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燦
摘 要 現階段,隨著公民意識的強化和社交媒體的發展,公民對于社會公共事件的關注度空前提高。創傷新聞報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文章從創傷視角出發,闡述了創傷新聞報道在創傷治愈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并以創傷新聞報道記者為例,分析了現階段新聞記者在創傷新聞報道時遭受的職業創傷以及如何應對創傷。
關鍵詞 創傷理論;創傷新聞報道;新聞記者;心理創傷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6-0079-02
1 創傷理論與創傷新聞報道
從字面意義上講,創傷就是受創者在災難面前遭受到的強烈的生命痛感體驗,它是物理的、有形的,給人最直觀的視覺印象往往表現為身體的殘缺或生命的逝去。此處我們所討論的創傷,并不是指這種物理上的創傷,而是指在經歷了一些突發性事件的刺激后在心靈上留下的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弗洛伊德對創傷的定義是:如果一種經驗在短暫的時期內使心靈受到了高強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謀求適應,從而使心靈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擾亂,那么這種經驗就是創傷的。簡單來說就是在突如其來的刺激面前,受創者如果不能及時的調整心態接受變動,那么這種由外部刺激帶來的創傷就會波及到內心,給受創者日后的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就是我們俗稱的創傷應激障礙癥(PTSD),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受創個體的記憶會不時發生闖入性的創傷情景再現,使自己重新回到遭受創傷時的場景,這種體驗會給受創個體帶來極大的痛苦,并有可能使受創者產生焦慮、恐懼、自責、失望、抱怨等負面情緒。
其次,受創個體會主動回避一些有可能觸發創傷經歷的事或物。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在遭受失戀的打擊之后,為了防止觸景生情,會將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東西扔掉或封存,這種做法,一方面是出于對自身的一種保護,另一方面,也會相應的延緩個體創傷應激障礙的復原。
最后,一些個體在受創后會對周圍環境變得更加警覺,許多小的細節件都可能引起比較強烈的反應,比如出現難以入睡、易驚醒等睡眠障礙,表現出易激惹或易發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現階段,隨著公民意識的強化和社交媒體的發展,公民對于社會公共事件的關注度空前提高,創傷新聞報道頻繁見諸于各媒體版面。所謂創傷新聞報道,就是指新聞媒體以社會中新近發生的創傷性事件為對象所進行的新聞報道活動。而創傷性事件,則是指超出一個人的日常經驗范圍,包含一定形式的失去、傷害、暴力威脅的,或真實存在或感知到的事件。顯而易見,負面報道占創傷新聞報道的大多數,范圍幾乎涵蓋會產生“創傷”影響的所有事件,如戰爭、災難、事故、暴力、虐待、種族等等。創傷新聞報道在當代新聞報道中對于減少謠言的傳播,提升媒體影響力以及衡量政府及傳媒是否文明開放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2 創傷新聞報道在創傷治愈中的重要作用
由創傷理論我們可以知道,當生命個體在遭受到創傷體驗之后,如果受創者一直困在創傷的環境中走不出來,就會造成個體與社會的脫離,引發一系列的心理疾病,所以,及時的治愈創傷尤為重要。根據赫曼治療創傷幸存者的經驗,受創人群在封閉自我的過程中在某一時刻會因另一個人的慷慨、善意和寬容而感到與他的聯系,由此開始與外部世界重新建立聯系。如果受創者愿意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創傷經歷,那么就有可能改變創傷記憶的非正常處理過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很多主要癥狀都會緩解,由受到驚嚇造成的軀體性神經機能癥可以通過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得到明顯改善,傾聽者在傾聽的過程中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將創傷事件重新外化、對受創者的創傷經歷進行重新評價,幫助幸存者重建對過往的認知。因此,走出創傷并不意味著要求受創者遺忘或逃避過去的痛苦,而是要求受創者接受過去發生的事實,與過去達成妥協,建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
新聞作為對過去發生過的事件的記錄,能夠以一種更客觀的姿態敘述發生過的事實。媒體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擔任著傾聽者的角色,并通過創傷新聞報道,建立受創者和外部世界的聯系。受創者文字的形式講述了自己的苦難,獲得他人的關注,不再把自己封閉為一個孤立的個體。在通過新聞報道回憶過去發生的事件時,受創者也會從另外一個角度重新塑造自己對整個事件的認知,重塑自己的創傷記憶。
