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甜+袁亮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的希望、國家的棟梁、祖國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影響著一個一個的家庭,這群人具有強烈的自我自強意識、成功成才意識和創新創業意識,是所謂的天之驕子,但是由于社會經驗的不足,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避免不了的出現一些問題,現在最引起大家關注的就是大學生利用互聯網金融貸款,互聯網金融貸款是分期購物和現金消費的平臺,未按時還款而照成的危害不容小視,如何防止大學生掉進這些陷阱,成了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成高校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大學生互聯網金融貸款的現狀
(一)誘惑大學生互聯網貸款的形式
網絡小額貸款在最近幾年快速發展起來,特別是在2013年阿里小貸通過資產轉讓方式獲得了更大的資金來源,目前針對在校大學生推出的貸款項繁多。一種是小額貸款公司在學校的張貼欄、廁所上等各種地方用張貼小廣告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在上面會提供貸款人的聯系方式,有的更是用現在流行的微信掃碼有驚喜的方式進行推廣,很多大學生比起對這種平臺的防范更多一點的是好奇,加上社會物質的攀比,從而勾起學生的貸款欲望。還有的是通過利用互聯網的形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的覆蓋率基本達到了百分之百,對于時不時就出現在網頁中的這種廣告,會存在著一定的好奇,通過這些網頁大學生對網絡帶寬就有了一些淺在的了解,貸款方便快捷,金額自由,一部分打白條的形式,亦或是分期付款,都讓大學生們對這些平臺產生了好感。
(二)互聯網校園貸款興起的原因
門檻低,利息費用高,使用虛假利息,招校園代理推廣,利用攀比心理,誘惑大學生非理性消費,“某某明星穿了件什么什么衣服真好看,這是某某比賽上誰穿過的鞋子,我穿上了會和他一樣厲害,這個那個網紅新推薦了一些化妝品效果真好,我也要去買來試試,這個手機出新款了,我要賣腎去買”這些語言在大學生群體里顯得很平常,有的甚至因為喜歡某個異性,將自己外在打扮的很時尚,用這些去吸引別人,而不是注重自己的內在去充實自己,大學生處于這個懵懂的時期,攀比身份強烈,另外貸款平臺目前處于監管盲區,不重風險管控,重視催還貸款(變相高利貸)。有些打著幫助學生“提前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旗號。有些寫著“享用全網商品0首付,提供分期購物、現金消費、一秒取現……支持全網分期支付?!庇行┨峁┐虬讞l服務,“新用戶1000元1期免息領,信用良好的用戶,最高額度可提升為5000元,最高可分期18個月?!痹跊]有錢的情況下也可以很容易的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過去人們所秉持的“攢錢消費”的觀念,在不少大學生當中已經被顛覆。
(三)大學生貸款存在的風險及危害
通過貸款解決了自己的燃眉之急或者是買到了自己心儀的商品,但是由于借的時候沒有想太多,沒有節制,大學生又沒有很多收入來源,往往會造成逾期還款,讓自己陷入還貸的陷阱,面對高額的利息,拆東墻補西墻,最后選擇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這樣的例子我們隨便一查便到處都是,不勝枚舉。
二、對貸款對象大學生的解讀
(一)大學生的經濟來源及金額
如表一表二所示,大學生群體的生活費并沒有很大金額,取得資金的來源較少,并基本由父母支持,面對經濟發展迅速的社會,太多的物質誘惑充斥著大學生的眼球,貸款成了最方便最快速的辦法。
(二)大學生與金融貸款的聯系
如表三表四表五所示,有大多數同學對金融貸款都有所了解,有一半的可能是有足夠的金額使用,可他們在缺乏資金時是否也會選擇金融貸款值得我們思考,35%的同學貸款金額在1000元以內,同學們對金融的需求也沒有達到離譜的程度,面對小金額貸款我們可以考慮向父母講清用途的情況下向父母進行貸款,而不是社會貸款機構,更是有大學生貸款金額達到了10萬元以上 ,這筆金額消費值得思考是否正確。提高了后期的巨額還款額。
(三)貸款的還款方式及用途
如表六表七所示,有大部分女同學用貸款去購買衣服和聚會娛樂,過度消費奢侈品,甚至是去微整形,盲目的攀比,對心理和身體都造成了一定的傷害,男同學大部分用貸款購買電子產品,對于某些奢侈品牌出新款就吵著賣腎去消費,其實這些消費都是可以避免的。 有一部分同學上課時間去兼職或者找這樣那樣的理由找父母要錢,不僅耽誤了學業更是養成了一些不好的品行,接近80%的同學還款方式是剩余生活費,這個月貸款下個月還,容易造成下個月缺錢繼續貸款,加上手續費和利息,造成還款金額的疊加,就是我們俗稱的利滾利,導致最后沒有能力還款。
三、大學生金融貸款造成危機的原因
互聯網金融貸款與銀行傳統商貸模式相比,校園網貸“到款快”“手續簡單”極具誘惑力,因此受學生們的歡迎。在過去上中小學時,一切開支由父母包攬,自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到了大學,手中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資金,卻不知道量力而行,購買商品沒有理性,沖動性購買偏多,甚至為了面子盲目消費、攀比消費、“趕潮”消費”,一些網貸平臺打著金融”的旗號、卻干著“高利貸”勾當的網絡貸款,在利益的驅動下,將“罪惡之手”伸向脆弱的大學生。大學生擁有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比較匱乏,在利益博弈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缺乏風險防范能力,糊涂地陷入“校園網貸”,難免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大學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但是大學生還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沒有償還能力,網貸的窟窿最終還是要父母兜底,一旦消費欲膨脹試,可能就此背上沉重的債務。
