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宏艷
基于小學德育教育與班主任工作實效性的思考
文/宋宏艷
小學階段的班主任工作除了要擔任日常的班級管理之外,最大的工作任務就是對小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在人們對社會道德不斷質疑的今天,從娃娃抓起的德育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進行 探索才能夠使其德育工作更具有實效性呢?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面對著媒體對社會道德水平下滑的質疑,使身為教育者的我們更加意識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也更認清了從基礎教育階段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多年的班主任教育工作使我認識到,在現階段小學德育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1.1 小學德育形式枯燥
現階段,班主任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以主題班會或詩歌演講比賽的形式進行的。雖然這種形式的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在頭腦中對大是大非進行正確的認識,但內容和形式都過于枯燥,這樣的德育教育不被學生所喜愛,與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并沒有很好地切合。
1.2 小學德育效果不佳
正是由于現階段小學德育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就導致了小學班主任的德育效果不佳,所謂德育效果不佳是指雖然學生在頭腦中能夠對大是大非進行判斷,能夠進行正確的認識,但在實踐上,道德執行上卻無法將所接受的教育與其很好的結合。由于是面對一些細節方面的道德問題,還不能較好的把握。
1.3 班主任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作用
小學階段是學生步入社會的一個初級階段,在這個時期,小學生對班主任是存在一定的依賴心理的,優秀的班主任在班級德育教育過程中應該充當的是“嚴父”與“慈母”相結合的這樣一個角色,在保證班主任權威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愛,使學生在關心與愛護中達到道德水平的提高,這才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小學班主任。而通過班主任的教育與引導,使學生的道德水平有所提升,達到了應有的標準,才能說是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具備了實效性。
本文之所以強調班主任在小學生德育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這一特殊角色決定的。班主任與學生父母不同,兒童從一生下來就與父母接觸,他們了解父母的脾氣秉性,同時甚至父母是“自己人”,因此在父母面前會表現出不服管教、任性的行為,同時大部分家長對如何教育子女又沒有找到科學的方式,在這個方面班主任教師更有經驗。與此同時,班主任與學生父母又相同,因為在校園生活中,班主任充當的就是學生家長的角色,管理著學生的日常,從這個角度來說,班主任又是校園生活中最了解學生的人,因此對學生的德育問題把握更準確,認識更獨到。
所謂“實效性”主要是指班主任對小學生進行的德育教育,是否真正對小學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是否真正提高了小學生的道德水平。那么,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如何才能提高其工作的實效性呢?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嘗試!
2.1 就事論事,以小見大
所謂“就事論事,以小見大”是指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不應該僅僅以定期的主題班會為形式,而是應該當道德相關事件發生了,直接以該事件為案例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而這些事件盡量以學生身邊的小事為例。“就事論事”,強調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只從事件本身進行教育,而不直接批評某一學生,顧忌當事學生的自尊心,防止對其造成傷害。
2.2 嚴格管理,關愛有加
所謂“嚴格管理,關愛有加”是指在對小學生進行日常管理時,很多班主任教師會顯示出自己的“職業病”,即從來不用笑臉面對學生,出現這一現象是為了能夠對學生進行更好地管理,樹立教師的威信,當然“嚴格管理”對小學生來說是極其必要的,這也正是我們所提高的“嚴父”角色,而只是從嚴格的一面對學生進行管理,不僅會使學生與教師產生距離,在德育教育方面也不會形成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嚴格管理”的同時,教師還應該“關愛有加”,發揮“慈母”的價值,用關心與愛護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進行的德育教育是真心為了幫助其更好的成長。
2.3 為人師表,做好表率
要想提高班主任教師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教師最應該做到的就是為人師表,做好表率,如果教師自身在道德水準方面存在問題,或者自己對道德的重要性不能產生正確的認識,那么班主任教師對小學生進行的德育教育就不會在學生心理樹立威信。相反,如果教師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時刻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自查,對待學生公正公平,言而有信,久而久之,班主任教師就會成為學生眼中的德育模范,在耳濡目染中,學生的道德水準自然就得到了提升,而班主任教師的德育工作實效性也就隨著得到了提升。
本文認為班主任工作的實效性與其學生的道德提升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想使小學班主任工作具有較高的實效性,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就應該堅持就事論事,以小見大;
嚴格管理,關愛有加;為人師表,做好表率等原則來履行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市呼蘭區建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