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門關自西漢王朝“設四郡、據兩關”以來,已有2100多年歷史。20世紀初以來,學術界對玉門關設置的時序、地域變遷等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本文梳理各家學術觀點,將玉門關設置劃分為西漢、東漢、隋代、唐代、五代宋初、明朝等六個歷史時期,歸輯學者累計提出的設關地點約21處。本文悉心梳理剔除互相質疑與駁正的觀點,提出嘉峪關市石關峽、敦煌市小方盤城周圍地區、瓜州縣馬圈古城、瓜州縣六工古城、嘉峪山麓西北余脈處等5處為各時代玉門關設置地域的推論。
[關鍵詞]玉門關;時序變遷;學術研究;歸輯與推論
玉門關自西漢設置以來,已有2100多年歷史。自20世紀初以來,學術界有關玉門關設置的時序、地域變遷等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各持己見,有些問題似已定論,但新的疑問又被鉤沉出來。現將學術界關于玉門關研究的各家觀點匯輯,供學術界延伸玉門關相關問題的探賾。
一、敦煌郡設置時序問題研究
證述古玉門關設置問題,需先說敦煌郡設置問題,因敦煌設郡與玉門關設立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學術問題。敦煌建郡的年代,《漢書》記載就不一致,《武帝紀》說元鼎六年( 前111)“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地理志》敦煌郡條下注“武帝后元元年( 前88年) 分酒泉置”等等。鑒于史料記載多有出入,故學術界對敦煌郡設置的時間亦有分歧,主要有以下11種意見:
1.向達、張維華、周振鶴等主張建于元鼎六年(前111年)。1
2.陳夢家主張建于元封四、五年間(前107、106年)。2
3.吳礽驤、余堯主張建于元封五、六年間(前106、前105年)。3
4.馬雍主張建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前。4
5.黃文弼主張建于太初元年(前104年)。5
6.夏鼐主張建于太初二年以前(前103年)6
7.勞干主張建于太初四年(前101年)或稍后。7
8.潘發俊、潘竟虎主張建于天漢二年(前99年)。8
9.張春樹主張建于天漢三年(前98年)。9
10.方詩銘主張建于天漢二、三年(前99年、前98年)后至征和二年(前91年)以前。10
11.劉光華、王宗維主張建于后元元年(前88年)。11
現一般認同于敦煌郡設置于西漢元鼎六年( 前111)說。
二、玉門關設置時序及地域問題研究
(一)西漢玉門關設置時序及地域問題
1.西漢玉門關開設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地點在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小方盤城周圍地區
據《漢書?地理志》《漢書?西域傳》《史記?大宛列傳》《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廣志》等,莫高窟晚唐抄本《沙州志》(S.788)、五代寫本《壽昌縣地境》及《沙州歸義軍圖經略抄》(P.2691)、道光《敦煌縣志》等史料記載,西漢玉門關最早設立于漢武帝“設四郡,據兩關”時期;一般認為玉門關設于西漢元鼎六年(前111),設在距敦煌郡西北90公里的小方盤城周圍地區。
斯坦因根據他在敦煌西94度以西的遺址TXIV發現玉門關的公文,認定小方盤城為西漢玉門關。12
向達研究相關史料,對太初二年(前104)以前玉門關在敦煌以東說提出質疑。認為漢代玉門關,自始置以至終漢之世俱在敦煌西北。13
陳夢家認為,設置于公元前110~前108年間的敦煌小方盤城應是玉門都尉治所,玉門障尉、玉門關候可能是不同時代的名稱。終兩漢之世,玉門都尉(障尉、關候)設治于敦煌小方盤城,把守玉門關,從未東遷,也不是從東邊遷來的。14
夏鼐研究認為,玉門關在太初二年(前103)以前亦必已在敦煌之西。15
國家文物局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文本,認同玉門關設于西漢元鼎六年(前111),設在距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疏勒河邊。玉門關遺址區包括小方盤城、大方盤城、漢長城邊墻及烽燧遺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長城邊墻遺址,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在長約45公里、寬約0.5公里的區域內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線性分布。16
