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本文主要從玉門歷史文化遺產基本內涵、玉門的歷史分期與歷史文化品牌、火燒溝文化內涵,第四個是玉門邊塞文化內涵等四個方面作了梳理和介紹。
[關鍵詞]玉門;文物保護;歷史文化
一、玉門歷史文化資源基本內涵
(一)不可移動文物
玉門境內文物資源豐富,目前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有126處,目前,還有未登記和未發現的文物很多。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即漢長城,長100公里,長城上有30多處城障、烽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漢長城及烽燧、火燒溝遺址、砂鍋梁遺址、老一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漢長城、火燒溝遺址、砂鍋梁遺址、老一井、昌馬石窟、昌馬巖畫、三個墩遺址、泉子墓群、古董灘。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大墩灣遺址、西騸馬城、西域城、天津衛墓群、老君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45處,主要有吾艾斯墓、紅山寺遺址等。
2010年以后,新發現家什窯、玉門軍道、董大溝遺址、玉門鎮古城、昌馬古城、昌馬破城子、赤金峽摩崖石刻、赤金峽明清古道等。
歷史上有記錄,但未發現的文物遺跡有獨登山鹽池、青頭山、二龍山、赤金峽驛站等。昌馬-旱峽一線南塞邊墻、烽燧遺跡,以及清代赤金、靖逆17處南汛遺跡(關隘遺跡)。此外,還有清代花海子湖(與拜帶湖相連)、拜帶湖(花海北,新筑邊墩之外)、赤金湖(在所城正東二十里)、青山湖(舊稱撓斯兔,湖東有撓斯兔舊堡,與布魯湖相連)、布魯湖(寬百余里,長數百里)四至界限及遺跡。
(二)百年玉門考古重要發現
自1907年斯坦因來到玉門考古開始,玉門有了考古的歷史, 100余年的考古歷史,可分為20世紀前半葉(民國時期)、20世紀后半葉、本世紀三個大的階段。
100年來,玉門市共有火燒溝、騸馬城、砂鍋梁、花海漢簡、畢家灘、金雞梁、白土良、官莊子、小金灣墓群、清泉大墩灣遺址等許多考古發現。
玉門在我國史前遠古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發現的史前遺址有10處,分屬齊家、火燒溝和騸馬三個古文化,在甘肅省以地名命名的9個遠古文化中,玉門就占有火燒溝文化和騸馬文化兩個古文化。
火燒溝遺址是甘肅省60年重要考古發現之一,被中華文化遺產協會評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100項考古發現之一。火燒溝文化是甘肅六大古文化之一。火燒溝遺址是我國開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其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冶金技術起源的六個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騸馬文化是僅分布于酒泉范圍內的一支獨特遠古文化,成為研究我國西部遠古文化的重要遺址。
花海漢簡的發現,填補了漢代酒泉郡漢簡的空白,為了解漢代酒泉郡軍事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畢家灘墓群是甘肅省60年來重要考古發現之一,在一葬墓棺板上寫有數萬字,經釋讀初步判定是晉律。這一發現填補了我國晉代法律史研究的空白。出土的《晉律注》是本世紀中國法制史資料上的重大發現,有利于了解晉律的真實面貌。
大墩灣遺址、天津衛墓群、古董灘城址、金雞梁墓群、老一井等考古發現,以及、王進喜銅像,成為甘肅省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的220個重要發現。
官莊子的紙畫等都在考古界引起震動,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最早的紙質繪畫。
古董灘古城則是河西走廊較早的古城之一。
玉門境內的石窟寺有幾個重要的新發現。一是紅山寺石窟發現唐代壁畫,紅山寺石窟開鑿年代始于北朝年間,比原來上推1200左右;二是昌馬石窟開鑿年代始于北魏,比原來主流的五代、宋初說提前500年;三是在紅柳峽丹霞地貌新發現石窟寺。
(三)玉門出土珍貴文物
玉門市歷次考古據不完全統計,共發掘文物4000余件,其中大約有2500件藏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是火燒溝文物、白土良文物、畢家灘等文物點的文物。英國大不列巔博物館藏有斯坦因發掘的140余件漢長城漢簡。甘肅省博物館還藏有火燒溝和畢家灘等文物點發掘的文物,嘉峪關長城博物館藏有花海出土的漢簡,肅州區博物館也收藏和展出了少量火燒溝文物。