四、防止大學生掉入網貸陷阱的措施
①金融監管部門應與公安、工商、工信等多部門聯動合作,嚴格把好監管關。首先,應該確定一個監管網絡貸款平臺的主管部門,加強對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金融網站和P2P貸款平臺的全方位監管,堅決打擊欺詐、違法放貸行為。不僅要對申請網絡貸款的在校大學生的家庭情況、信用狀況、還款能力等進行全面的調查和審查,還要嚴格甄別、核實不實的虛假申請信息,避免盲目放貸、錯誤放貸。同時,網絡貸款平臺應該明確、如實告知借貸者需要支付的服務費、手續費、利率、違約金、滯納金、催收費等,主動對借貸者進行還款風險、違約風險提醒。其次,應該提高準入門檻,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對網絡貸款平臺可以經營的業務種類和范圍作出詳細規定,為網絡貸款提供一個有序發展、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則是指專門經營網貸業務的金融信息服務中介機構,其本質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因此其不得吸收公眾存款、歸集資金設立資金池、不得自身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網絡貸款平臺要在領取工商營業執照后向注冊地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備案登記。”值得稱贊的是,2015年12月28日,銀監會會同工信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研究起草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幫助網絡貸款平臺規范自身行為,自查自糾。互聯網金融、網絡貸款平臺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大監管力度,提高違規成本,才能幫助網絡貸款健康發展。endprint
②政府相關部門應介入對網貸行業的規范和監管,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在一系列校園網貸悲劇和亂象的背后,是對于互聯網金融立法、監管和執法的缺失。大學生雖已具有獨立民事行為能力,但畢竟社會經歷、經驗欠缺,且對違約風險認知程度有限。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校園網貸悲劇和亂象的重要性和急切性,在校園網貸立法、部門完善、執法等方面有所作為。
③大學生本人應該積極增強遠離校園網貸的意識。作為在校學生來說,其天職還是學習,其次是就業。學生應該明確自己的理想和職責,純凈自己的內心,祛除那些本不該有或者可以沒有的雜念貪欲,少一些不良跟風和對物質、享受的需求。在其基礎上,學生還應該主動學習,借鑒周邊案例,借此增強自己的理財意識和能力,以及識別校園網貸陷阱的能力。
④大學生所在的家庭應該擔起孩子遠離校園網貸的監護之責。盡管很多在校大學生所在的學校遠離家鄉,作為學生的至親和監護人,要盡量多一些多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關心和關注,盡量掌握孩子學習和生活的近況和現狀,多一些對孩子在校園網貸等可能存在的隱患方面的教育和要求,擔起應有的監護職責,共同為學生遠離校園網貸、根除校園網貸加油添力。
⑤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根除校園網貸,學校也該有所作為。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很可能遠離家庭,對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監護,學校無疑在學生在校期間負有主責。學校應該多開設個人理財的課程,補上大學生“財商”教育短板;學校應該盡量實時掌握學生的生活動態,避免學生跳入校園網貸誤區;學校應該和政府相關部門合力,依法打擊非法校園網貸滋生蔓延。
五、結論
綜上所訴,當代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獨特的消費群體,存在的貸款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在互聯網金融浪潮和大學生消費模式轉變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貸款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本文對政府在解決大學生利用互聯網貸款問題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大學生理性消費提出了一些建議,避免高校慘劇再次發生,希望能夠在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大學生互聯網貸款行業,形成良好的大學生互聯網貸款環境。
參考文獻:
[1]趙淑蘭.《應防范校園網絡貸款風險》.經濟日報,2016年3月25日第009版時評.
[2]張磊.大學生網絡貸款機會與陷阱并存.貴州:貴州師范學院,福建師范大學《中國青年報》,2016年02月01日08版.
[3]姜小薇.《給網絡貸款多念幾遍“緊箍咒》.兵團日報(漢),2016年3月30日第003版.
作者簡介:劉心甜(1998-),女,武漢商學院投資理財專業專科生,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袁亮(1980-),男,職稱:講師,畢業于美國大河谷州立大學,金融專業,研究方向:網絡化教學與價值投資。
(通訊作者:袁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