2.西漢玉門關設立于元鼎六年(前111),地點先后設在小方盤城、大煎都候官附近、馬圈灣
何雙全通過研究敦煌小方盤城、馬圈灣、大煎都候官(今后坑)遺址出土的敦煌漢簡認為,西漢時期,先有玉門都尉府,后有玉門關,建關時間當在元鼎六年(前111)之際。在敦煌西北先后設有三處關址:即小方盤城、大煎都候官(今后坑)附近、馬圈灣。17冨谷至也認為馬圈灣遺址應為漢玉門關遺址。
3.西漢最早設立的玉門關,地點或在小方盤城以西11.5公里的羊圈灣
吳礽驤研究敦煌小方盤城以西馬圈灣遺址出土漢簡后認為,玉門關似在“臨要燧”的東側,即D20與D21之間,推測小方盤城以西11.5公里的羊圈灣為西漢玉門關,馬圈灣遺址(D21)當即西漢玉門關候治所。東漢時玉門關候治所遷往小方盤城。18在整個西漢時期,玉門關從未遷移,應該是確鑿無疑的。19
4.西漢玉門關在敦煌小方盤城西側150米處的長城線上
李巖云、傅立誠通過研究1998年敦煌小方盤城出土的一部分簡牘,認為小方盤城為玉門都尉府,玉門關在敦煌小方盤城西側150米處的長城線上。20
5.西漢玉門關開設于武帝太初(前104)以前,地點或在玉門市赤金峽口
沙畹認為,太初二年前(前103)之玉門關,應在敦煌以東,敦煌西北之玉門關,乃后來所改置者。王國維亦贊成其說,并確定其地點,謂太初以前之玉門關,當即自漢迄今之酒泉玉門縣。21
勞干認為,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李廣利伐大宛以后,“西至鹽澤,往往起亭”,玉門關也在此時西徙。勞干根據各類文獻及敦煌出土漢簡,既修正了王國維等“玉門關即玉門縣”的錯誤認識,又嚴謹推想:“漢代玉門舊關可能是在嘉峪關和赤金峽兩處。假如認為舊玉門關在赤金峽,那也是可以解釋的。若以形勢而論,赤金峽的形勢當在嘉峪關之上,不過不能以山川形勢作為唯一的根據,所以對于太初以前的玉門關,不便輕為擬定的。”22endprint
侯曉星認為,西漢玉門關實際應設在敦煌以東的甘肅疏勒河至玉門市一線,并非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23
劉常生研究梳理各家學術觀點并反復實地踏勘認為,漢代玉門關在敦煌郡設立以前就已經存在,最早的玉門關就在現玉門市赤金古玉門縣附近的赤金峽口。玉門關向西遷徙敦煌西北部的時間應該在西漢太初年(前104年)以后。24
6.西漢玉門關開設于元鼎二年(前115),或元封四年(前107),地點或在嘉峪關市石關峽
李并成通過檢索史料和反復實地考察研究,認為西漢玉門關最早開設于元封四年(前107),具體位置在今嘉峪關市西北約10公里處的石關峽。至太初二年(前103)李廣利伐宛后不久,隨著武帝西方戰略的需要,遂遷至敦煌郡西北。25
劉興義認為,嘉峪關石關峽就是最古的玉門關。26
潘發俊、潘竟虎認為,西漢玉門關初置于元鼎二年(前115),在酒泉郡嘉峪山石關,東漢永平十八年(75)西遷敦煌。27
7.趙評春研究認為,漢置玉門關確曾先在敦煌城以東,后遷往敦煌西北的,遷址年代當在太初三年(前102)。東遷后的玉門關口應在小方盤城北門地帶。28
8.方詩銘研究認為,西漢玉門關初設應在敦煌以東,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李廣利伐大宛以后,則國境線當已前伸,而玉門一關之遷徙亦當即在其時也。29方詩銘對初設玉門關的具體位置沒有指證。
9.趙永復研究認為,玉門關在太初時有遷移之說,還不能完全予以否定,不過其遷移時間未必是在太初二年(前103年)。30
10.侯玉臣研究認為,西漢玉門關設立于酒泉設郡之后,在敦煌以東。玉門關設立4年后設立敦煌郡。西漢玉門關具體位置在今瓜州縣布隆吉鄉布隆吉古城,亦即漢代的冥水岸邊。31布隆吉古城位于今布隆吉鄉政府東1公里處,平面呈長方形,分布面積99萬平方米。但據《重修肅州新志》安西衛冊記載,該城址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曾設安西衛于此。
(二)東漢玉門關設置時序及地域
李正宇認為,西漢敦煌郡西北玉門關約廢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新玉門關置于東漢永平十七年(74),位置當在昆侖塞東南90公里,北臨伊吾路,東接酒泉路,扼樞紐之關鍵,又北依內郡,外通西域之處。此方位李正宇等考證為今瓜州縣橋子鄉西北15公里馬圈村西古河道西岸的小古城遺址。32
(三)隋代玉門關設置時序及地域
紀宗安研究認為,隋朝大業六年(610),隋朝在設置伊吾郡的同時,將玉門關遷移至安西以東晉昌一帶。33
劉興義實地考察鎖陽城,并根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東遷后的“玉門關,在瓜州晉昌縣東二十步”的記載,認為鎖陽城內城東北角外現存的半截城墻為隋代玉門關無疑。34何雙全等通過對鎖陽城的勘察測繪,推測內城東北角外現存的半截城墻很可能是隋玉門關的位置,但有待今后發掘去證實。35
