容的獨創性,也滿足了用戶展示自我的欲望。
可以說,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社交軟件,而是象征著一種生活方式或是社會文化意識。它在運營過程中展示了用戶的品質、追求、愛好、個性,表現了用戶的目的、風格、需求,也透露出用戶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可以說,人們選擇微信,就是在通過微信追求時尚、前衛的形象價值和品牌價值。
2 走向娛樂時代——大眾文化的流行趨勢
通過“微信表情”“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眾號”看大眾關注熱點。表情包在微信聊天中經常出現,本質上它屬于一種依托于社交和網絡發展的流行文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以時下流行的明星、語錄、動漫、影視截圖為素材,配上一系列相匹配的文字,用以表達特定的情感。
表情包圖形中吸收的核心元素就是娛樂元素,經常會制造出輕松愉快的表現效果。演員馬景濤、黃子韜、蔣欣等人的表情包層出不窮,普通民眾的搞笑圖片也可以做成表情包,大量的表情包制作是為了娛人娛己。表情包的復制功能又讓其成為一種活動的娛樂,而在表情包的使用和傳播過程中,大眾快感得到了宣泄。這種輕松娛樂化的交流方式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大眾文化關注的風格趨向娛樂化、平民化。
微信朋友圈是一個封閉式的交流平臺,只有好友可見,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屏蔽。由于私密性較好,用戶往往在發布內容上多些隨意,少些顧慮。從微信朋友圈段子的大熱,也可以感受到大眾文化的娛樂化傾向。
微信是社交平臺,所以更重視用戶體驗。微信公眾號牢牢抓住這一點,把握用戶心理,發布內容往往口語化、語言幽默詼諧,符合年輕人的閱讀喜好。2016年6月,武漢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武漢大學校會快幫”推送的新聞標題有《聽說沒在櫻頂看過這幾景就不算完整》《武大人,你有一份高考卷要答》《從A到Z,能否說盡武大時光》《科先森,畢業我們不說再見》,可以說是考慮到當下大學生的閱讀喜好,設計偏年輕化、娛樂化。除了新聞平臺之外,微信公眾號的學習平臺,也注意當下潮流,圖文兼備,內容輕松幽默,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的關注。如“武大馮雪峰”出品的《如夏了,你身上的“小確肥”還好嗎?》《空耳:跨越語言的歡愉》《“宇宙網紅”霍金的祝福語》等,靈活運用表情包、網絡語言等,呈現了一種科學性與娛樂性兼備的學習資源。有需求才會有生產,透過這些現象,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對于娛樂性話題的感興趣程度遠高于嚴肅性話題。
當下大眾關注熱點偏向娛樂,時事政治則少有問津。大眾文化表現出娛樂化的流行趨勢。這種趨勢由兩方面作用相互促成。一方面,人們受到快節奏高壓生活的壓迫渴望娛樂;另一方面,當下流行媒介的性質,如微信,決定了當下重娛樂輕理性的大眾文化傾向。大眾文化迎合大眾精神需求的改變從而呈現娛樂化。
3 “娛樂至死”的反思和抗爭endprint
波茲曼在其“媒介即認識論”觀點中提出:媒介具有跨越語境并延伸的能力,可以引導思想,改變意志,進而甚至可能對社會結構造成影響。在此理論下思考當下社會現實,個體與大眾文化相互作用導致當下人們在娛樂化的流行趨勢下呈現“被娛樂”的姿態,公眾話語的嚴肅性與明確性降低,人們沉浸于娛樂氛圍中,對理性話語的接觸減少,導致人們理性思考能力下降,人的自主性與自由意志逐漸消解。
娛樂確已成為當下大眾文化的主題,對此波茲曼在《娛樂至死》書中提到: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瑣碎的世事中”,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也就是說“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
騰訊微信呈現出的跨網絡、跨終端的特點,使得它越來越受歡迎,提高了社會溝通效率,豐富了人們生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微信也帶了一定的負面效應。打開微信,朋友圈的隨意點“贊”,缺乏對問題的思考,對真實的追問,除了表示“已讀”以外,再無意義。表情包發布和傳播的“低門檻”也為一些粗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一些微信公眾號對于明星八卦的熱衷與不辨真偽的處理方法,一方面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公眾的思考和價值取向。
我們無法在享用高科技的同時,撇開其弊端;我們也無法因噎廢食,為了消除其弊端,而棄之不用;我們更沒辦法回到簡簡單單的印刷機時代。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個“娛樂至上”的“逢魔時刻”克制狂熱,保持理性,思考新興媒介的本質與特點,如何更好為我所用,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我們的生活,拯救我們的文化,避免“娛樂至死”,實施“娛樂自救”。
在必要的時候,政府要加強聯合監管,行業也要加強自律自查。更重要的是,加強文化輿論導向作用,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伴隨著大眾文化流行趨勢的改變,我們的信息交流方式、思考方式都發生巨大的變化,但這些新的變化在合理的統籌安排下將創造一個更有活力、更為多樣化的理性話語與情感力量的大眾文化氛圍與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史密斯.后現代性的預言家——齊格蒙特·鮑曼傳[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3]葉云.網絡表情符號的流變與延展空間[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4]方興東,石現升,張笑容,等.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J].現代傳媒(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6):122-127.
[5]曹進,呂佐娜.大眾文化視角下的“新新”媒介探析——以騰訊微信為研究對象[J].東南傳播,2012(9):1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