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鎮江212003)
在《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中,江蘇省位居首位,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不斷完善的資本市場使得江蘇省上市公司對金融資產的投資數量大幅度上升,金融資產占公司總資產的比重不斷提高,金融資產便成為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關者重點關注的對象。然而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對于金融資產分類的依據沒有明確的定義,不同金融資產分類的會計處理方式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核算產生巨大的影響,故對金融資產分類的研究有助于規范江蘇省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2017年3月31日,財政部正式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對金融工具進行了優化分類,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的企業,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文仍以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為標準進行分析。
中國證監會江蘇省監管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江蘇省共有317家上市公司。由于全面收集數據工作量巨大,故本文為研究方便而將財務報表不連續的公司排除在外后,選取了江蘇省55家滬市A股工業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財務報表以及上交所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主要從金融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以及上市公司具體金融資產持有情況來大概分析江蘇省上市公司金融資產的分類情況。
貸款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性,故不在本文金融資產討論的范圍內。金融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可以反映出上市公司對金融資產的重視程度以及公司投資方向,因此首先對江蘇省55家滬市工業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進行分析。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1.2013—2015年,江蘇省上市公司三項金融資產總和占比大幅度上升,增長幅度達到123%,這與最近幾年國內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利率下調、企業轉向資本市場進行投資有一定的關系。但具體各類別占比情況有增有減??晒┏鍪垲愓急壬仙?,增長幅度高達226%;交易類占比有所下降,下降幅度為45.7%;持有至到期類占比上升145%,原因是:2014年我國基于將金融資產相關準則與國際趨同的目標,財政部出臺了《金融負債與權益工具的區分及相關會計處理規定》,要求上市公司對金融資產列報更加細化。故上市公司紛紛對金融資產進行了重新確認。
2.江蘇省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偏低,表1中各項金融資產占總資產比重最高的為2.664%,原因如下:(1)金融資產在我國發展歷史不長,與金融資產相關理論研究不廣泛。(2)金融市場不完善。(3)與工業企業行業特征有關。首先,與以金融工具為主要產品的金融企業相比,通過金融資產賺取利益并不是其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處置閑置資金;其次,不具有較強的金融資產管理的能力,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弱,故投資方向較為保守;再次,工業企業目前發展趨勢有所下滑,閑置資金偏少。
金融資產分類會對上市公司的利潤產生影響,首先,金融資產初始計量中交易費用的不同會計處理產生的影響。其次,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還是計入所有者權益產生的影響。最后,金融資產在最終處置時對以往期間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回產生的影響。故需要對持有各類金融資產的上市公司數量進行分析。具體情況見表2。
表1 2013—2015各項金融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
表2 2013—2015年持有各類金融資產的上市公司數量情況
由表2可以看出:
1.未持有金融資產的上市公司數量變化較大。2013年有41家、2014年有9家、2015年有7家,表明江蘇省上市公司對金融資產充滿信心,這與最近幾年國內經濟形勢良好、證券市場發展火熱分不開。
2.持有交易類金融資產的上市公司數量變化不大。2013年有7家、2014年有8家、2015年有9家。原因有兩點:首先,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對利潤影響較大,風險不易掌控。其次,工業上市公司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弱。
3.持有可供出售類的上市公司數量變化較大。2013年有8家、2014年有 44家、2015年有 46家,占比從2013年的14.55%上升至80%以上。原因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對利潤影響較小,風險容易掌控。
4.持有至到期類的上市公司數量變化不大。2013年有2家、2014年有4家、2015年有3家。原因是持有至到期投資一般具有固定的到期時間,變現慢,上市公司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控制彈性較小。
