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害怕的時候,我們就同意他的害怕;孩子擔心的時候,我們就允許他擔心;孩子什么都不說,那我們就陪著他。
4個孩子都做了自我介紹,可是剛才拒絕發(fā)言的那個4歲的女孩還沒抬起頭來。
“你愿意讓媽媽替你做自我介紹嗎?我們很想知道你叫什么。”作為兒童團體沙游的帶領(lǐng)者,我問她。
女孩鉆到媽媽懷里。
媽媽有點著急了,一邊往外拉著孩子的胳膊,一邊催促:“快點,別人都說了,就差你了!”
孩子看起來快哭了,往媽媽懷里更深處扎進去。
媽媽把她拉出來說:“就你膽小!”為了“安慰”孩子,又補充一句:“沒關(guān)系,這兒跟幼兒園不一樣!”
聽到“幼兒園”這三個字,小女孩與之相關(guān)的痛苦記憶一下打開了閘門,終于放聲大哭起來,再一次抱緊了媽媽的腿。
“哎呦,怎么又來了!”媽媽無奈地抱起孩子。
每周一次,我?guī)Ш⒆觽冏鰞和瘓F體沙箱游戲。
沙箱游戲(sandplay therapy)源于瑞士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卡爾夫,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是指在“自由和受保護的空間”內(nèi),用玩具、沙子和箱子創(chuàng)造作品的一種心理游戲。目的在于讓孩子釋放壓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獨立性,提高情商,發(fā)展樂觀、積極的性格,同時促進親子關(guān)系,讓家長找到更合適的養(yǎng)育方式。
像那個女孩這樣的景象,經(jīng)常會發(fā)生。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敏感程度不同,來到陌生環(huán)境的表現(xiàn)也不同——當然,在家長的不同態(tài)度下,孩子們也會有不同的反應。
進入沙游室,我按照規(guī)定給家長提要求:
1.專心陪伴,不玩手機。2.不主動指導孩子,非邀請,不回復。3.如果孩子主動互動,就需要及時回應。
果然,抽泣著的小女孩不肯和大家一起玩,選擇和媽媽坐在后面的椅子上。媽媽很無奈,想說點什么,但是因為有“規(guī)則”,所以看看我,忍住沒說。
我走過去,蹲在孩子身邊說:“你現(xiàn)在不是很想玩,沒關(guān)系,那我們先開始,一邊玩一邊等你。等你想玩的時候,隨時加入我們就好了!”
女孩點點頭。
媽媽無聲地陪了一會,女孩情緒漸漸平復,注意力被架子上各色玩具吸引。這時我說:“如果你想再等會兒也沒關(guān)系,如果你想玩,隨時都歡迎。”
女孩看了一眼媽媽,終于拉著媽媽的手,走到了唯一空著的沙箱前面。從讓媽媽陪著去架子上拿玩具,到自己過去拿;從在沙箱角落玩,到把疆域拓展到整個沙箱;從拿小小的玩具躺倒擺放,到選擇更大一些的站立玩具……孩子在一個小時之內(nèi),逐漸累積能量,也在表達著這個變化。
結(jié)束的時候,女孩完成了一幅非常有想象力、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里面有山有河,有異域風光,有艷麗的花朵和朋友,表達出探索世界的勇氣和與人溝通的愿望。
和以前多次的經(jīng)驗一樣:那些看起來“膽小”的孩子,很多時候內(nèi)心都有著探索的勇氣和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那是得到接納和允許,才有機會表達出來的美好。
當孩子在陌生環(huán)境里有一點點膽小哭鬧,這時,不同的對待方式,結(jié)果完全不同。
“別的小朋友都在流利大方地介紹自己,你掛在我身上哭算是怎么回事兒啊?”很多家長會覺得很沒面子,一再催促孩子:“別哭了,有什么可怕的呀!大家都等著你呢,你不是知道自己叫什么嗎?快說呀!”