玉門國家珍貴文物眾多,有陶器、石器、金器、銅器等。其中火火燒溝遺址人形彩陶罐、魚形陶塤、三狼鈕蓋方鼎、人足罐等珍貴文物,為國內所罕見。
白玉杵:長14厘米、寬2.3厘米,玉身為長方體,兩面開尖刃,用上等和田白玉制成。該玉器的發現說明早在青銅時期,和田玉即沿著后世的絲綢之路傳向中原,傳向東方;絲綢之路的前身,可稱為“玉石之路”。
青銅權杖頭 :是我國目前最早的青銅鑲嵌鑄品,制作精巧,外形極似一細頸的小壺。在腹中部偏下對稱地鑲鑄四個盤角的羊頭,其造型和結構均比較復雜,使用了比較復雜的復合范、分鑄技術,是一件顯示四壩文化鑄銅工藝技術的代表作。
陶塤:均為三音孔,能吹奏出四個或五個樂音,音程包括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純四度,純五度和六度,可以構成簡單的音階和不同的調式。它的發現,意義十分重大,填補了我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一段空白,是研究我國古代音階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人形彩陶罐:青銅時期(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400年)的產物,高21厘米,口徑4厘米,底寬7.2厘米。是國家一級珍貴文物,1990年作為甘肅省選送的8件精品文物之一在舉辦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期間向中外游客展出。
三狗方陶鼎:高27.5厘米、長23厘米、寬21.7厘米。細泥質紅色彩陶。別致的是在頂蓋上塑制有三個立犬。犬的四肢直立,昂頭翹尾,姿態生動而逼真。并在器表施紅彩,造型奇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系彩陶中所罕見。
(四)火燒溝文化研究方興未艾
火燒溝文化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自1976年發掘后,就引起考古界重視,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都有著名學者進行研究,中國冶金大學把火燒溝青銅技術作為研究課題,我國開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火燒溝遺址的青銅冶煉作為冶金技術起源的重要研究課題。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李水城、南京大學著名教授水濤都有綜合性的關于火燒溝文化研究的學術報告。2014年,玉門市政府、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共同舉辦了火燒溝玉門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有英國牛津大學派出9人的學者參加大會,美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蘭州歷史文化學院、西北大學等考古和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大會。endprint
玉門市博物館2014年、2015年出版了《玉門文物》《玉門歷史考古》《火燒溝與玉門歷史文化研究文集》三本書籍,是玉門歷史遺跡和考古研究的綜合性資料,其中王璞著《玉門歷史考古》獲得甘肅省第十四次社會科學獎三等獎、酒泉市第三次社會科學獎二等獎,《玉門文物》獲得酒泉市第三次社會科學獎三等獎。
2016年初,由玉門市文化體育局、玉門市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發起籌備成立甘肅火燒溝文化研究會,會員遍布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院校和考古研究機構,吸收會員80余人。
(五)玉門博物館館藏文物
玉門市博物館現有藏品1234件(套),按級別分,二級文物11件(套),三級文物150件(套),分為陶器、銀器、銅器、石器、骨器、木器、瓷器、玉器、彩繪磚等十幾類,以火燒溝文化、騸馬文化及漢、魏晉、明清時期的文物為主。以史前文物為最珍貴,史前文物198件,按類型分,以各個歷史時期陶罐為最多,陶罐363件。按館藏文物來源分,玉門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有一半以上的文物來自清泉鄉金雞梁、白土良、火燒溝、騸馬城等幾個文物點,超過了600余件。
(六)“塞垣咽喉 表里藩圍——玉門歷史文物展”
2015年,歷時4年的玉門博物館展覽——“塞垣咽喉 表里藩圍——玉門歷史文物展”布展完成,對外開放。展覽分史前華章、邊塞風華、石油搖籃三大板塊,濃縮了玉門4000年文明的精華,展出了玉門4000年歷史的300件精華文物。
