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發+吳雋童
筆墨入瓷畫可追溯至晚清新安派畫家進入景德鎮瓷藝界,他們將人文畫的藝術特色、表現技法及審美旨趣帶進瓷上彩繪,促進了中國工藝美術與繪畫,民間藝術與人文藝術的結合。其中以風景名勝和鄉村田野等自然景觀為創作主題的青花山水,與國畫山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青花是景德鎮傳統名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一代又一代人傳承與創新,賦予了青花瓷新的時代特色。
1981年考入景德鎮市技校陶瓷美術班是鄭勇陶瓷人生起點。有一次陶瓷名家傅堯笙在技校講課并現場畫了一幅《桂林山水》,鄭勇立刻被老師那如夢如幻的陶瓷山水迷醉了。于是定位自己發展方向為青花山水。在如此成熟和高人輩出的青花山水畫種中脫穎而出,成為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青花瓷制作技藝傳承人用去了鄭勇半生的精力。
《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云、山、水一直是鄭勇青花瓷創作的三大元素。多年來鄭勇一直在探索云霧與山水的表現關系,希望通過三者的糅合,展現出青花山水靈秀俊美的特性。云霧是山川的化妝師,美麗山川在它的妝扮下,或莊嚴雄渾,挺拔參天;或若隱若現;或云海翻騰。他在云霧的表現技法上突破古人用線條勾勒,采用光影色塊的表現手法,使得作品達到山靜云動、山實云虛,動靜結合、虛實相間,朦朧中給人以想象、含蓄中給人以深思的藝術效果。
鄭勇保持寫生的習慣,曾在不同季節登上黃山、三清山等地去寫生,執著地將美好的事物融入青花作品中。“第一次去黃山是1982年,當時黃山開發的較少,全都是原始的風光。我在其中穿行如入仙境,震撼難以形容。我的大部分山水青花都是依托于名山的實景。”
為了尋求云、山、水在陶瓷載體上靈動而充滿韻味,鄭勇多方探究。首先在前輩的指導下配制青花料,反復試驗,使自己的青花料與眾不同,達到了理想效果,解決了青花料的問題。其次,為了能更好地掌控窯溫,鄭勇去學燒窯并掌握了燒窯技術。
配料與燒窯,是藝術創作的技術層面。而思想與內涵則來自自身長期的修行與積累。鄭勇的青花瓷作品取法聚各家之長,有宋人山川之渾雄,有清人林木之秀潤,色調古雅,來自于扎實的傳統繪畫功底和多年來對歷代書畫名家的研究。鄭勇習讀歷代大師的畫譜、畫集常常到三更,反復臨摹中國傳統繪畫技法,汲取各家所長,自創出一套專業技法。鄭勇將青花山水進行了人物化的理解,以擬人的手法去表現山水云霧的動感。在傳承青花傳統基礎上大膽創新,將中國畫山水通過青花表現形式,充分淋漓表現出山水的氣勢磅礴,或云纏霧繞變化萬千;或陡峭的山峰與云霧流水融為一體,呈現陽剛與陰柔完美結合。
江南的靈山秀水一直是鄭勇創作的主題,崇尚自然又非簡單模仿自然,常以淡雅之色,清逸之筆,呈露江南山水煙雨朦朧、雅秀潤澤的詩性之美。鄭勇的作品有一種遠離塵囂的感覺,仿佛隔世的寧靜、肅穆,往往會使你的思緒進入一種夢游般的佳境,縹緲的白云、清澈的泉水、莊嚴的殿宇,仿佛在向你講述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鄭勇的青花瓷山水畫作講究因器型施藝,在瓷板上創作,講求布局空靈和諧;瓷瓶則在通景裝飾上下足功夫,整個畫面可以劃分為多個小畫面,足見創作者的苦心經營與造型布局之巧,簡單器型不但沒有喧賓奪主,反而增添了青花山水的簡約之美。
青花瓷的魅力是無法抵擋的,清麗、雅致、沉靜、含蓄,這就是青花瓷帶給人們的藝術享受。青花瓷之所以受到喜愛和青睞,在于它的沉穩、凝練的性格,在于它厚重的底蘊,天水一色的清澈,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云、山、水的青花創作已經成為鄭勇生命中的一部分,朝夕相伴,不可或缺。留住昔年山川連綿、云霧纏繞、煙波浩渺的江南,是鄭勇的心中永遠的夢。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