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網聯上線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期限,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模式進入倒計時。
當下,支付機構正在緊鑼密鼓忙著接入,然而,“馬云馬化騰哭了”、“支付寶微信支付被收編了”、“銀聯多了個親弟弟”……諸如此類標題的新聞炒作,充斥著網絡和自媒體。
客觀地說,網聯上線的確會對第三方支付市場格局帶來重大影響。市場變局在即,各方必須盡快適應這個新事物,迎接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央行為什么要引入網聯?
有人可能會問,不是有個銀聯嗎,為什么還要搞個網聯?
其實網聯之所以出世,確實跟銀聯有關。因為網聯成立,就是為了讓“直連”壽終就寢。而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創造”直連銀行這一模式的初衷,就是為了繞開銀聯,以省去當時“7:2:1模式”下的銀聯分成,節約支付成本。
直連銀行這一模式,從操作上來說,就是用戶在支付公司開立虛擬賬戶,支付公司再利用其跟很多銀行建立合作關系,在各行開設賬戶以完成匯款,同樣達到跨行轉賬的目的。
打個比方:你從自己的中行賬戶向朋友的農行賬戶轉賬,如果是傳統的銀行卡匯款,這筆錢從中行出來后,進入銀聯的清算系統,然后到達農行。
但第三方支付不是這樣完成的。以支付寶為例,你通過支付寶從中行轉出的錢,進入了支付寶中行賬戶;然后,支付寶從自己的農行賬戶,給你的朋友打了一筆相同金額的錢。這樣,支付寶用兩筆同行轉賬,“模擬”了一次跨行匯款,繞開了央行的清算體系。
原本是一筆跨行匯款,但是經過支付公司技術處理,銀行、央行所看到的,只是兩筆同行轉賬業務,類似于支付寶賬戶的提現或充值,完全看不出這一業務本質。而如今直連銀行模式竟已成為行業標配。
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發展迅猛,據網聯籌備組負責人董俊峰介紹,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年處理業務量3年增加了7倍,這種勢頭令人咋舌。央行最新數據顯示,第一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9470.90億筆,金額 26.47 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60.13%和 42.47%。
近年來互聯網巨頭們對于支付市場的瘋狂爭搶,也從側面證明了第三方支付的熱度。
網絡支付業務飛速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便利了日常生活,但也帶來了一些突出問題,例如備付金的預付價值歸屬和安全問題、交易游離監管之外問題、支付機構違規從事跨行清算問題以及多頭連接導致社會資源浪費等問題。
此外,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和偏好網絡支付,成了一種趨勢和潮流。以往支付公司的使用場景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支付、手機互聯網支付等小額領域,潛在風險并不可怕。但隨著支付公司開始進軍線下支付市場,虛擬賬戶的使用場景大幅擴大,風險問題已不能回避了,從源頭上將第三方支付納入統一監管的必要性日益凸顯。
針對這些風險和問題,央行提出了包括加強監管、備付金集中存管以及建設網聯平臺等在內的一系列風險處置專項方案。
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在多家銀行開設備付金賬戶,繞開銀聯,形成直連銀行的現有模式,實現資金的跨行清算,變相具備了清算職能。在這一模式下,無論是信息流還是資金流,都在第三方支付系統內循環,且每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信息流還分別獨立,產生了“信息孤島”。
“在全球任何國家,清算業務須具備持牌營業許可,清算機構在各國歷來都被視為金融基礎設施而受到嚴格監管;而支付機構不具備清算牌照,存在超范圍經營的違規事實。”網聯平臺籌備組組長董俊峰曾公開表示。
央行推動網聯成立,將糾正支付機構違規從事跨行清算業務,改變目前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業務的情況;有利于監管部門對社會資金流向的實時監測,及早發覺潛伏中的風險。所有交易通過平臺接入和清算,提高了效率,也防止了支付機構挪用客戶備付金,以保障用戶利益。
網聯平臺將通過提供統一公共的轉接清算服務,實現資金清算的規范化、透明化、中心化運作。這或將終止目前第三方機構野蠻生長的局面,有利于整體行業的“長治久安”。
今年7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對互聯網金融“加強監管”。會議閉幕這一天,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在一個公開論壇上語出驚人:要警惕數據寡頭出現!他指出,數據壟斷比技術壟斷更難突破,容易產生所謂的數字鴻溝問題,形成“信息孤島”。金融數據依賴于大數據,“信息孤島”的形成不利于行業良好的發展行業、生態。
基于這個角度,網聯的上線實現了第三方支付交易數據的集中化,消除了“信息孤島”,同時監管機構在第三方支付反洗錢、交易合規性檢查等方面也有了具體的抓手。
目前市場上還有一些說法,比如“‘大數據都要收歸央行”、“網聯截留支付信息,支付巨頭數據優勢不再”等等,其實這些說法并不準確。由直連到間聯,支付結算的環節拉長,但支付機構作為交易發起方仍然掌握核心的交易信息。唯一的不同在于,原來只有支付機構掌握這些信息,現在央行和網聯也能看到這些信息,這對支付機構自身的信息積累而言,并無本質的損害。
此外,從建立更加強大統一的信用機制角度來看,央行有征信系統,這基本都是銀行體系貢獻的;而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都有相應的信用數據。網聯上線后,有利于建立更大的數據庫,形成真正的大數據信用體系。
網聯會給市場和公眾帶來什么?