(七)民間收藏熱
盛世興收藏,加之媒體鑒寶欄目的炒作,玉門民間收藏也很火爆,并在區域內外也很有影響。2012年成立了玉門收藏協會,同年,玉門收藏協會組織了120多件民間藏品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走進嘉峪關鑒寶欄目,玉門藏友的張大千《芭蕉侍女圖》和玉門火燒溝出土的雙耳彩陶罐成功晉級最有競爭力的4件藏品之一,《芭蕉仕女圖》獲得央視《尋寶》欄目走進嘉峪關活動最具歷史文化價值藏品。 現在收藏協會有100多位會員。2013年,嘉峪關一民間收藏人士發起成立了火燒溝彩陶研究會。收藏人士黃忠建成了紅色收藏館。民間收藏熱的興起,也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大家對歷史文化、文物知識的學習。
二、 玉門歷史分期與文化品牌
(一)三個歷史分期
玉門有人類遺跡的歷史目前從火燒溝時期開始,至目前已經有
4000年的歷史, 玉門有建制的歷史自西漢開始,也已經有2000年的
歷史。玉門的三個歷史時期分別是青銅時期、邊塞時期、石油時期。
玉門的歷史在西漢是一個轉折點,自火燒溝的青銅時期至秦代的
1800年,是玉門歷史的第一個時期,是一個被羌族、烏松、月支、匈奴控制的一個蠻荒之地,暫把它叫做青銅時期。青銅的應用是人類歷史進步的重要標志,而玉門所在的火燒溝文化、騸馬文化均屬于青銅文化,其中火燒溝的青銅技術是我國夏代時期最先進的技術。有的學者把這個歷史階段的絲綢之路叫青銅之路,在這條路上傳播的是西方的青銅技術,是由西往東傳播的,傳播的方向與后來的絲綢之路的傳播方向是相反的。
玉門處于青銅技術傳播中蒙古和歐洲兩大人種交界的地帶,玉門向西的新疆屬于歐洲人種控制地區,而河西屬于蒙古人種,由此,玉門成為西方青銅技術傳入華夏族的第一站,是一個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成為最早接受西方青銅技術的地區,自然就形成了發達的青銅文明。由玉門往東,青銅技術東傳。玉門在史前的歷史猶如敦煌在史后的歷史,同樣起的是東西文明交流中心的作用。
在我國歷史上,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始終處在疏勒河流域,史前在疏勒河上游的玉門,史后移到了疏勒河下游的敦煌。火燒溝就是史前的敦煌。這個時期形成了青銅文化,是玉門的一個歷史文化品牌,因為這個時期玉門的青銅技術向東輸入,輸入的是文化,這個文化明顯不同于我國東部其他地區,對我國青銅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自西漢開始至清代的2000年,是玉門歷史的第二個階段,是一個主要由漢族控制的多民族時代,暫把它叫做邊塞時期,也可以叫做絲綢之路時期,把它叫做邊塞時期主要這里的戰爭活動多于經濟活動。在我國大一統的漢、唐、明、清,玉門地區都有健全的軍事組織,建設了大量的軍事設施—--長城和烽燧,駐扎了許多的軍隊,發生了許多的戰爭。雖然絲綢之路帶來了這里的繁榮,但總來看,處于戰爭邊塞之地。大量的邊塞設施和大量的邊塞詩,將玉門從一個地理名詞升華成了一個意境中的名詞。由此,這個時期形成了恢宏壯闊的邊塞文化。
自民國開始至目前的100年,這是玉門歷史的第三個階段,這個時期是玉門的石油時期。經過100年的發展,石油的影響在不斷加深,西氣東輸、西有東送管道的鋪設,這條曾經輝煌一時的青銅之路、絲綢之路,漸漸演變為石油之路。石油的傳輸又跟青銅技術的傳播的方向一致,又是由西往東傳輸。
2、三個歷史文化品牌
城市品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它既是過去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基礎和方向,它對于提升城市魅力和核心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玉門雖地處西部一偶,但從歷史的長河中看,有著2000多年的建置史,悠久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文化,也不乏文化繁榮興盛時期。要尋找玉門文化的內涵和核心,起碼是在所處的歷史時期是繁榮昌盛的,在區域內外是有影響力的。綜上所述,考察玉門的歷史長河,玉門總共有三次大的文化輸出現象,即3800年前火燒溝人青銅文化的輸出,漢唐至清代邊塞文化的輸出,20世紀30年代以后石油文化的輸出。這三次大的文化繁榮和輸出,都對全國文化繁榮產生了較大影響,這些文化現象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閃亮的浪花。
玉門在三次重大歷史發展時期,都是走在全國前列。在青銅萌芽發展的夏代,玉門青銅冶煉技術領先全國,堪稱我國青銅文明發端地區。在邊塞時期,是我國邊塞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區。在石油時代,依然是我國的石油工業搖籃。因此,樹立這三個歷史文化品牌對于玉門文化發展有重要意義。endprint