3 新聞記者的創傷
眾所周知,新聞媒體可被稱為“社會的守望者”,所以,當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時,我們總能看到在事件現場奔波行走的記者。通過記者的鏡頭與文字,我們得以在第一時間獲取到新聞事件發生時的現場情況以及具體細節等。在突發災害事件中,輿論的焦點往往集中在受災地區的人員傷亡、事件、原因和其他特殊創傷事件上,在一些特殊的災難發生時,還會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團隊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疏導,緩解他們的心理負擔。在關注受災群眾的同時,很多人卻忽略了鏡頭后面也同樣遭受心理刺激的另一個群體——媒體工作者。新聞記者作為事發現場的報道者,經歷者,參與了突發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也在采訪報道災難性事件的過程中悄然成為了創傷性新聞報道的潛在“受創者”。
創傷性事件多為突發事件,新聞記者在接到線索后需要立即行動,把握第一時間的先機,在短時間內連續高強度執行報道任務。在辛苦的日夜顛簸、高度集中的報道以及競爭壓力大等的多方面因素下,很多記者容易出現一些生理上的不良反應,比如失眠、易怒、容易受驚、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癥狀。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災難性事件中,處在事件第一現場的新聞記者往往會看到一些血腥、暴力的景象,在交織著死亡和悲傷氛圍的環境下,這些碎片化的影像有意無意地滲透進新聞記者的記憶里,隨著日后反復地報道此類事件,新聞記者假如不能及時地將這些積壓的情緒加以宣泄、轉化,這些記憶將會在某個不確定的時期崩塌,使記者顯現出創傷應激障礙癥的相關癥狀,沒有及時走出去就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痛苦。endprint
4 新聞記者的多方“創傷治愈”
4.1 拒絕過度報道,營造健康傳播氛圍
隨著社會大眾對于一些新聞事件的“審美疲勞”,每一件新聞事件的發生,都會刺激著新聞記者去想方設法的挖掘新聞事件存在的價值,從而獲得更高的閱讀量與影響力,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新聞工作者的壓力。因此,相關部門和新聞媒體要對社會大眾加強引導,樹立健康文明的傳播環境,新聞媒體不能在高點擊率和利益的驅使下對創傷性事件過度利用和無原則的深度挖掘,這樣不僅會給事件受創者帶來二次或多次傷害,也會給記者帶來心里的刺激,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4.2 新聞記者加強自我調節
記者在新聞采寫過程中要時刻秉承第三者的立場,以理智客觀的姿態報道新聞,情緒常常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宣泄,導致記者的新聞理想與現實發生產生沖突。在許多創傷性事件的背后,往往摻雜著一些人為的、本可避免的因素。記者在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時,往往會因為自身力量渺小沒法幫助受創者而產生絕望情緒。如果長期承受創傷環境的刺激,會產生由量到質的轉變,更有甚者可能會造成職業心理創傷。因此,新聞記者在進行創傷新聞報道時,要從自身層面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在遭受心理障礙,發生情緒危機時,及時與他人交流溝通或通過其他方式來消解不良情緒,進行自我疏導和排遣。
4.3 新聞單位加強對創傷新聞報道記者的心理疏導工作
很多創傷新聞報道的記者在奔赴突發性災難現場開展工作前都是突然之間接到報道任務的,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未知與不安情緒,為了更好地適應突發任務,每個記者都應該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加強在信息搜集、硬件準備、心理預防等方面的訓練。各新聞媒體可以根據不同領域的報道內容,預測一線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的問題,尤其是重大災難性事件發生時,新聞媒體可以有針對性的對本單位記者進行相關培訓,以減輕記者在災難報道中可能會遇到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李青藜.新聞與創傷:一個交叉學科在美國的興起[J].新聞愛好者,2012(7):15-16.
[2]刁鵬飛.童年期創傷的研究綜述[J].科學導報,2015(1):145.
[3]魏廣振.創傷體驗敘述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4]李雙龍,董依明.關于突發性災難報道記者心理創傷與壓力的實證研究[J].新聞大學,2013(4):102-109.
[5]郭小平.危機傳播中記者心理創傷的干預[J].現代視聽,2008(11):61-63.
[6]師彥靈.再現、記憶、復原——歐美創傷理論研究的三個方面[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32-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