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學財務處陜西咸陽712082)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美國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已有幾十年的實踐歷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財政資金管理方法。我國自2001年以來,中央財政及各級地方財政依據國務院批準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財庫[2001]24號)文件精神,并結合實際情況,逐步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從2007年7月開始,教育部部屬高校全面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基建財務作為高校財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支付制度的改變從支付流程到會計核算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2014年新高校會計制度的實施使得會計核算方面影響更加突出,但兩者相互作用的影響分析卻鮮有見到。本文擬結合實際工作,在新高校會計制度背景下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施前后的基建財務差異做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對基建財務工作能有些許的貢獻。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又稱為國庫單一賬戶制度,包括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收入收繳管理制度。依據《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財庫[2001]24號),其核心內容為,由財政部門代表政府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所有財政性資金都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收入直接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即預算單位使用資金但見不到資金,未支用的資金均保留在國庫單一賬戶,由財政部門代表政府進行統一的管理運作,降低政府籌資成本,為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提供可選擇的手段。國庫集中支付按照不同的支付主體,對不同類型的支出,分別實行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財政直接支付是指由財政部門開具支付令,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直接將財政資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賬戶。實行財政直接支付的支出范圍包括:(1)工資支出、購買支出以及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撥付企業大型工程項目或大型設備采購的資金等,直接支付到收款人。(2)轉移支出(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出除外),包括中央對地方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中的稅收返還、原體制補助、過渡期轉移支付、結算補助等支出,對企業的補貼和未指明購買內容的某些專項支出等,支付到用款單位(包括下級財政部門和預算單位)。本文僅討論財政直接支付對高校基建財務的影響。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施首先可以改善征收機關和預算單位重復和分散設置賬戶的情況,提高財政資金活動的透明度,提升對財政資金的有效管理和全面監督;其次提高了財政收支信息的反饋速度,以便為預算編制、執行分析和宏觀經濟調控提供準確及時的數據依據;第三,可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改善財政資金入庫時間上的延滯及收入退庫不規范的情況,避免大量資金經常滯留在預算單位,從而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第四,規范財政資金使用的事前監督,預防截留、擠占、挪用等問題的發生,從源頭控制腐敗現象的發生。因此,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實施對我國政府財政資金的有效運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建的資金使用量在高校財政資金的使用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支付制度的改變基建業務從支付流程到會計核算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加之2014年新高校會計制度的實施使得會計核算方面影響更加突出,本文以西藏某高校為例,擬從支付流程、會計核算及資金管理等方面加以探討。
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之前,基建項目只要通過前期的論證,立項審批之后,建設期間的支付流程就相對簡單。付款業務主要依據相關的合同及施工進度通過高校內部審批即可辦理付款業務。以西藏某高校為例,其基建實際操作中支付流程為:施工單位提出付款申請→相關部門核實工程進度與付款申請的合理性→審核批準→財務部門進行賬務處理→高校直接通過本單位銀行賬戶劃撥資金給收款人。以上可以看出,付款流程相對簡單,核心步驟是校內相關部門的審核批準。之后交由會計核算人員進行賬務處理,資金通過學校自己的銀行賬號進行支付,支付程序耗費的時間較少,而且,與之相關的會計憑證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歸檔處理。
