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摘 要】民生建設有史以來都是我國建設的核心,民生問題關系到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涉及范圍之廣、之大。該文就是通過了解民生現狀、分析問題,抓住問題的關鍵,提出合理的有建設性意見的建議。
【關鍵詞】民生;財政投入;現狀;建議
一、緒論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有關大病報銷的醫療政策,這一政策真切實際的發生在廣大人民的身上,使得民生問題再次成為新聞熱點。這幾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明顯提高,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態度也做出了巨大的變化。
二、財政和民生
1.財政投入比重不斷提升
事實上,民生財政要以國家堅固的資金支持為后盾。這幾年,國家的民生財政投入也伴隨著全國公共財政支出的提升而提升。據報道,2007—2012年,政府的民生財政支出總和達21萬億元,年平均增長約22%。2015年,民生財政支出超4萬億元,占財政總和比例的70%。從涉及的范圍來說,支出主要體現在醫療保障、住房支持、文化建設等重點項目的實施。
2.支出的取向
近幾年政府的意識不斷增強,國家也在不斷地完善財政支出的結構,甚至在重大會議上將財政建設作為財政改革的重要方向。比如:教育支出從2000年的3044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29445.34億元;社會保障總投入比例不斷提升等情況表示,都表達的國家對完善財政建設的堅決決心。實際上,目前我國政府財政取向意圖明顯,整體趨于平均話發展。
3.基礎民生支出的增長
民生關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這幾年政府工作的重心開始趨向于“改善民生”。在各種會議中民生從來都是會議的重點和熱門話題。其中包含了住房、教育等各種方面。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已經成為民生財政覆蓋的重點。比如:目前已經有超過12.9億人參保城鄉醫療保險;2億多人成功領取養老保險金。4000萬套保障性住房開始建設等,這些不斷完善的基礎建設項目都促進了財政支出的不斷增長,表現了國家對發展民生的堅決決心。
三、目前民生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民生制度在不斷地完善,但其中上仍是存在很多的問題:
第一,教育財政投入比例占總支出的比例較小。“上學難”、“收費難”一直都是阻礙我國教育保障體系的發展。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表現在政府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人們接受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等方面。
第二,就業保障結構不健全。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維系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保障。這幾年我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統計,2015年城鎮待就業者高達2900萬人,其中大學生占比重高達30%。相比較之下,我國的就業財政支出主要表現為直接投入,主要體現在“就業補助”項目的投入使用上。比如職業招聘,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等,而在提升勞動者技能,職業素質培養等方面的支出明顯不足,從而使勞動者和雇傭者的匹配意向不吻合,出現頻繁換工作,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等現象。
第三,醫療報銷比例較低。當前國內的基本的醫療保障體系的受眾面積已經達到人口的95%以上,人均的醫療費用相對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民的看病困難、費用貴等問題,但是相對于城鎮人民的醫療環境來說,很多農村的基礎醫療體系不夠完善,醫療機構大多只具備基本的醫療設備,國內國際先進的設備鳳毛麟角,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相對較低,甚至無法達到基本的臨床要求,因此會使很多農民選擇到大城市、大醫院醫治,無形增加了基礎醫療費用。
第四,養老制度不完善。截止到2017年,我國老年人總數已經超過兩億,老齡化的趨勢快速增長,但是根據預算可知我國的養老金有很大的缺口,數值高達18億元,還有貶值的問題存在。
第五,環保問題解決效率不高。我國當前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但是環保設施配備范圍小,利用率不高,環保立法制度不完善,執法力度不強,環境問題仍處于比較嚴峻的態勢。
四、財政投入與民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建議
經過分析民生問題,提高財政投入的有效率才是最重要的解決方法。下面將對此具體介紹:
1.確保財政支出份額
要想真正解決上面闡述的民生問題,第一就要確保財政支出的份額,特別是保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比如基礎保障房、三農問題等)的財政支出。在需要的時候,政府要促進稅收的改革進度,加大稅收返還效率,利用各種財政稅收制度來保障實現財政支出的份額。
2.改善民生財政投入比例
首先要加大民生重要但薄弱的部分的財政投入。比如,在教育方面,要加大基礎教育的投入,學前教育、基礎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等都是需要加強投入的部分,這樣將促進教育的公平性;在醫療衛生方面,要加大城鄉醫療救助的廣度,特別要增加貧困戶的救助幫持項目的財政投入;在住房方面,要重點改善棚戶區、租房住戶的改善。其次,要增加循環經濟的發展力度。這就是說政府要拿出專門的基金來保障環境保護項目的推進,特別是要促進排放污染物質的企業工廠進行環保升級,確保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3.增加財政的績效評價指標
如果要確保財政投入在民生方面的效率最優化,應該考慮國外的成功經驗,促使財政的績效評價結構完整。首先,要完善財政投入的績效評價指標數量,而且需要對每個指標進行設計,要定期的檢查指標績效,要增加績效指標分數較低的部分的財政投入;其次,要完善執法監督制度。當前我國的執法制度不夠完善,致使執法力度無法深入徹底,因此要建立健全執法監督制度,清楚的規定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績效管理評價的內容,利用各種監督手段確保財政投入的完成率,特別是增加對預算績效方面的監督和檢查,必要時加以績效責任制,明確各部門的責任,把財政預算投入到人民真正需要的方面。
4.完善財政稅收制度
第一,要建立健全財政與事權相一致的財政制度,減緩對微觀經濟的實時把控,將財政資金優先利用在基層方面,完善各級部門的資金財政分配制度,盡量做到財政支出領域的明確化。第二,要各級部門改善轉移支付結構,讓每一筆財政支出、轉移都公開透明。
參考文獻:
[1]陳起奎.中央施政凸顯“民生” [J].當代陜西,2007(4).
[2]南焱.專訪四川省常務副省長魏宏:解決民生問題關鍵在于基本制度設計[J].中國經濟周刊,201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