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北京100053)
產業園的定義并不統一,一般是指由政府或企業主導并規劃,為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海外產業園的投資與建設對于我國和園區所在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有助于我國過剩產能和技術轉移至海外,促進我國產業升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園區所在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帶一路”的宏觀經濟戰略背景下,以海外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實現資金、人才、技術、材料、交通等多方面資源的點狀匯聚,以點帶面,優勢互補,實現真正的“利相通、心相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企業主要在1998年后逐漸開始進行海外產業園區方面的研究與探索,最具標志意義的是2006年商務部推動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工程,其建設原則是“政府引導、企業決策、市場化運作”,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商業運作為基礎,以促進互利共贏為目的的海外產業園區建設工程。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截至2017年4月,我國企業在36個國家在建合作區77個,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 082家,總產值506.9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10.7億美元。表1列示了投資規模較大的10家海外產業園。
1.產業主體企業引導模式。這類園區開發模式是指某個產業領域內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為實現企業自身發展目標,通過獲取工業土地營建一個相對單一產業的工業園區,并在自身企業入駐且占主導下,發揮企業在產業內部及產業上下游的吸引力,通過園區的物業出租、出售等方式,引進企業聚集于產業園中。典型的這類園區包括:以青島海爾為主體企業,聚焦于家電、電子產業的巴基斯坦海爾-魯巴經濟區;以中國有色集團為主體企業,聚焦于采礦、勘探、冶煉的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

表1 中國主要海外產業園區情況
產業主體企業引導模式對于所在地區的政府來說通常很具有吸引力,起步階段實施起來也更為容易,這種模式的優勢是一次性地解決了園區基礎設施和招商引資兩個層面問題。以中國有色集團主導開發的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為例,該園區于2007年開始建設,是中國政府宣布在非洲建設的第一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經過十年的發展,在中國有色集團的主導開發、運營、管理下,園區基礎設施投資1.9億美元,帶動包括謙比希銅冶煉公司等60多家相關企業,園內企業總投資超過16億美元,銷售收入超過110億美元。這種模式的缺點也明顯,由于以單獨的產業企業作為主導,因此往往此類園區更多的是服務于此優勢企業,所引進園區的也大多是配套企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園區綜合性發展及土地價值提升的后勁不足,一旦園區主導企業或主導產業出現問題,容易造成園區的整體衰落。
2.專業工業地產商開發模式。這類模式是由專業的工業地產開發企業進行產業園區的總體建設和運營,開發企業通過對園區道路、綠化、水電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再通過對部分辦公、廠房、倉庫、研發等房產項目的興建,最終以租賃、轉讓、合作等方式進行園區地產的經營獲取利潤。典型的這類海外園區包括: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泰中羅勇工業園等。
不同于產業主體企業引導模式,專業化的工業地產開發企業對于地理位置優越、園區商業價值大、綜合配套需求強的產業園區更具有優勢。包括招商局、華夏幸福等以產業園區開發為主業的大型企業擁有較強的相關資源的整合、配套能力和資金實力,這些無疑是產業園區能夠成功運營的保證。從國內的經驗上看,建設體量大、運營水平高、綜合價值提升大的產業園區,比如蛇口工業區、張江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等也都由專業化的工業地產開發企業負責建設開發。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專業的園區開發企業本身實力不足,資源整合能力較弱,也會造成開發進度慢、后續企業入駐率低、經濟效益實現慢等弊端。
3.綜合開發模式。這種模式是產業主體企業引導模式和專業工業地產商開發模式結合,一些超大型企業既有產業背景又有房地產開發專業能力,能夠為園區開發提供綜合的解決方案,實現產業主體帶動和專業地產運作的有機統一。有這種實力的園區運營企業一般都是多元化的超大型中央企業,可謂鳳毛麟角,比如招商局、華潤、中糧等,深圳蛇口工業園區就是此類產業園區建設的優秀代表。此類開發模式充分利用了上述兩種模式各自的優勢,對當地政府極具吸引力,但難點就是對開發企業要求極高,一般是國家級重點項目或地理位置優越,利潤非常可觀的項目,否則很難實現。
綜合目前我國企業海外產業園區的投資發展情況來看,雖然與國際上類似美國硅谷、新加坡裕廊等一流的產業園區、高科技園區相比差距顯著,即使與國內較為成熟的產業園區相比差距也較大。從開發模式上看,經過商務部認證的10家較大的海外產業園區中,有4家基本屬于產業主體企業引導模式,有5家屬于專業工業地產商開發模式,有1家接近于綜合開發模式。走綜合開發模式的產業園是尼日利亞萊基自由貿易區,該園區運營方是中國鐵建、中國土木、中非發展基金組成的聯合體。總體來看,現階段中國企業投資的海外園區大都還處于開發建設的初期,以主辦企業為主進行投資,資金到位有限,企業入駐量也不大,經濟效益遠未充分體現,也更談不上園區對國際著名產業、知名企業的孵化效應,當然這也體現出了海外園區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見表2。