網聯會給支付市場格局帶來什么變化?業內資深人士金亦冶有五個判斷:
其一,拉平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銀行端對接能力。
之前的直連銀行模式,每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對于銀行接口費用的談判能力差別很大。交易體量越大銀行給的成本越低,有的銀行為了拉儲蓄,很多接口都是包年甚至免費的。
網聯上線將讓這種差異化縮小,這對中小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好事情。可以預見會有一個統一的梯度報價出現,這也意味著支付行業靠費率差的商業模式會越來越難。endprint
其二,第三方支付公司會有一輪洗牌。
品牌升級變得很重要,無論C端還是B端,客群識別度成為競爭力。網聯本身儼然是通道,再多一層通道的意義其實是效率不高的,“去通道化”的變革會倒逼第三方支付的人才結構。以前只要懂渠道招代理,但今后僅僅成為網聯的一個“渠道代理商”的公司會承擔更大壓力。
可以推測,后網聯時代的第三方支付市場的整合會加速,將提前到來。在市場壟斷已經自然形成的前提下,支付寶和騰訊支付會利用市場補貼和商業場景創新,進一步加快市場全覆蓋的目標。
其三,如何了解你的客戶,在技術上更容易實現。
如果嚴格執行,會對一些灰色地帶的網絡支付帶來巨大打擊。本質上每一筆交易都處于監控之下了,風控能力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會迎來技術投入上的回報,良幣驅趕劣幣的情況有可能出現。
其四,網聯將擁有所有國民的交易數據,而交易背后是一個人的生活軌跡。
網聯將成為一個金融數據巨無霸,它的商業化道路會非常有想象空間。如果接下來的五年,“無現金社會”真的實現,網聯有機會順勢推出國家數字貨幣,所以央行對區塊鏈技術應該會持續投入。
其五,對于聚合支付行業,網聯的出現是間接利好。
一是費率差時代終結,大家回到拼產品和服務能力;二是減輕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銀行渠道方面的成本投入,碎片化競爭得以持續;三是更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和聚合支付公司的強強合作會出現。
那么,網聯又會給社會公眾帶來什么呢?對于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使用第三方支付的習慣已經形成,網聯的成立會不會影響用戶的支付體驗,是大多數人關心的問題。
其實,網聯的設立,是為了改革和優化現有清算體系。資金清算發生在網聯與銀行、支付機構之間,對普通公眾并無影響。平臺的出現,將讓用戶的財產安全有更多保障,比如一旦被某些騙局所坑,就能夠迅速通過數據進行相關取證。
至于大家所擔心的網聯系統性能能否承受住高并發的壓力,比如“雙11”、“春節發紅包”等網絡支付高峰,這一點確實需要通過時間檢驗。網聯作為網絡交易統一清算平臺,技術上要求穩定性更高,容量上要達到所有第三方支付容量的總和。目前,這個中國獨有的金融基礎設施,采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六中心的分布式云架構,目標容量是平時每秒處理12萬筆、峰值期每秒18萬筆。由于采取的是分布式技術,網聯未來的容量還具備水平擴展能力,以解決不斷增長的在線支付吞吐量。
毋容置疑,網聯出世充分體現了央行對支付行業“嚴監管”和“強服務”宗旨,將在促進公平競爭、保障資金安全、提高清算效率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進一步推動非銀行支付行業健康穩健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公眾。
現在,網聯正式運營進入倒計時,最終是否能夠兼顧好創新與防風險,仍將面臨用戶體驗、技術層面等的挑戰;仍將經歷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網聯的上線,送走了直連模式,開啟了支付清算領域的新篇章,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