這些看似鼓勵的話,孩子從來都不買賬,越催越不說話,越不動,家長就越著急催。最后通常是孩子崩潰,家長惱羞成怒,回家后還會當著孩子的面跟其他家人抱怨:“咱家孩子膽子太小了,都不敢張嘴,可丟人了。”
孩子重復被貼上這個“膽小”的標簽,慢慢就會內(nèi)化——別的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的事,只有我做不到;媽媽說我是一個膽小的人,那我一定是一個膽小的人。所以下次,我還是會這樣做。
既然家長這樣做不對,怎樣做才對呢?
首先,孩子本身就會有內(nèi)向和外向的分別,無關(guān)好壞。
已經(jīng)有非常多的文章告訴了我們內(nèi)向的優(yōu)勢,比如謹慎、小心、專注,容易深入思考,做事會鉆研、會深入。
這些在孩子的沙箱作品里同樣得到驗證,很多一開始抱著媽媽腿大哭的孩子,其沙箱作品往往非常有創(chuàng)意,主題鮮明,想象力豐富,甚至遠超同齡人。
其次,孩子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打開自己需要的時間有長有短,有先有后,我們并不能僅看一次嘗試、一個標準,就給孩子一個評判。
因為所有的特質(zhì)都是相互鏈結(jié)的,內(nèi)向慢熱的孩子通常對情緒非常敏感,這同時會導致他敏銳地觀察和感受這個世界,這樣的孩子,體諒別人的能力、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相對也很好。
所以,孩子膽小,并不代表他表現(xiàn)不好,也不代表家長的教育不合格。
每一只蛹,都可以選擇在合適的時機破繭;每一棵小草,都可以選擇在舒服的狀態(tài)返青。這是自由,也是權(quán)利,更是天地萬物的規(guī)律。
每一個孩子,也都可以在自己覺得舒服和安全的時候,說出“你好”或者開始一段關(guān)系——只要他真的覺得安全。社交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是一定會發(fā)生的,“膽小,慢熱,敏感”都不是孩子本身,只是我們貼的標簽。
孩子在陌生環(huán)境里不愿攀談,是因為他覺得不安全,此時如果家長在旁邊不斷催促,會讓孩子認為“我感覺到不安全,我是錯的”。所以孩子會更加焦慮,這個焦慮對于應對當下場景沒有任何幫助。
成人也一樣,在陌生環(huán)境里往外走一步跟人交往,是需要心理能量的。這種能量有兩個來源:
一方面來自于自己:我有點緊張,但愿意鼓起勇氣一點點探索,擴大安全區(qū)。慢慢地,害怕越來越少,我的安全區(qū)越來越大。過一會兒,我好像就可以做到了。
另一方面來自于親人: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累積能量,同時給到他需要的支持。
當孩子自己在旁默默觀察、了解情況的時候,我們的催促就是在不斷打破孩子累積安全感的罐子,讓他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來應對我們造成的壓力。正確的做法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用積極傾聽表達我們的支持,說出孩子面對的事實,替孩子表達出他內(nèi)心的感受:“這里的人都不認識,你覺得緊張。”“別的小朋友都在做介紹,可是你不想說話,有點害怕。”
孩子害怕的時候,我們就同意他的害怕;孩子擔心的時候,我們就允許他擔心;孩子什么都不說,那我們就陪著他。就像一只手臂,在孩子背后給他踏實的支持,而不是在前面拉著孩子走。
最后總結(jié)一下,如果想幫助慢熱膽小的孩子,首先了解相關(guān)的知識,知道孩子的表現(xiàn)是正常的,無需焦慮;其次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個支持,能夠不被打擾地累積自己的心理能量;最后,及時給到孩子肯定和贊美。
如果你沒記住文章里講的那些方法,也可以只記一句話——什么都不用做。這是最大的接納和允許。
作者簡介:樹媽馬瑞,作家,心理咨詢師,兒童沙游師。這位作家媽媽和攝影師樹爸共同經(jīng)營有微信公眾號“溫暖記錄者”,分享他們對寶寶有愛的生活記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