三、 玉門青銅時代歷史文化內涵
(一)玉門史前遺址概說
根據考古調查,玉門是河西較早有人類生活的地方。
目前,玉門發現的史前遺址有11處,其中清泉鄉有火燒溝墓地、騸馬城、白土良、火燒溝路南、大墩灣等5處,小金灣鄉有砂鍋梁、小金灣墓地兩處,柳湖鄉有古董灘、花海鄉有下回莊,昌馬鄉有拱北灘遺址、赤金鎮有天津衛墓群。玉門是河西走廊史前遺址較多、史前文化類型比較豐富的一個縣市。
火燒溝(四壩)文化大致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約在公元前1600年開始逐漸衰落下去。主要分布在山丹縣以西的河西走廊中西部,西界已進入新疆東部。玉門境內屬于火燒溝(四壩)文化的古遺址有火燒溝遺址、大墩灣遺址,砂鍋梁遺址、小金灣西墓群、天津衛墓群。
(二)騸馬遺址與騸馬文化
騸馬文化是以玉門清泉騸馬城附近出土的一支有強烈區域特征的青銅時代晚期至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騸馬文化分布于西起敦煌、東至張掖的河西走廊中西部。玉門境內屬于騸馬文化的古遺址有騸馬城遺址、古董灘遺址等。
甘肅有許多的古文化,如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騸馬文化等。其他古文化由于遺址規模大、發現內容多,考古研究都有明晰的內容,惟獨騸馬文化,由于沒有留下什么典型遺址,出土的文物少,導致對騸馬文化的研究滯后。
騸馬文化以1956年在甘肅玉門騸馬城發現的刻劃有三角紋的騸馬式陶器而得名,在后來的研究中,學者們進一步認為,它是距今約3500年至3000年、分布于絲綢之路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一種青銅文化。
從目前發現的遺跡看,騸馬文化是位于河西西部的一支稀有的文化。目前,已知的騸馬文化遺址有10多處,以玉門騸馬為中心,騸馬文化分布的范圍不斷擴大,西到陽關、南起祁連、北到花海長城沿線,東到金塔,在整個酒泉,除阿克塞縣外,其他六縣市區都有遺址。除玉門的騸馬遺址外,火燒溝附近、騸馬城、還有敦煌陽關附近、瓜州的兔葫蘆遺址、肅州區的趙家水磨遺址、金塔縣的白山鏜銅礦、肅北縣馬鬃山玉礦遺址、寒窯子玉礦遺址、敦煌旱峽玉礦都相繼有騸馬文化新發現,甚至在新疆西部遺址的發掘中,也發現有騸馬文化遺存。
騸馬文化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000年。該文化與四壩文化的分布面重合,但還看不出二者之間有絲毫的瓜葛,況且年代缺環比較大。騸馬文化是使用陶鬲的,其陶鬲造型與沙井文化的同類器比較接近,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文化互動,值得關注。
騸馬文化可能是烏孫在河西活動期間留下的遺存。首先,從該文化分布的地區來看,恰好與我國古籍所載難兜糜時期在河西活動地區相吻合;其次,從該文化遺存內涵分析,遺存較晚,出土陶器都是夾砂紅褐色平底器,制作粗糙,多為素面,小件較多。從雙耳劃紋并在頸間有雙乳釘的罐較多,是這類遺存的顯著特征,因而為一新的文化遺存。有學者提出是月支人的遺存,因為月支人會加工玉、使用玉,這是從近幾年發現的玉礦遺址發現的。
(三)火燒溝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
火燒溝是河西走廊西部地區發掘的一處史前時期的大型部落遺址,文化遺跡豐富,特色鮮明。遺存包含史前時期的河西馬廠類型因素、齊家文化因素、四壩文化因素和火燒溝遺存的自身因素。四壩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種早期青銅時代的考古文化,距今約4000至3600年。有觀點認為,四壩文化是在河西馬廠類型文化的基礎上,吸收齊家文化某些因素發展而來。此類文化遺存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區有較普遍發現,而火燒溝遺址的此類遺存最為豐富,因此考古學上提出火燒溝遺存的概念,填補了對四壩文化研究的空白,對全面認識和研究四壩文化的內涵與特點以及文化分期等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它對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文化譜系的建立,對于該地區民族的構成、民族遷徙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1.概說
火燒溝遺址于1976年、1990年和2005年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這是一處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銅時代遺址,相當于夏代早中期。該遺址位于玉門市清泉鄉境內。