王奕心、王乃昂認為,隋代玉門關應在隋常樂縣境,今瓜州縣廣至鄉(原南岔鄉)六工村的“六工古城”,應為玉門關所在鎮戍遺跡。36
李正宇考證認為,新玉門關(即指漢代以后的玉門關)隋代已確乎存在。隋代玉門關為今瓜州縣橋子鄉西北15公里馬圈村西古河道西岸的小古城遺址,唐代沿置未改。37
向達認為,唯至隋唐,則玉門關已遷徙至敦煌以東瓜州之晉昌縣境。隋代常樂有關官,其治所為玉門關無疑也。38隋常樂縣即唐之晉昌縣。李正宇等考證,隋代常樂縣即今瓜州縣橋子鄉西北15公里馬圈村西古河道西岸的大古城遺址,故晉昌城。39
(四)唐代玉門關設置時序及地域
勞干認為,唐初玉門關已東移,唐初的玉門關在距瓜州50公里的北方;現鎖陽城正北有一城基名破城子,或是玉門舊關。40瓜州縣文物局李宏偉認為,破城子應是唐代玉門關。41閻文儒、王北辰、李并成等考證破城子為漢廣至縣故城,唐代改置為懸泉府,五代宋初歸義軍時則置為懸泉鎮,宋以后廢置。42
勞干還認為,唐中葉以后玉門關又東移,唐中葉的玉門關在瓜州城東20步(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卷40“瓜州晉昌縣”條云:“玉門關在縣東二十步。”),并非相傳之雙塔堡。43“瓜州古城,在今縣治西南八十里,遺址尚存(張錫祺《安西縣新志稿?輿地志》)。”李正宇、寧瑞棟等考證,“玉門關在縣東二十步”處,即為今瓜州縣橋子鄉西北15公里馬圈村西古河道西岸的小古城遺址,該遺址為唐玉門關城。44
向達認為,唯至隋唐,則玉門關已遷徙至敦煌以東瓜州之晉昌縣境。唐代瓜州治晉昌縣當即俗稱為鎖陽城(苦峪城),玉門關則在其北方向。45唐代瓜州晉昌郡及其治晉昌縣,向達、閻文儒、李并成等考證為今鎖陽城;鎖陽城亦為漢代冥安縣治所。46
陶保廉實地考察并認為,唐代玉門關遷至瓜州雙塔堡。閻文儒研究并實地踏勘后肯定陶保廉說“最為可靠”,認為唐代玉門關在雙塔堡或堡附近。47劉滿在其《唐詩地名小考》《唐詩地名辨證》兩文中,也認為“唐時玉門關已東移至今甘肅安西(現瓜州)雙塔堡附近,這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記載是完全相符的”。48孫修身研究認為:“唐代玉門關,當今在安西縣(今瓜州縣)亂山子中,距今雙塔不遠處。”:49
李正宇認為,雙塔堡決非唐代玉門關。唐玉門關當在瓜州鎖陽城北,位于瓜州城通往常樂城的大道上,即馬圈村小古城。開元十五年(727年)十月以前,唐代瓜州城與晉昌縣同治鎖陽城;之后,唐代瓜州城、晉昌縣同遷馬圈村大古城。50寧瑞棟反復實地踏勘并研究辨證各家學術觀點后,贊同李正宇先生的觀點,認為馬圈故城應該是唐代新的玉門關和晉昌縣城。51
王乃昂指出,隋代玉門關為今瓜州縣廣至鄉(原南岔鄉)六工村的“六工古城”,進而研究確定唐代玉門關也在今瓜州縣的“六工古城”。52
(五)五代宋初玉門關設置時序及地域
李并成認為,五代宋初的玉門關由瓜州雙塔堡附近遷移到嘉峪關石關峽(西漢最早設立玉門關處),存在了約130年。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西夏占領整個河西走廊后,玉門關就從史籍上銷聲匿跡了。玉門關自西漢設置至宋初收尾,歷時1140余年。53endprint
(六)明代玉門關設置時序及地域
明代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派征西將軍馮勝遠征漠北,回師途中,馮勝決定在嘉峪山麓西北余脈處,九眼泉岡塬上建關筑城,即為嘉峪關城。至乾隆三十七年(1766),嘉峪關歷時394年后完全開放。54潘發俊、潘竟虎認為,這是玉門關從地面消亡600 多年、書面消失300 多年后,中西交通再度大開,明初又在嘉峪置嘉峪關,實乃玉門關在新時期的重生。55
三、歸述與推論
(一)研究論述玉門關的學者及學術觀點歸述
近現代以來,國內外研究玉門關的專家學者有沙畹、斯坦因、王國維、勞干、向達、陶保廉、方詩銘、夏鼐、閻文儒、陳夢家、馬雍、孫修身、吳礽驤、趙永復、李正宇、李并成、趙評春、紀宗安、劉興義、何雙全、侯曉星、侯玉臣、潘發俊、潘竟虎、劉滿、寧瑞棟、紀永元、李宏偉、李巖云、傅立誠、劉常生、王奕心、王乃昂等3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中國建筑設計院歷史研究所“絲綢之路申遺”專家團隊,將玉門關設置劃分為西漢、東漢、隋代、唐代、五代宋初、明朝等六個歷史時期,提出了約21種以上的學術觀點。
(二)玉門關各歷史時期設置地域歸述
西漢時期:玉門關或設嘉峪關市石關峽、玉門市赤金峽口、敦煌小方盤城、敦煌馬圈灣、敦煌大煎都候官附近、敦煌羊圈灣、小方盤城西側150米處的長城線上、瓜州布隆吉古城8處。
東漢時期:玉門關或設瓜州縣馬圈村小古城1處。
隋朝時期:玉門關或設安西以東晉昌一帶(瓜州鎖陽城一帶)、瓜州鎖陽城內城東北角外、瓜州縣“六工古城”、瓜州縣馬圈村小古城、瓜州縣馬圈村大古城5處。
唐朝時期:玉門關或設瓜州縣破城子、瓜州縣馬圈村小古城、瓜州縣雙塔堡附近、瓜州縣馬圈村大古城、瓜州縣“六工古城”5處。
