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的不斷壯大,經營模式不斷創新,產品日益豐富,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也日益深刻。對待互聯網金融創新在保持積極的態度,更需要注重監管,嚴防金融風險。本文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及監管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同時借鑒美國和歐洲等發展國家的監管模式,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監管給予相關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風險 監管 國外經驗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這個關鍵詞連續第四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以“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為主題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2014年),到以“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井噴時代(2015年),再到2016年的“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時代。而今年(2017年),對互聯網金融的描述變成了對風險要“高度警惕”。需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風險“防火墻”。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其監管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互聯網金融得到了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不斷,主要包括傳統金融網絡化、大數據金融、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第三方金融平臺和眾籌六種模式等。由于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不斷融合,使得互聯網金融具有降低金融交易成本、解決信息不對稱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功能。這些功能也成為了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的內在動力,但近年來繁榮的背后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平臺被公安部門等責令停業或處理的事件。[1]
(一)互聯網金融存在風險
1.法律政策風險。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引入較晚,尚未建立明確的互聯網金融監督管理法律制度。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導致監管法律法規的缺位,不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中國數家百億級的理財平臺中晉轟然倒塌,如E租寶、中晉、快鹿等。這些企業打法律的擦邊球,發展線下業務,搞非法集資。廣大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這正是由于法律規則沒有明確的定位,互聯網企業特別是P2P網貸平臺①。
2.技術安全風險。互聯網金融離不開云計算、物聯網等大數據信息,這些信息基礎設施如果出現技術安全問題,后果不堪設想。目前,我國大部分的網絡系統軟件都以進口為主,相關核心科技,如數據加密和身份識別方面都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也加大了外部風險。眾所周知,計算機病毒具有擴散速度快、傳染性強的特點,計算機操作系統本身可能就存在漏洞,從而給黑客提供了機會。據統計,2016年境內感染網絡病毒的終端達到200萬以上,被篡改網站的數量達12000多個。此外,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對這些技術風險的能力還不夠。云計算平臺涵蓋了大量的金融業務和客戶的隱私信息,容易收到攻擊。[2]
3.信用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的交易雙方具有顯著的虛擬性,對借款人的身份以及還看能力的核實難度較大。互聯網的世界良莠不齊,網絡數據未必全部真實可靠。近年來,網上“刷信用”、“刷評價”等造假行為屢見不鮮,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存在。有部分人在鉆制度的空子,這也倒逼一些企業風險計量模型不斷改進。對借款人資金使用的監控方面,虛擬的互聯網金融的監督能力較弱。一旦出現違約,網絡平臺追繳維權的手段有限。
4.流動性風險。互聯網金融也是金融活動,故其資產與負債期限的匹配出現問題,一樣會出現流動性風險。由于眾多平臺為了爭奪客戶資源,不斷提高收益率以搶占市場,這也加劇了流動性風險。
5.操作風險。互聯網金融依賴軟件、網絡等開展金融服務。因此,企業和客戶終端的硬軟件設備的技術配置和人員操作的專業能力就成為了技術風險的重要指標。同時,也需要謹防操作人員的道德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困境
1.貨幣政策制定難度加大。由于互聯網金融門檻低,大量的資金通過互聯網金融(如P2P網絡借貸平臺)流入市場,使得貨幣供應量變得難以統計。這些借貸資金脫離了傳統銀行等金融體系,央行無法對其進行存款準備金約束。同時,貨幣傳導機制會失靈,傳統貨幣政策傳導是通過金融體系,繼而實現對整體經濟的調控。網絡借貸實際上是金融“脫媒”的一種,它不受監管制約,削弱了貨幣政策效果。[3]
2.網絡資金流動監控難度大。由于網絡平臺交易難以逐一核實查證交易信息的真偽,包括借款人的身份信息、資金流交易實質等。網絡平臺本身也缺少核實這些信息的動力,容易成為洗錢和犯罪分子“綠色通道”,這也加大了網絡平臺整體的風險。此外,資金收付的時間差會形成數目龐大的資金沉淀,對這些資金的管理存在較大道德風險。
3.經營模式的特殊性導致稅收征管難度加大。由于互聯網金融交易是虛擬的、無紙化的,交易雙方的信息難以核實、跨國資金的流動更容易,對稅收征管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在互聯網金融模式里,判定稅收主體、征稅對象、納稅時間、納稅金額等稅收要素的難度較大。對稅收征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國外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經驗
國外互聯網金融起步早,發展較為成熟,傳統銀行網絡化程度較高,政府對本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十分重視,不斷調整監管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以不斷適應經濟發展。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經驗有重要意義。
(一)美國模式
美國金融業有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美國政府對互聯網金融業采取在現有法律基礎下的適度寬松多元化監管。以業務監管為主,結合互聯網的特點,完善現有的法律。美國采取雙重監管機制即聯邦和州雙重立法。聯邦法是全國性的,旨在維護消費者權利、打擊反洗錢、打擊金融犯罪等違法行為。如《保密法》《反洗錢法》等。而州立法是在聯邦立法委員會的指導下立法,主要監管具體的業務。如2000年聯邦頒布了《統一貨幣服務法》,各州依照該法制定了相關州內監管法。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多元化,包括國會、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財政部貨幣監理署等機構。金融危機后,美國成立專門保護消費者的金融保護局。endprint