火燒溝文化的歷史價值突出的表現在它是我國史前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青銅冶煉的區域中心。同時,火燒溝文化也集中反映了我國彩陶發展后期的一個較高水平,也反映了古代羌族人的社會生產生活。火燒溝文化因其地處河西走廊,對河西地區的史前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火燒溝遺址被中華文化遺產協會評為我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100項考古發現之一。
2.東西文明交流前沿
火燒溝文化是我國青銅文明時代,中華文明西部的一支文化,它西接歐洲文明,東連中華文明,是歐洲文明與中華文明碰撞交匯的地區,在兩大文明交匯的地區,形成了獨特的火燒溝文化。在青銅技術的傳播中,火燒溝作為進入中華文明的第一站,自然接受到了更多的歐洲文明。
火燒溝文化在早期東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玉門是古代中國較早接受并傳播東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帶。
從地理位置上看,火燒溝文化的地理位置處在史前東西方文明之間,東疆地區便有典型的高加索人種分布,而其相鄰的河西則屬于東亞蒙古人種。多種文化和文明在這里交融交匯。在絲綢之路開拓之前的1800年,生活在我國河西走廊的玉門火燒溝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與西方文明的交流,成為我國較早與西方文明交流的部落。
從火燒溝發掘的文物看,火燒溝文化明顯受到印歐文化及近東文化的影響。權杖頭是中國史前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見證物。權杖頭是昭示身份、象征權威的特殊器具,距今5500年或更早的權杖頭比較集中地發現于古埃及、西亞、安那托利亞、黑海及里海周邊地區。中國境內的權杖頭僅分布于甘肅、陜西西部、新疆等地。權杖的形態與近東和中亞發現的同類物非常相似,這種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具,應屬外來文明。
此外,青銅冶煉技術也有西方因素。目前考古發掘出土和經檢測分析的中國早期銅器集中于甘肅地區,齊家文化和火燒溝文化的銅器最多。由于緊鄰新疆、靠近中亞,且發現部分銅器形制包含有西亞文化的因素,加之砷銅在甘肅火燒溝文化中出現,引起了中外學者對東西方冶金技術早期交流和探索中國冶金技術起源的熱情。endprint
砷青銅的使用也是中國史前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見證物。這與西亞的冶煉是類似的,而中原地區、甘青地區沒有發現砷青銅,這說明火燒溝文化冶煉技術受到了西亞冶煉技術因素的影響。
根據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中國青銅冶煉技術是沿絲綢之路由西往東從西亞傳入中國,因此有專家學者把這條路叫青銅之路,傳播的是青銅技術。而從2000年前西漢開始的絲綢之路,傳播的方向則是由東往西,傳播的物質媒介是絲綢。從現代開始,可以把這條路稱作石油之路。西氣東輸、西油東送管道的建設,這條路上傳送的主要媒介成了石油,傳送的方向又變成了由西往東。
火燒溝文化延續了500年,它創造的青銅冶煉技術相當高超,在當時的中華青銅文明中,是僅次于河南二里頭文化的一支青銅文明。這一高超的文化,在中華大地諸多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此而看,火燒溝文化的傳播和影響是全國性的,當時的玉門,因為火燒溝,成為全國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輸出之地。
從東西方文明交流重要性而言,同處疏勒河流域的火燒溝與敦煌都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一個屬于史前,一個屬于史后,時間上兩者相距1700年;空間上一個屬于疏勒河上游,一個屬于疏勒河下游。但兩者在文化上發揮的作用卻是相同的,都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匯聚的一個中心點。
3.青銅冶煉區域中心
火燒溝文化最能代表其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是它比較廣泛地使用了銅制的生產工具、兵器、禮儀用具和裝飾品,其中包括金銀裝飾品。四壩文化對金屬認識即冶煉的能力已經脫離了萌發階段,而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火燒溝地區應該是我國夏代青銅冶煉的一個區域中心。具體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一是出土銅器數量最多。據現有的考古發現,甘肅西部是我國發現早期銅器數量最多的地區,尤以火燒溝文化發現的銅器數量最多,種類也最豐富。火燒溝墓地有330座墓葬,出銅器的達106座,200件,是我國早期發現銅器且出土數量最多的一處夏代古遺址。