五代宋初時期:玉門關或設嘉峪關市石關峽1處。
明朝時期:玉門關設在嘉峪山麓西北余脈處1處。
綜上各家學術觀點,在中國六個歷史時期中,玉門關累計設關約21處。
(三)玉門關設置地域路線圖推測
1.對專家學者觀點的梳理
現將六個歷史時期中玉門關設置同一地點的因素剔除,將敦煌市小方盤城、馬圈灣、大煎都候官附近、羊圈灣、小方盤城西側150米處的長城線上等5處設關地點,統一歸并為“敦煌市小方盤城周圍地區”1處。將馬圈村大古城、馬圈村小古城歸并為“馬圈古城”1處。依據各家學術觀點確定或推測的玉門關設關地點為:嘉峪關市石關峽、玉門市赤金峽口、敦煌市小方盤城周圍地區、安西縣以東晉昌一帶、瓜州縣鎖陽城內城東北角外、瓜州縣雙塔堡附近、瓜州縣馬圈古城、瓜州縣破城子、瓜州縣“六工古城”、嘉峪山麓西北余脈處等10處。
2.我的初步推論
悉心研讀專家的研究文章,梳理甄別各位專家學者關于玉門關設置的學術觀點,剔除互相質疑與駁正的觀點,我傾向于玉門關關址為:嘉峪關市石關峽、敦煌市小方盤城周圍地區、瓜州縣馬圈古城、瓜州縣“六工古城”、嘉峪山麓西北余脈處等5處。
3.我的推測線路圖
自西漢——東漢——隋朝——唐朝——五代宋初——明朝,玉門關設置遷移的路線圖是:嘉峪關市石關峽(西漢)——敦煌市小方盤城周圍地區(西漢)——瓜州縣馬圈古城(東漢)——瓜州縣馬圈古城(隋朝、唐朝)——瓜州縣六工古城(唐朝)——嘉峪關市石關峽(五代宋初)——嘉峪山麓西北余脈處(明朝)。
玉門關自西漢設置至宋初收尾,明代新生,歷時1500多年。經過專家學者研究確定并推測,關隘設置地域累計達21處之多,這在國家軍事發展史、邊防管理史、長城發展史、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玉門關從中華地理坐標、美學象征、文學意境、民族演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所擔當的歷史責任與意義是巨大而神圣的,對玉門關的研究也將是無盡而深遠的。
[注釋]
1向 達:《兩關雜考》,載《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1957年版;張維華:《漢河西四郡建置年代考疑》,《中國文化研究匯刊》,1942年第2卷;周振鶴:《西漢河西四郡設置年代考》,載《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
2陳夢家:《河西四郡的設置年代》,《漢簡綴述》,中華書局1980年版。
3吳礽驤、余 堯:《漢代的敦煌郡》,《西北師院學報》,1982年第2期。
4馬 雍:《西漢時期的玉門關和敦煌郡的西境》,載《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1期。
5黃文弼:《河西四郡建置年代考》,載《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夏 鼐:《新獲之敦煌漢簡》,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1948年。
7勞 干:《居延漢簡考證》,1959年臺灣版。
82755潘發俊,潘竟虎:《漢玉門關地理位置再考》,《思茅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第28卷第4期。
9張春樹:《漢代河西四郡的建立年代與開拓過程的推測》,載《漢代邊疆史論集》。
1029方詩銘:《玉門關位置辨》,《西北通訊》,1947年第1卷第1期。
11劉光華:《敦煌建郡于漢武帝后元元年辯》,載《秦漢史論叢》第2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王 宗維:《漢代河西四郡始設年代問題》,《西北史地》,1986年第3期。
1240勞 干:《兩關遺址考》,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943年。
133845向 達:《兩關雜考》,載《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1957年版。
14陳夢家:《玉門關與玉門縣》,《考古》,1965年第9期。
15夏 鼐:《太初二年以前的玉門關位置考》,載南京《中央日報?文史周刊》第70期,1947年12月1日。endprint
16中國建筑設計院歷史研究所編:《“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2014年6月,提交多哈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
17何雙全:《論西漢敦煌玉門關的三次變遷》,載《簡牘學研究》,2002年4月30日。
18吳礽驤:《玉門關與玉門關候》,《文物》,1981年第10期。
