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玉門概念的時空內涵,并圍繞玉門關與玉門油田兩大紐帶元素論述了構建玉門學的基本特征與獨有價值,最后結合其他地方學建設的啟示探討了以甘肅玉門作為研究載體建立“玉門學”這一綜合性地方學的可行性、必要性與迫切性、以期推動地域文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玉門;玉門關;玉門油田;地方學;地方文化
地方學是以特定地理單元作為研究載體的綜合性學科。以敦煌學為代表的地方顯學吸引了多學科學者駐足,已形成完善的學術體系,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城鎮化的加速,各種地方學體系建設得到了學術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視,北京學、溫州學、鄂爾多斯學等學科層出不窮。多數新興地方學科在保持地方學文化價值的同時亦注重其現實意義,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催化劑。
玉門市為甘肅省西北部的縣級市,與縣級敦煌市同屬地級酒泉市代管。玉門作為一個沿襲長達兩千余年的地理概念,其承載的文明意象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從邊塞要地到絲路重鎮,從石油搖籃到轉型前沿,玉門的角色在中華文明史上獨具一格。有關玉門的學術研究并不鮮見,然而現有研究大多只關注特定領域。玉門的獨特性是其自然、社會與人文特征綜合作用的結果,有必要將其作為整體加以分析。本文從地方學視角出發,討論建立“玉門學”(Yumenology,Yumen Study)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并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玉門學研究問題。
一、玉門概念的內涵
建立玉門學研究體系,首先需要確定玉門這一概念的內涵。玉門的內涵源于地理名稱指向性。玉門作為地名,《山海經》中始有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其是否具有真實指向性難以考證。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將軍大勝匈奴,河西走廊首次納入中原王朝統轄。西漢遂在其西境置玉門關作為邊防要塞,后在今玉門市赤金鎮一帶置玉門縣開墾經營,這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玉門始治。后世諸代,玉門縣幾經廢立,縣治與轄域多次變化,但其行政中心及主要聚落并未離開現今玉門市方圓約百余公里的轄域。從主要史實及行政區劃因素出發,狹義的玉門地理概念是指現今玉門市轄域。
然而,在歷史和現實中,即使只考慮作為地理名稱的玉門,它也與周邊區域密不可分。玉門關與玉門油田是兩條重要紐帶。玉門關是考究玉門歷史淵源及邊塞文化意象的載體。西漢始置和后世復置的玉門關在具體位置和搬遷歷程方面仍有爭議,涉及地域主要包含今敦煌市、瓜州縣、玉門市至嘉峪關市一帶。玉門油田是研究玉門現代經濟與特殊社會問題的載體。自1939年老君廟油礦開采以來,油田采區已逐步擴大并超越玉門行政地界;2003年,市政府與石油管理局(油田分公司)分別啟動的搬遷工程,使得當今玉門呈現特殊的“三子城”態勢——玉門鎮新市區、老君廟老市區、酒泉市肅州區油田生活基地。因此,廣義的玉門地理概念必然包含各個時期的玉門軍、政、企轄地或駐地,特別是玉門關與玉門油田涵蓋的地理范圍。
地理指向性確定了玉門概念的空間范圍,而玉門概念的時間范圍則不局限于漢置玉門關之后的歷史。以人文研究為核心的傳統地方學往往追溯至當地得以考證的人類文明起源,就此而言,玉門學的研究對象可追溯至火燒溝文化遺址所代表的新石器時代。考慮玉門現代經濟與石油資源的密切聯系,在分析特定問題時,玉門學的研究對象甚至可追溯到地球礦產形成的地質時期。地方學關注地方社會延續與文化傳承,必然涉及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玉門,經濟轉型對于長遠發展勢在必行。因此,玉門概念的時間范圍也必須涵蓋可預期的未來。
二、玉門學研究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玉門學作為一門地方學,其研究的可行性在于玉門這一地理單元滿足地方學研究的基本特征,而必要性在于這一地理單元存在地方學研究的獨有價值。