二是制銅技術全國較先進。火燒溝遺址出土的200多件銅器中,除4件系鍛造外,其余均為鑄造。特別是四羊首權杖頭還使用了比較復雜的復合范、分鑄技術,是我國目前最早的青銅鑲嵌鑄品,代表了該文化所具有的比較高的冶鑄工藝。
圖1四羊首權杖頭
四羊首權杖頭是我國目前最早的青銅鑲嵌鑄品,制作精巧,外形極似一細頸的小壺,在腹中部偏下對稱地鑲鑄四個盤角的羊頭,其造型和結構均比較復雜,使用了比較復雜的復合范、分鑄技術,是一件顯示四壩文化鑄銅工藝技術的代表作。說明它已具備了制造銅容器的技術。
火燒溝遺址中出土的銅箭鏃石范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時代最早的鑄箭鏃石范。鏃即箭頭,這種兵器在戰爭中消耗量很大,射出后又不能收回,沒有高度發展的青銅鑄造業是供應不上的。說明當時的冶銅專業人員已掌握了采礦、冶煉、制造和鑄造成型等生產工藝,冶銅業更趨成熟。
火燒溝人的黃金制造水平也是高超的。火燒溝遺址中出土的齊頭和縫的金耳環是目前所見資料中最早的一例,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黃金制品。火燒溝出土的金耳環數量較多,純度很高,微泛紅色。火燒溝人除了懂得如何冶煉青銅,而且能冶煉其他合金,這說明火燒溝的金屬制造業已達到相當高的層次。
三是火燒溝出土銅器成為我國冶金技術起源研究重要課題。在當前開展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的課題中,要推進冶金起源的研究,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列出了必須要解決的幾個問題。其中第一至第四是從地點上來說,是加強二里頭文化(河南)、夏家店(遼西)、火燒溝(甘肅)、新疆四個地點出土銅器的研究。甘肅玉門火燒溝文化出土的銅器成為我國冶金技術起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課題就是加強火燒溝四壩文化銅器的定量分析。
火燒溝先民的冶金技術是高超的,考古學家李伯謙先生認為:“二里頭文化和火燒溝文化發現的銅器最多,冶鑄青銅的技術最高。”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也說:“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可判斷四壩文化火燒溝墓地居民的銅器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在夏代諸文化中,僅次于二里頭文化。火燒溝墓葬中隨葬的石范,證明其居民已掌握了制銅技術。”
我們知道,青銅器的出現是劃時代的重要事件,青銅鑄造技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從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火燒溝文化因其豐富的青銅器而被定為青銅器時代文化,從而跨入我國夏代時期先進文化之列。
在我國夏代時期的西北,馬家窯文化已經消失,齊家文化也開始衰落,火燒溝文化更是一枝獨秀,代表了當時西北青銅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甚至對中原青銅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數千年的歷史里,火燒溝地區上演了輝煌的一幕。3800年前, 這里是我國重要的區域青銅冶煉中心,380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國重要的區域冶煉中心,火燒溝地區的酒鋼是西北最大的鋼鐵冶煉中心。在這里,古代的先民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今日的人們也在續寫著昔日的輝煌。
4.精美彩陶
距今4000年前后,甘肅步入青銅時代。我國其他地區的彩陶此時已基本消亡,而甘肅境內的彩陶依然獨具魅力,先后出現了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青銅文化。
5.古羌部落生活再現
火燒溝文化被認為是古代羌族的文化遺存。火燒溝人有著最先進的文化,文化水平要高于周邊部族。
四、邊塞文化內涵
1、久遠的邊塞歷史文化
玉門,邊塞之地,戰爭頻仍,歷來是駐軍之地。研究邊塞,離不開駐軍歷史。漢代至清代的2100年,漢代設有西部都尉,唐代有玉門軍,明代有赤斤衛,清代有赤金營、靖逆營。
