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韻
“如何讓檢察官成為司法辦案主體?”“對檢察官,該如何放權控權?”“檢察官的權責如何對等起來?”整個檢察改革圍繞這些思考展開,上海檢察系統也在不斷探索更具推廣意義的做法。
賦權與限權,都有一個尺度的把握,這是檢察改革的精髓,喻為收放間的藝術。
有限賦權,權力清單的潛臺詞
本輪檢察改革向檢察官釋放了更多的權力行使空間,然而賦權的同時,司法責任也隨之加大。作為先行試點,上海已提煉出多項可操作亦可復制的經驗做法,比如出爐后不斷更新的檢察官權力清單。
2015版檢察官權力清單,分別以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的方式,對全市三級院司法辦案中檢察官的辦案權力作了詳細的規定,較為清晰地界定了檢察官的權力界限。
今年,升級后的2017版檢察官權力清單則在持續向一線檢察官授權的同時,強化了檢察官的辦案權責意識。
目前,檢察官可獨立決定的職權共141項,檢察官或主任檢察官決定、但需提請檢察長審核的職權共66項。2016年以來,全市各級院刑檢部門檢察官獨立作出處理決定的案件占比82%,檢委會討論決定的案件同比下降11.5%,授權不行權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部分基層院還結合工作實際,對檢察官權力清單作了進一步深化。如奉賢區檢察院將檢察長行使的67項權力中的38項權力授權檢察官行使,比例高達56.7%,特別是將不起訴等12項辦案事項決定權充分下放給刑檢部門檢察官行使,授權力度更大。
明確檢察官的司法辦案權限,是落實司法責任制的基礎。檢察官權力清單從問世到升級也標志著對檢察官放權的同時,從源頭對其設立限制,明確權力的邊界,才能更好地行使權力。
請專業“外援”評估司法公信力
衡量、評價檢察工作成效,司法公信力是一項重要指標。作為評價基層院工作成效的一個觀測點,公信力評估結果也被視為衡量上海市檢察工作發展的重要參考,成為檢察系統自我加壓、改進檢察工作的助力。
對司法公信力的評估也有不同類別之分。從兩年前起,“社會參與評議上海檢察改革”作為上海市檢察院啟動的一個專項工作,受到社會各界關注。評議成員名單上出現了各種身份的專業人士,既有市人大、政府、政協相關機構人員,也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學專家、媒體記者和群眾代表等眾多參評代表。
他們有些熟悉檢察業務、流程,有的具備專業領域的格局和見識,在日常檢察工作的許多環節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或辦案協作配合,或專業知識交流,或個案的公開聽證等,對檢察工作的熟稔使他們對全體檢察官進行的測評更具針對性和專業性。
對上海檢察改革試點工作,他們都會進行實地考察,旁聽檢察官遴選面試、參與檢察改革理論和實務調研等各項評議活動,并對上海檢察改革試點工作提出評價和建議,提供論證和咨詢服務。
“由規劃來看,這項活動會持續到2019年底。”相關負責人表示,戰線雖然拉得較長,但成效也會更加明顯。
融合社會各界的“社會參與評議”外,司法公信力的外部評估還需要專業測評機構書寫科學一筆,作為實力派“外援”,上海社科院已被正式確立為上海檢察系統的第三方評測機構。
據悉,“上海檢察機關司法公信力第三方評估指標體系”已設計完成,且被作為一項科學而專業的評估工具遞交給上海檢察系統。這份評價體系涵蓋6項一級指標、17項二級指標和38項三級指標,能將上海檢察機關在司法辦案、隊伍建設、司法改革等各方面的情況,全面客觀地反映、呈現。
今年上海市人代會上,檢察機關工作報告贊成率達到98.4%,為實行表決器表決以來最高點。檢察改革正朝越來越“給力”的方向邁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