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要求,財政直接支付程序為,首先,按照批復的資金額度及使用計劃向財政國庫支付執行機構提出支付申請。以西藏某高校為例在提出申請時提供以下基本資料:(1)財政資金直接支付申請書(項目用款資金匯總表);(2)學校關于××項目的紅頭支付請示文件;(3)預算資金的撥款通知(即財政廳下達的指標文件復印件);(4)概算批復文件;(5)項目建設單位工程進度支付申請表;(6)收款單位開具的發票;(7)工程合同復印件。其次,財政國庫支付執行機構根據申請單位提供的資料對支付申請單進行審核,審核無誤后,向代理銀行發出支付令。第三,通知中國人民銀行國庫部門,通過代理銀行進入全國銀行清算系統實時清算,至此高校申請的財政資金從國庫單一賬戶劃撥到收款人的銀行賬戶。
根據以上資料完成直接支付后,將收款人開具的原始發票及相關資料連同財政直接支付入賬通知書 (項目用款資金匯總表)返回高校,高校據以入賬。從以上支付程序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出改革后,基建在支付程序上較之前更為復雜,與預算的結合更為緊密,要求提供的資料也更加詳細,如此可以有效防止人為因素對基建資金的操縱,防止財政資金的挪用和貪污。但另一方面,由于程序的復雜使得基建會計對經濟業務確認的及時性受到一定的影響,收款方接收款項的周期也相對延長。

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2014年新高校會計制度要求在大賬中定期對基建業務進行反映。下面以西藏某高校為例,分別列舉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前后基建業務在基建賬及學校大賬中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見上頁表。
通過以上會計核算的列舉可以看出,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施前后,基建業務無論在基建賬中還是在學校大賬中會計核算與之前都有一定的差異。在預算資金下達指標文件時,基建賬通過財政應返還額度反映預算指標的實際下達金額,貸方作基建撥款,而學校大賬在作財政應返還額度同時作財政補助收入——財政直接支付。當發生支出時,基建賬一方面計入投資成本,另一方面沖減財政應返還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的借方余額反映預算資金未使用的余額。而在學校大賬中,列支出沖減財政應返還額度的同時增加資產和凈資產,計入“在建工程——基建工程”和“非流動資產基金——在建工程”。確認的金額也以直接支付的金額為限,而非按照預算指標下達的金額確認。另外也有部分高校在預算指標文件下達時不做賬務處理,僅作備查登記,在實際發生支出時確認基建撥款(大賬中確認財政補助收入),年末實際支出數與預算指標下達數的差額借記“財政應返還額度”科目,貸記“基建撥款”科目(大賬中,貸記“財政補助收入”科目)。本文認為在指標下達時全額作財政應返還額度能更加直觀地從賬務上反映預算指標的使用情況。
基建資金管理上,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一是資金管理方式發生了改變。改革前,預算單位可以開設多個銀行賬戶,基建資金由上級財政部門直接下撥至高校賬戶。支出發生前,大量資金存留在高校的賬戶上,如此高校就擁有一定數量的存量資金以及由此產生的利息收入。二是資金支配權限的改變。改革前,高校對資金的使用支配權相對自由,可根據自己的需求調劑使用資金。改革后,相應的支出不但要符合財經制度的有關規定,而且嚴格的審批程序加大了專款專用的力度,高校對資金的支配權被大大降低。三是資金監督方式的改變。國庫集中支付使得政府部門直接參與了高校具體的支付行為。由事后監督改為事前監督及實時監控。通過現代信息網絡系統可以隨時監控預算單位每筆資金流向和流量,大大增強了財政資金監督的力度和強度。另一方面可以隨時監督資金的使用進度,對預算單位的工程進度也有很好的把控和監督作用。此外還可以及時提取財政性資金的運行信息,便于財政部門掌握資金運行的整體情況,為國家政府部門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提供決策依據。
本文在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含義和實施意義進行概述的基礎上,以西藏某高校為例,具體分析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在支付程序、會計核算及資金管理方面對基建會計的影響。會計核算方面按2014年頒布的新高校會計制度的要求對基建業務分別在基建賬和學校大賬在改革前后的會計處理做了對比。最后對改革前后高校對基建資金的管理進行了分析比較。可以看出,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對高校基建會計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積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改革后使基建的支出與預算的結合更為緊密,對預算的編制要求更高,有利于強化高校對項目投入的預算管理,對隨意更改項目投資預算的情況有所抑制,促使項目預算做的更加嚴謹精細。(2)支付程序的改變,使得每次支出提供的資料也更為詳細,支付也更為規范,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為因素對基建資金的操縱,有效防止財政資金的挪用和貪污。(3)國庫集中支付使得政府部門通過直接參與高校具體的支付行為,由事后監督改為事前監督及實時監控,有利于加強對財政資金的有效監控,也有利于及時提取財政性資金運行信息,便于財政部門掌握資金運行的整體情況,為國家政府部門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提供決策依據。
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也給高校基建會計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1)由于支付程序較之前更為復雜,使得基建會計對基建業務確認的及時性受到一定的影響,收款單位收款的周期也相對較長。(2)會計核算較之前也有一定的差異,要求會計人員及時學習,更新業務知識,對基建業務做出正確的會計核算處理。(3)由于支付制度的改變,高校在基建方面的資金控制權被大幅度削弱,資金運用的靈活性也被減弱,這從某種方面降低了高校資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各大高校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趨利避害,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