美國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的監管偏向適度寬松。2012年美國通過《促進初創企業融資法案》,明確允許小型企業通過眾籌融資的方式獲得股權資本。眾籌融資平臺不需要向兩邊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但是每個項目的年融資規模必須控制在100萬美金之內,完成融資后需到證券交易委員會備案,并向外部披露相關信息以維護投資人利益。美國是第一個放松自由眾籌融資監管的國家。
對于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美國主要通過現有的法律去貼合其業務。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P2P網絡借貸平臺需要信息披露,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反詐騙和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此外,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可以在其權限范圍內參與第三方轉為催收,對P2P網絡借貸企業采取執法行動。[4]
(二)歐洲模式
總體來說,歐盟國家實行的是一套以審慎原則為核心的聯合監管制度。對互聯網金融業從事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頒布了一系列專門法律法規,如《境內市場支付服務指令》、《電子貨幣發行機構指引》等。監管機構將網上支付機構看作電子貨幣發行機構,并按照相關要求監管其發行、清算、贖回等業務。雖然沒有成立專門監管機構監管,但是健全的法律也能起到約束作用。由于歐盟經濟的密切相關性,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方面,歐洲各成員國都采取一致的監管原則和標準。
在眾籌融資②監管方面,歐盟各國都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如英國和意大利規定一年融資規模在500萬歐元以上的融資產品需公布融資說明書。而德國此項要求更加嚴格,融資規模界限為10萬歐元。在監管方面,只有以股權形式的眾籌融資在英國和德國被視作合法的。其中,英國的眾籌融資借貸模式以及股權模式都需要受金融行為監管局的監督。
對第三方支付機構③的監管方面,歐盟明確規定從事該業務的機構必須取得銀行業執照。需要具備100萬歐元以上的初始資本金且持續擁有該資金,對最低限額有相應的規定。其運營過程中沉淀的資金進行投資活動有嚴格的限制,機構的運行需要秉持穩健審慎的原則,具備合理的會計程序和內部控制機制,定期提交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等。
四、國外互聯網金融監管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構建并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
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起步晚,速度快,各方面法律制度滯后,需要積極汲取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
首先,應該建立多維度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根據互聯網金融行業和其業務發展的特點,不斷修訂現有的法律制度。對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可以頒布專門的指引規則。
其次,應采取審慎原則監管。我國互聯網金融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應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謀發展。要完善以“一行三會”為主,商務部、科技部、工商總局等多部門為輔的聯合監管體系。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實行數字化監管,提高監管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機構監管和業務監管的并重,相關部門聯合監管,有助于彌補監管缺位。
此外,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建立完善的內部稽核制度,防止內部人員竊取販賣客戶隱私信息。引導完善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征信體系,促進信息互通。
具體來說,從源頭上提高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準入門檻,尤其是P2P平臺、眾籌融資、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加強對平臺沉淀資金的監管,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這部分資金的利息歸屬、準備金計提比例等。
(二)堅持行業自律與外部監管相結合
互聯網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僅僅依靠外部的金融監管可能存在滯后性。依托行業自律機制有利于減輕監管部門的工作量,有利于外部監管部門把監管重點放在與確保交易的安全性與合法性方面。行業自律有助于構建統一的信息披露口徑,有利于投資人掌控風險的狀態,從而確保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提升金融監管的網絡化水平
其一,需要構建成熟的網絡身份認證體系,進一步完善用戶信息認證體系。同時,構建安全可靠的網站認證體系,確保交易網站的真實可靠。其二,應采用安全控件和安全檢測等方式保證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安全運行。同時,引入電子認證和簽名技術,確保各方信息的真實性。其三,要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對系統進行測評,關鍵業務領域應采用自主控制的信息安全產品。
(四)建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
由政府主導構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完善信息披露標準,積極推廣互聯網金融知識普及,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讓金融消費者充分認識到風險的存在,以及如何保護自身的權益。標準化的信息披露機制有利于投資人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5]
注釋
①P2P小額借貸是一種將非常小額度的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商業模型,是當前互聯網金融(ITFIN)趨勢下的一種產物。由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孟加拉國)首創,它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滿足個人資金需求、發展個人信用體系和提高社會閑散資金利用率三個方面。2007后P2P進入我國,出現了如拍拍貸、紅嶺創投和人人貸等。
②“眾籌融資”指普通的民眾借助互聯網平臺,集聚諸多小額的資金,積少成多,并通過匯總的金額來支撐某些項目或組織。按籌資模式不同,可劃分為捐贈模式、借貸模式和股權模式等。
③第三方支付機構是指具有充足實力和較好信譽評價的第三方獨立機構,其通過與相關銀行簽訂合作關系,為銀行提供具有支付結算功能接口的交易支撐平臺,通過該方式來實現網絡支付。
參考文獻
[1]王明國.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J].銀行家,2015.5.
[2]胡劍波,丁子格.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4.8.
[3][5]王俊,趙國鋒.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其監管問題探析[J].改革與戰略,2017.3.
[4]陳偉,涂有釗.互聯網金融美國P2P網貸的發展、困境、監管及啟示[J].西南金融,2017.1.
作者簡介:周漢君(1990-),男,安徽六安人,廣西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融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