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杏
摘 要 國足內部訓練賽被網絡直播平臺偷拍的事件近期在網絡上引起了較大的輿論關注,文章通過分析該事件反映出的網絡直播平臺存在的主播道德感及媒體人意識缺失、內容品質較差及價值導向錯位、“把關人”角色缺位這三個問題,提出了實行對主播職業制管理、確立“內容為王”的價值導向、樹立全員把關意識的三點建議。
關鍵詞 網絡直播;偷拍;國足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6-0083-02
2016年底中國足協針對章魚TV和企鵝直播兩家互聯網直播平臺違規直播中國男足國家隊昆明教學賽的行為發表通報及強烈譴責,表示今后不歡迎兩家平臺機構及相關人員參與中國足協主辦的所有比賽及活動的現場報道活動。該起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較大的輿論關注。
在此次偷拍事件中,章魚TV和企鵝直播錄下的視頻被傳播到了國外,造成了比較惡劣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男足將在幾天后對陣卡塔爾進行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12強的爭奪,這場比賽是國足在對陣卡塔爾前的唯一一場熱身賽,也是里皮執教國足后的首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偷拍事件折射出網絡直播平臺存在的問題
1.1 主播道德感及媒體人意識缺失
2016年被稱作網絡直播元年。全民直播時代,主播準入門檻極低,媒體從業者這個詞變得前所未有的寬泛,媒體行業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不再是所有從業人員的上崗必修課。網絡主播們參差不齊的個人素質和職業素養在鏡頭前展露無遺,他們在收獲作為公眾人物的關注與追捧時,并沒有覺悟到同時也該承擔與之相匹配的社會責任。
主播對自身角色的認知應當是正直守法的公民與專業媒體人的雙重身份定位,在鏡頭前他們不僅是擁有道德底線的公民,而且是具備職業操守的大眾傳播者,兩重身份缺一不可。
此次國足內部訓練賽偷拍事件中,涉嫌違規的平臺主播在組委會賽前確切規定比賽過程禁止拍攝的情況下,仍無視規則展開直播的行為違背了契約精神,背離社會道德,更無媒體職業道德可言。
1.2 內容品質較差,價值導向錯位
網絡直播本質上是“粉絲經濟”。受眾的數量、收看時長直接決定網絡主播的收入,同時主播的人氣也與網絡直播平臺的收益密切相關,因此為獲取利益的最大化,各網絡直播平臺不斷推出帶有噱頭,富有話題性、誘惑力,甚至挑戰規則的內容來吸引用戶的點擊。平臺普遍缺乏主流、高雅、專業的直播內容。
在來勢洶涌的網絡直播大軍中,直播平臺的內容同質化現象難以避免,一些平臺機構絞盡腦汁地另辟蹊徑,為追求獨家的直播內容甚至做出背棄社會道德及職業底線的無畏嘗試。如此次章魚TV、企鵝直播兩家平臺順應、利用網民的窺私欲望,蓄意在封閉訓練賽事中進行偷拍,以期搏取受眾眼球,獲得圍觀,賺取商業利潤。
“食色性也”的人性欲望概念在網絡直播平臺中被普遍參照運用。網民對低俗文化的畸形需求助長低俗文化的蔓延。網民圍觀、欲望滿足使得其迅速在直播平臺蔓延[1]。網絡直播平臺默認、放大網民的人性原始需求,投其所好地嘩眾取寵,傳播、助長不正之風,直播內容的價值導向偏離主流、走向錯位,置媒體本該對網民發揮的示范作用于不顧。
1.3 “把關人”角色缺位
以前把關主體是職業把關人和政府。職業把關人一般是指編輯、記者等人,政府部門制定一些政策條例與法律法規來規范信息傳播市場,這種規范就像頒布“準入許可證”,只有持有證件的信息才能“上崗”[2]。而在網絡直播生態中,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失去發揮效用的空間。
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形態,具有突出的即時性特征,實時的網絡直播在生產過程中省去了以往諸多的中間環節,傳者生產與受眾接收具有同步性,這種新的傳播形態隨之帶來監管的滯后性。人們在直播前及直播過程中無從獲知接下來將會發生什么,無法事先對直播內容進行過濾篩選,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網絡直播內容的管控難度。
過于功利化的投資導向和單一的盈利模式,使得網絡直播平臺游走在獵奇、審丑等傳統文化價值倫理的底線邊緣[3]。在激烈的網絡平臺競爭中,各平臺管理層為爭取穩定的用戶市場,獲取更多商業利益,大多對平臺內部的內容監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縱容違規行為的發生。在整個網絡直播平臺內部存在著審查失效,監管缺位的問題。此次偷拍事件中,章魚TV、企鵝直播兩家平臺沒有及時制止主播的偷拍行為,使違規內容得以順利、連續地播出,并放任其成為熱點,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2 網絡直播平臺的應對策略