5.三項金融資產均持有的上市公司數目并不多,只有一家,占比為1.82%。究其原因應該結合前四個方面進行,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上市公司大幅度上升,未持有任何金融資產的上市公司大幅度減少,故應該是江蘇省上市公司在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時具有傾向性。根據數據統計,2014年這55家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總額是1 682 831 825.72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總額是2 706 678 739.71元,持有至到期投資總額為3 834 318.78元,可以看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持有量約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的2倍,而2015年卻高達22倍,也說明江蘇省上市公司對于金融資產的分類具有傾向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以下簡稱CAS 22)規定,企業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目的是短期出售或回購,持有至到期投資一般是企業打算長期持有的金融資產,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未被劃分為其他三類的金融資產,可以看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缺乏清晰的規定。同時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出售基本上都是短期持有、出售,以獲利為目的,并都具有活躍市場、公允價值能夠通過活躍市場獲取和以公允價值計量等特點,故很難將兩者區分開。這也是表1中可供售金融資產占總資產比重較高的原因。
CAS 22規定,企業可以以管理層持有目的和意圖劃分金融資產,以及企業會計準則關于金融資產分類的定義不清晰及分類標準較為模糊,均造成企業在金融資產分類時存在較大的選擇空間。會計準則的制定具有概括性、相對穩定性,而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復雜多變,故應該給企業選擇的余地,但是也不能過于放權于企業。其次,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也賦予企業較大的自主權,準則允許企業在沒有能力將持有至到期投資繼續持有下去時可以將其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而企業重分類的真實原因無從考證?,F行企業會計準則只要求企業在報表附注中披露金融資產明細情況,而對于企業金融資產持有意圖沒有明文規定,這無疑擴大了企業在金融資產分類時的自主權。
通過對表2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在金融資產分類時傾向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內在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首先,進行盈余管理,可供出售類金融資產在持有期公允價值變動可以幫助公司進行利潤調節,充分發揮資本公積作為企業利潤的“蓄水池”作用,在企業虧損的年份可以通過出售可供出售類金融資產獲取投資收益進而隱藏公司當年經營虧損的局面,從而起到穩定公司外部環境,使投資者不至于失去信心。其次,出于規避風險,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與公司的利潤掛鉤,而資本市場情況復雜,風險不易掌控。造成公司在金融資產分類時具有傾向性的原因就在于準則中分類標準不明確。
我國金融體制在朝著市場金融過渡的過程中,新的金融工具不斷出現,然而與金融資產分類相關的理論研究發展速度十分緩慢。金融資產在我國起步較晚、類別較少,有關金融資產分類問題的研究是從1998年才開始的,研究的方向大體分為金融資產分類動因及影響因素、公允價值在金融資產分類中的作用范圍、金融資產分類的基礎問題等,缺少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只有理論研究不斷發展,才能更好地指導政府完善企業會計準則,更好地引導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
舊準則中有關金融資產分類標準不清晰,主要是可供出售類與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分類界限不明確。因此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各項科目的定義與界限,對不明確及模糊的科目做出詳盡的解釋規定,減少企業盈余管理調節利潤留下的空間。
2017年3月財政部頒布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分類進行了修改,提出將金融資產分類改為三類,以企業業務模式和金融資產合同的現金流量特征為依據進行分類。新準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在金融資產分類時的主觀性,但實施效果還無從得知。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金融資產分類問題,可以將三分類改為兩分類,即以公允價值計量類和以攤余成本計量,既能使金融資產分類的界限更加清晰,又能充分利用市場公允價值,在對金融資產的價值評估時與攤余成本相比公允價值更具優勢,資本市場瞬息萬變,只有公平交易雙方自愿付出的價格才能作為衡量金融資產價值的標準。
金融資產是一把“雙刃劍”,上市公司通過持有金融資產獲得高額收益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由于金融資產損失而使公司陷入危機的案例也時有發生,因此無論公司將金融資產進行怎樣的分類,都應該加強公司的內部控制。具體應該從如下幾點著手:首先,公司應該建立風險監控體系,設立專門的部門對公司目前持有的各項金融資產風險現狀進行實時監控,對于金融資產市場走向有宏觀上的把握;其次,應該對金融資產會計處理過程中的不同崗位進行分離控制、權責分明。最后應該對金融資產投資業務的風險管理設定明確的規定,通過分析前期金融資產持有量、獲利情況選擇最適合公司的金融資產投資決策。
除此之外,公司還應該重視對金融資產投資高技能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公司對金融資產投資風險、收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對金融資產的盈利性與風險性進行權衡,最大程度地規避金融資產投資可能為公司帶來的風險。
上市公司為實現盈余管理,傾向于將金融資產歸類為可供出售類并沒有違背準則的規定,但毫無疑問這一行為削弱了財務報表的真實性,掩蓋了公司經營的真實情況,使外部信息使用者無法準確掌握公司的財務情況,因此應該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報表附注中金融資產明細披露情況,可以利用會計準則進行規范;二是金融資產持有量、占總資產比重、分類變化情況、出售量等,這需要利用注冊會計師的專業能力對公司持有金融資產的意圖進行判斷,從而為投資者提供參考意見。
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是多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其影響因素大體有:相關法規與政策的限定、公司持有意圖、公司經營業務以及資本結構、管理層風險偏好以及心智模式。因此對金融資產分類進行研究時,需要多角度、多層次進行重點分析,從而更好地披露公司進行金融資產分類的背后的起因,實現信息的透明,最大限度保障投資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