19吳礽驤:《漢代玉門關及其入西域路線之變遷》,載《中亞學刊》第二輯,中華書局1987年版。
20李巖云、傅立誠:《漢代玉門關址考》,《敦煌研究》,2006年第4期。
21夏 鼐:《新獲之敦煌漢簡》,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1948年。
22勞 干:《兩關雜考》,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943年。
23侯曉星:《西漢玉門關遺址質疑》,載《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2年24卷第2期。
24劉常生:《玉門與古玉門關考》,2014年8月26日“火燒溝與玉門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25李并成:《漢玉門關新考》,載《敦煌文獻論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26劉興義:《論最古玉門關在酒泉玉門之間》,載《嘉峪關年鑒》( 2004 年),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
28趙評春:《西漢玉門關、縣及其長城建置時序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2期。
30趙永復:《漢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門關考》,載《歷史地理》第二輯,1982年。
31侯玉臣:《漢玉門關與西域南北道》,《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32李正宇:《新玉門關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33紀宗安:《絲綢之路新北道考實——兼談玉門關的東遷》,《敦煌學輯刊》,1996年第1期。
34劉興義:《安西鎖陽城遺址考查記》,《隴右文博》,2008年總29期。
35何雙全:《關于鎖陽城遺址的幾點初步認識》,《隴右文博》,2008年總29期。
36王奕心、王乃昂:《隋玉門關地理位置新探》,載羅華慶、楊永生、李宏偉主編《瓜州鎖陽城遺址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3739李正宇:《新玉門關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41李宏偉:《瓜州之最話瓜州》,甘肅地質印刷廠,2006年。
42王北辰:《唐瓜州若干地理問題研究》,《絲綢之路》,2011年第18期。
43勞 干:《陽關遺址的過去與未來》,載《邊政公論》1945年第4卷第9~12期。
44李正宇:《新玉門關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寧瑞棟:《玄奘與瓜州二三事》,《隴右文博》,2008年總29期。
46李并成:《唐代瓜州(晉昌郡)治所及其有關城址的調查與考證》,《絲綢之路》,2011年第18期。
47閻文儒:《敦煌史地雜考》,《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第2卷第5期。
48劉滿:《河隴歷史地理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49孫修身:《唐代瓜州晉昌郡治及其有關問題考》,《隴右文博》,2008年總29期。
50李正宇:《雙塔堡決非唐代玉門關》,《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
51寧瑞棟:《新玉門關的發現與研究》,載羅華慶、楊永生、李宏偉主編《瓜州鎖陽城遺址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52王乃昂:《基于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的隋唐玉門關遺址新探——兼談瓜州至玉門關的玄奘之路》,2016年“中國(瓜州)第五屆玄奘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待刊)。
53李并成:《五代宋初的玉門關及其相關問題考》,《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李并成:《漢玉門關新考》,載《敦煌文獻論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4《嘉峪關志》編纂委員會編:《嘉峪關志》,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