2.1 實行對主播職業制的管理
網絡主播作為媒體從業人員,其直播時的行為須符合行業規范、法律規范和社會道德規范,主播應以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要求來進行自我審視,要充分意識到自身行為會對受眾形成示范作用。從業者亟需加強自律及道德底線建設,樹立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絕不能為眼前利益而丟棄底線。
互聯網直播平臺作為網絡直播的內容提供方,有義務對簽約主播進行媒體人職業素養的培訓,幫助主播樹立對自身媒體人身份的認知及責任感。
在整個網絡直播行業,有必要盡快設立一整套確保主播資質的機制,包括確立和提高主播的準入門檻,按周期舉行網絡主播考核、設置淘汰機制等,以健全的職業制管理來全方位提高主播素質,從源頭上解決網絡直播亂象。
2.2 確立“內容為王”的價值導向
是選擇短期的利益:通過低俗來吸引關注,但最終被違規取締?還是提升社會責任感,將用戶定位為服務的客體而非逐利的對象,培養正能量的網紅,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1]網絡直播機構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如何保持清醒,確保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將會是網絡直播平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用戶的消費習慣是一種不確定因素,憑借惡意手段、低俗信息來僥幸吸引粉絲、獲取利益的運作方式絕非長久之計?!皟热轂橥酢笔敲襟w行業永恒的生存法則,如何保證良性、優質的內容在平臺內部傳播是平臺管理層需要正視的關鍵問題。以內容至上為準則來引導網絡直播平臺的運作,使其既能為社會持續輸送專業化、高質量的信息,又不喪失自身發展活力。
同時各網絡直播機構應當深入挖掘自身優勢及潛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及盈利模式,確立積極、主流的價值導向,實現自我凈化、優化。
2.3 樹立全員把關意識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日常生活中,信息量空前爆炸,人人都可以發布、傳播信息,以前針對專業傳媒從業人員的“把關人”也擴大了自身的內涵,顯示出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巨大的生命力,即信息流通中進行信息傳播活動的人就是“把關人”[2]。全民直播時代,把關意識不再局限于某一類人,而是向全體社會成員輻射。
接觸網絡直播的每一位受眾本質上都是自己的“把關人”,受眾自主掌控了自身接觸的媒體內容,其可以通過培養高雅的審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來自覺抵制不良的、靠不正當手段獲取的直播內容,同時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感,在接觸到違規內容時及時向網絡直播平臺和互聯網監管部門積極舉報。
此次偷拍事件發生后,除足協發布處罰聲明外,并未聽聞媒體行業內部的處罰決定。當前網絡直播行業存在的種種亂象呼喚媒體業內出臺更加剛性、系統的管理。作為行政主體的互聯網監管及廣電管理部門,須配合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來監管網絡直播機構,嚴格把控網絡直播平臺的動向,對內部監管不力的直播平臺采取勒令停運或罰重金的舉措。
無論是網絡監管部門、互聯網直播機構、主播、還是普通受眾,都應當正視網絡直播行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都有責任為網絡直播生態的良性循環做出動員。
參考文獻
[1]趙禹橋.網絡直播熱的冷思考——“網絡直播”現象的倫理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5).
[2]丁騁,楊雪芳.互聯網傳播環境下再論“把關人”理論的變遷[J].新聞知識,2015(6):14-16.
[3]王瑜.網絡直播:守住底線才有未來[N].工人日報,2016-08-2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