歷史上,玉門境內的人類活動多以戰爭為主,研究玉門駐兵的歷史是還原玉門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
自漢代至清代的2100年里,玉門多邊塞戰爭,漫長的歷史在玉門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軍事遺跡。研究這一時期的玉門軍事,離不開軍事設施和戰爭行為。在這一時期,尤以漢代、唐代、明代、清代四個大一統時期的軍事最突出。漢代的西部都尉和北部都尉、唐朝的玉門軍、明代的赤斤衛,清代的赤金營和靖逆營汛是代表性的駐軍組織。endprint
玉門的過去,久遠悠長。而“玉門”第一次在歷史上以建制的形式出現是在公元前121年,漢王朝在河西設郡縣開始,有2100多年置縣歷史,建制以軍事功能為主,
公元前121年,酒泉郡有9縣,玉門境內設有玉門、天依、池頭、乾齊、冥安等縣。在此后的2100余年,酒泉郡的名稱雖多有變遷,玉門境內行政基本隸屬于酒泉郡,少數時間一部分隸屬于敦煌郡,還有一段時間單獨設郡一級建置。今天的玉門市雖然是省直轄市,但屬于酒泉市代管。
(二)豐富的邊塞文化遺產
1.邊塞戰爭
兩千多年間,在玉門這塊土地上,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反復地對抗、碰撞、交融,發生在這里的大小戰事數不勝數。西漢王朝與匈奴爭奪河西走廊的戰爭,唐朝與突厥的戰爭,唐朝與吐蕃的戰爭,玉門都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以至到明清,戰爭還是頻繁不斷,僅從明成化十年(1474)到正德十六年(1524),就發生戰爭9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古代玉門的歷史主要是一部邊塞史、軍事史。
戰爭是以駐扎在這里的軍隊為主的,漢代在這里設有酒泉郡的西部都尉,都尉府大概在今天的柳河鄉一帶,北部都尉也分管花海東邊一部分地域,三四千人的駐軍,駐扎在玉門境內的40余個城障、烽燧中,把守著110公里的漢長城和絲綢之路,守著一方平安。
唐代這里設有玉門軍,是河西走廊八軍之一。三四千人的駐軍,分管屯田和防守,在赤金一帶開墾有5屯,時刻守衛著從旱峽口進犯的吐蕃人的進攻。
明代,嘉峪關是之國門,玉門處在國門之外,為了維護西陲的安寧,明政府在嘉峪關以西設立了赤斤蒙古衛、阿端等七個衛所,史稱“關西七衛”。關西七衛設立后,與明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一系列的關系,對明代的西北邊疆形勢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自1404年,赤金設衛所至1759年,總計355年,赤金基本以衛所軍事建置存在。不同于以往的郡縣行政建置,是軍政合一的建置,以蒙古族聚居。赤斤蒙古住牧關外東端的大草灘、騸馬城、柴城兒、赤斤城、苦峪城、王子莊、川邊一帶,成為防守嘉峪關的緩沖地帶。
清代,玉門成為清代收復新疆和平定新疆叛亂的前沿,設有靖逆營、赤金營。
青頭山,在赤金衛東南130里(清泉鄉南40余公里的玉門與肅南縣交界處),從1550~1765年,多有聚眾起義戰事,歷215年。同治十年(1871),左宗棠集結60余營兵力駐肅州、玉門、安西一線,準備進軍新疆。
2.邊塞遺址
戰爭催生了戰爭設施的建設,西漢與匈奴的戰爭,催生了漢長城的建設。主要由長城和烽燧組成。玉門境內的漢長城,全長110公里,可依稀辨認出的70公里,主要分布在花海、青山農場、黃花農場、飲馬農場一帶,這些漢長城及沿線的城障烽燧,是漢代河西地區軍事防御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御工程的縮影。玉門境內烽燧保存較好的有柴墩子烽燧、七墩烽燧、十九墩烽燧、花海頭墩烽燧、清泉三里墩烽燧、三十里井子墩烽燧等。
明代的孤懸國門外及明代的匪患,玉門處于邊防和匪防雙重侵擾的地帶,東則屏護嘉峪關,為中外之首沖。明嘉靖八年(1529),在嘉峪關外玉門境內添筑騸馬城、回回墓等墩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遂增設火燒溝、榆樹泉等墩臺。建設了騸馬城,為赤金蒙古衛轄地,設“騸馬營”,是當時嘉峪關外第一個交納差馬、以馬易茶的茶馬互市場所。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軍事要地和重要驛站,騸馬城一直使用到清末。
清代也是玉門防御設施建設的密集期,為支持清廷在新疆的平準戰爭,保障大軍的前方供應,就近在河西籌集糧草,也為了嘉峪關至哈密漫長運輸線的安全,清政府通過移民屯墾,開始經營嘉峪關以西地區。
康熙于1717~1723年在嘉峪關以西的河西地區設立赤金、靖逆、柳溝、安西鎮、沙洲五衛城堡,均居東西、南北交通之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清代收復玉門后,在玉門的軍事設置機構是衛,在玉門鎮設靖逆衛,在赤金堡設赤金衛。駐軍為靖逆營和赤金營。有效地阻遏了青海和碩特蒙古在嘉峪關以西的發展。