表2 國內領先產業園區運營商的運營戰略
我國企業海外產業園區的投資建設,無論采用何種模式,也無論投資主體的所有制形式,除了個別有非商業化因素的考量以外,絕大多數投資是商業行為,要符合世界通行的經濟貿易規則與習慣,要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當然,這絕對不是說海外產業園區的建設只考慮經濟屬性,不考慮社會屬性,而是強調不能把國內部分政府主導型的園區模式和經驗,直接嫁接到進行海外園區投資的企業身上,要求企業過度承擔當地政府的職責,企業行為追根溯源是要追求經濟效益。結合國內外成功的產業園區發展經驗,我國企業海外產業園區投資運營的要點包括:
參考國內產業園區建設企業的成功開發經驗,如業內領先的包括華夏幸福、招商蛇口、外高橋等,在其對公司戰略定位的論述中都反復強調了產業園區開發過程中與城市、與政府的協同關系。產業園區的建設是多目標的,總體上需要通過產業園區的建設以點帶面,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升級革新,實現人民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都與政府的支持與協助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同時這些目標也與政府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高度吻合,可以說產業園區開發商與運營商是區域政府最為親密的合作者。
與國內的產業園建設類似,境外的產業園區的建設也與當地政府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也是園區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典型的比如中白工業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等,在所在國的國家層面都受到高度的重視和支持,給予了大量的優惠政策,有效促進了相關企業的入駐與投資,提升了產業園區自身的價值,企業、園區與政府實現了良性的互動與發展循環。
從地理層面看,產業園區是一個區域性的概念,園區的成功與區域經濟的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單一的產業園區比較優勢的理論研究相對有限,但有關區域經濟比較優勢的研究汗牛充棟。海外產業園區的比較優勢要素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包括:生產要素優勢、內部需求情況、支持性產業情況、園區企業質量、政府能力和市場機遇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的內涵如表3所示。

表3 境外產業園區比較優勢要素
在分析園區的比較優勢時,并不是說各項要素優勢必須都具備,從歷史經驗看,要關注以下兩方面:第一,成功的園區發展或者區域經濟發展擁有幾項極具競爭力的比較優勢即可;第二,要看目前優勢的存量,更要看未來優勢發展的增量。企業進行海外產業園投資時,首先要分析園區在世界范圍內是否存在的比較優勢,分析這優勢是地理位置還是人力成本,是自然資源還是技術水平等。從目前我國企業投資的海外產業園區看,主要還是利用了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生產要素優勢。
海外產業園區的投資與運營切忌散兵游勇、無序競爭。各投資主體既要做到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充分分析投資經營風險和收益;也要有國家意識、大局意識、戰略意識。產業園區的建設,無論是產業主體企業引導型還是專業地產商開發型抑或是綜合型,都不是簡單的房地產開發或是基本建設。從國家總體發展層面看,針對海外產業園區定位,有不同的戰略要求,引進吸收技術、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優勢抑或帶動落后產能出境三個層次的綜合目標。商務部推動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引導工程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國內企業的海外園區投資、建設與運營企業應該充分發揮協同作用,既要立足自身發展,也要有序落實國家總體戰略目標,實現相關企業、所在國家和地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經濟特區、經濟示范區、產業園區的發展和成功既是我國改革開放巨大成功的推動因素之一,也是改革成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縮影。在推動海外產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我國要不斷總結國內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成功經驗并認真吸取教訓,從企業自身全面發展、所在國區域發展及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個層面進行戰略分析與思考,以產促園、以園促城、協同發展是每個海外園區建設者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