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終輕聲回應了他一聲:“干嘛一直叫我?”
孩子這才破涕為笑,小聲問:“媽媽,你剛才為什么不理我?”
半小時前,我繃著臉快步穿梭在人群中。
孩子緊緊拽著我的手跟在后面,無論他如何呼喊“媽媽”,我都不肯答應一聲。他的眼淚開始流下來,從抽抽嗒嗒地小聲哭,到索性放開了大哭。
但無論如何,我都鐵了心腸無動于衷——我試圖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試圖贏得一場與孩子之間的戰役。
回頭看,真是一場幼稚的戰役。
兩個小時前,我問孩子想在家吃還是出去晚飯,他積極地表示要去外面吃。但當我點了他平時最喜歡吃的炒面,又特地到隔壁餐館買了蔬菜和魚之后,他撅起嘴巴對我說“口干要喝水”。
喝水的念頭讓孩子變得無比固執。任我如何解釋湯也可以解渴,或者回家再喝水,他都堅持立即要喝水,最后,我不得不跑去附近超市買了礦泉水回來。
我以為這下終于搞定了。
然而,咕嚕咕嚕喝完大半瓶水后,他扒了幾口面,說:“媽媽我飽了,不想吃了。”還特意翻起衣服,指著鼓鼓的肚子證明。我深吸了一口氣,盡力遏制瞬間涌起的怒意,語氣生硬地說:“那你休息一會兒再吃!”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他始終東張西望,就是不動碗里的食物。我一看已快晚上8點半,終于按耐不住層層飆高的怒火——
我站起來對他說:“好,不想吃就別吃,我們走。”
然后就發生了剛才那一幕:孩子跟在我身后,他感到媽媽生氣了,不停地叫我,當他始終聽不到回應后,終于開始哭了。
這場幼稚的戰役維持了一路。等回到家,孩子已哭得滿臉淚痕,還不停地咳嗽。此時我那莫名而來的怒火已經消散,便去廚房倒杯熱水給他喝,但孩子始終緊緊拉住我的手不肯放,還在繼續叫喚我。
我最終輕聲回應了他一聲:“干嘛一直叫我?”
孩子這才破涕為笑,小聲問:“媽媽,你剛才為什么不理我?”
是啊,我為什么突然生氣,不理孩子呢?
表面看,我生氣是因為孩子不肯好好吃飯,但真正的原因,是他沒有遵照我的意思行事,觸犯了我作為父母的權威。
平靜下來后,我把孩子叫到身邊問:“你剛才為什么哭?”
“因為你不理我!”孩子委屈地說。
“那你知道媽媽為什么不理你嗎?”
“不知道……因為我沒有吃飯嗎?”他思考了一下回答。
“對啊,因為你不好好吃飯,媽媽覺得生氣。”
“可是……我已經吃不下了,你希望我的肚子爆掉嗎?”孩子的臉上還掛著淚痕,他一點兒都不明白為什么自己不吃飯,媽媽就那么生氣呢?
我突然說不出話來,因為意識到自己生氣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在今天發生的事情上,孩子沒有錯,他只是正常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是一個大人,完全不用依賴我,自己就可以解決這些事情。正因為他是一個孩子,他表達需求時讓大人覺得麻煩,反而變成了孩子的錯誤。
這的確不公平。
如果這件事情反過來發生在自己身上,當我覺得吃飽了不想再多吃時,有一個人利用他的權威迫使我繼續吃,吃到他認為夠了為止,我還會覺得這一切合理嗎?還認為他是在真心為我好嗎?
當然不。
這樣的換位思考讓我有點心驚,那些我們認為“對孩子好”的種種言行,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初衷呢?而我們想要表達的真心,又能否被孩子正確地領悟呢?
有時候,父母試圖通過懲罰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我們相信懲罰和獎勵一樣,都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就像我不理孩子一樣,也是一種無聲懲罰。
那么這樣簡單粗暴的懲罰,能否達到父母期望的效果呢?
《正面管教》的作者Jane.Nielson曾提到過:
“懲罰不能讓孩子學到任何東西,懲罰也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孩子們經常不知道自己多么重要,因為父母總是把眼光盯在孩子的不良行為上,以至于他們眼里忽略了孩子,而孩子也看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是的,如果懲罰只是父母的情緒發泄,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傷心、難過;了解到的只能是父母冷酷、無情的一面。
那樣,即使孩子迫于父母的權威,違心地改正了,但心底卻永遠記得,是父母迫使自己做這件事,這不是一件開心的事。
表面看,是父母贏了和孩子間的戰役,其實已成為最終的輸家,因為父母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相比之下,更有效的方法是及時反思自己的言行:孩子真的錯了嗎?錯在哪里?我如此做對他就有幫助嗎?或者,其實孩子根本沒有任何錯,犯錯的人是自己?
在我和孩子的這場小小戰役平息之后,我坐在窗前看著遠方,而孩子則站在門口看著我不說話。
在我沉思的時候,孩子一點點靠近了我,最后索性坐到了我懷里,對我撒嬌說:“媽媽,你以后不要生氣了,你生氣了我會哭的。我剛才掉了好多金豆豆,你希望我的金豆豆都掉光嗎?那樣我以后就看不清楚東西了,你希望那樣嗎?”
孩子的話讓我有點哭笑不得,但我剛才的脾氣的確白發了——我所謂的懲罰,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孩子沒有從中學會任何東西,他只記住了一點:媽媽生氣了,自己哭了,掉了很多金豆豆……
好在,我們現在都心平氣和下來了,他坐在我的懷里,仍舊真誠地信賴我。你看,孩子總是如此寬容,無論父母如何不耐煩,或者發一頓莫名的脾氣,孩子總是大度地接受,并繼續真誠地愛著父母。
此時此刻,我能做的,唯有輕輕擁住他,對他說:
“如果你的金豆豆掉光了,你的眼睛看不清東西了,媽媽也會很傷心。媽媽愛你,希望你不要掉光金豆豆;媽媽愛你,希望你能夠好好吃飯。下次飯前我們就不要吃其他零食了,這樣肚子吃飽就吃不下飯了。好嗎?”
孩子在我的懷里點點頭。
作者簡介:安吉拉,曾從事4A廣告和金融行業多年,目前認真修好親子教育功課。本文授權轉載自其個人微信公號:iYC親子功課,記錄海漂媽媽對教育和人生的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