靖逆營設營游擊衙署,游擊一員,兵房600間,馬兵90名,步兵120名,官馬10匹,兵馬90匹。并在塔爾灣堡內設守備衙署1所,把總衙署2所,有兵馬90名,步兵120名。塔爾灣駐軍汛隸靖逆營。
赤金營設營游擊衙署,游擊一員。有兵房600間,原駐兵丁300名,拔留馬兵60名,步兵140名,年餉銀2640兩,糧1320石。汛隸安西鎮。1742年,為防吐魯番內侵騷擾,在赤金衛增設千總一員。
惠回堡駐防千總衙門,有馬兵30名,步兵70名,汛隸赤金營。
1759年,靖逆、赤金二衛合并為玉門縣,擴建赤金舊城。在設置靖逆營和赤金營兩營駐軍的同時,還在西雙井子、火燒溝募集鄉勇400人,在青頭山設獵戶200人,在赤金營增設獵戶100協同守軍駐守。所募鄉勇屬守御千戶所衙門統轄。
在玉門,清代設靖逆大路軍臺共12處,即紅山墩、惠回堡墩、七里墩、火燒溝墩、八楞墩、青山墩、赤金峽墩、高見灘墩、三十里井子墩、沙崗墩、頭道溝墩、二道溝墩。另設靖逆南汛,自青頭山起,至那木克渡止,共有卡墩17處。靖赤北汛,自后柳灣(即柳灣)起,至水龍止,共有卡墩13處。
1760年,玉門有靖逆衛、赤金峽、赤金堡、惠回堡4個驛站。
3.邊塞詩歌
在我國的各種詩歌題材中,和大西北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邊塞詩。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大西北的自然人文景觀,邊塞詩就會黯然失色。在唐代,如果沒有大西北提供的詩歌素材,就不會有盛唐邊塞詩的成熟,就一定不會有和山水田園詩派對舉的邊塞詩派。胡大浚先生說:“邊塞詩是大西北的歌,是大西北的驕傲。”
詩人以最能反映征戰生活的大量邊塞意象入詩,大大增加了邊塞詩特定的語言形象,如以敦煌、玉門、瀚海、交河、祁連、樓蘭等西部地名構成的意象,勾勒出邊塞地域的蒼茫和遼闊。
對于多數的國人來說,初識“玉門”,恐怕都是從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而來。自漢代以來,玉門一直是歷代重要的邊塞要地,橫跨全境的漢長城、烽燧、城障等軍事設施,不但是將士馳騁的地方,也是歷代文人們憧憬的地方。
自隋唐以來,興盛的邊塞詩歌,玉門成為邊塞詩歌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名詞,一部《全唐詩》收錄邊塞詩2000首,其中描寫西北的有1500首,更多的是描寫河西走廊的玉門、敦煌、陽關、涼州等地方。這是玉門的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資源,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
歷代的文人墨客描寫玉門的詩詞達到了300首以上,其中不乏名人佳作,通過文人的詩詞將玉門升華成了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響亮名詞。“玉門”不再是一個單單的地域概念,已經上升成了邊關、邊塞的代名詞,升華成了文人墨客的一種意想和意境,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名詞。當時的玉門也是國門的一種象征,更是民族之門的象征。“玉門”已經蘊含著將士們馳騁疆場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蘊含著具有愛國主義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這種邊塞文化在大江南北的輸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愛國文人墨客的創作激情。這樣的“玉門”,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沒有理由忘記她,我們要重塑一個嶄新的文化玉門的形象,就要重塑一個這樣的“玉門”,是文人墨客思想馳騁的天堂,是國人民族氣節展現的疆場。
玉門厚實的邊塞文化,影響著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民族氣概,對以愛國主義為特征的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玉門,其實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地方,對國家民族文化的形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需要加強研究挖掘,充分利用好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一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