(一)玉門基本特征造就的研究可行性
地方學不是一個地理單元內部所有學科的簡單整合,而要求跨學科的研究對象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從而能夠使用一致的研究方法構建獨特而系統的研究體系。客觀上,這就要求研究對象具有多樣性與交互性。地理單元的規模大小和歷史長短決定其潛在研究對象的多樣性,但規模與歷史的跨度卻有可能削弱研究對象的交互性,從而降低建立綜合性地方學的可行性。就玉門而言,其恰到好處的規模與歷史特征造就了性質優良的研究對象,進而為提出具有共通性的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礎。
玉門地理單元內承載著豐富的自然、社會與人文元素:古生物化石、新石器遺跡,雪山冰川、戈壁綠洲,丹霞地貌、硅化古木,絲路宗教文化、邊塞詩詞歌賦,石油搖籃、鐵人故里,軍墾建設、知青支邊,政策移民、舉城搬遷,政企合一體制、計劃單列單位,資源枯竭型城市、風電產業化基地,諸此不勝枚舉。地貌的交匯和政權的交疊在自然和社會兩方面造就了上述元素在連續中有所分割的局面,進而增強了同類元素的多樣性。而地廣人稀的環境和興衰交替的世代則在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壓縮了上述元素的交互作用域,顯著提升了不同元素的交互密度。
以民族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為例說明。玉門地處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共性特征在于農耕文明向游牧文明的楔入。東接中原、西通回疆、南臨青藏、北至蒙古——多種民族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交融互通,成為中華文明包容共進的樣板。西漢元狩二年所置的河西諸縣隨著不同民族政權的更迭而易名、遷治或消亡,玉門卻是其中唯一將縣名傳承至今的“活化石”。1949年以來,各地支援油田建設的軍人和知青不少扎根玉門,使得玉門成為少數民族種類較多的河西城市。隨著甘肅省“兩西”工程的開展,玉門又設立了由移民構成的、宗教特色鮮明的民族鄉。石油、鐵路和國防工業部門的密集整體搬遷亦對人口結構產生了突變性影響。民族構成的眾多演化因素是構建地方學研究體系的良好素材,這使得玉門成為研究資源與民族、政策與民族、工業與民族等交叉學科問題的優質載體。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共通性研究方法在于將工業化視角有機融入民族問題研究。endprint
(二)玉門獨有價值蘊含的研究必要性
并非每個行政區域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地方學。特定地理單元之所以能夠孕育富有研究意義的地方學,必然要求其具備其他地方難以企及的獨有價值,即特殊性。這種價值通常需要依托于地域特征明顯的物質實體或抽象事物,例如敦煌學依托的洞窟文物。唯有特色鮮明的元素才能使得地理單元具有獨立構建地方學的必要性。玉門學的價值依托物主要包含承載歷史意象的玉門關與聚合現代符號的玉門油田,二者作為紐帶聯結了玉門時空范圍內的大量特色元素。
西漢玉門縣源于玉門關罷屯置縣。盡管罷屯置縣是由敦煌小方盤城東撤還是由嘉峪關石關峽西進目前尚無定論,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二者在名稱和歷史沿革上的延續性。漢唐兩個盛世王朝,始置或復置的玉門關既成為過中原政權的西北邊境,又成為過通向西域屬地的咽喉要道。其作為河西走廊的西至,在漢唐等朝的版圖上具有顯眼的位置。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玉門關獨特的邊塞文化意象,千百年來多少詩詞歌賦寄情于此,玉門關由此成為玉門學人文問題研究的核心元素。同時,玉門關聯結著玉門學的地緣政治、經濟貿易、民族關系等社會科學問題,其歷史紐帶價值不言而喻。
玉門石油資源早在西晉時期便有記載,而真正工業化開發始于1939年。玉門油田的獨有價值首先在于它是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它在工業領域創造出無數個中國第一的同時,培育出鐵人精神、“三大四出”等影響全國的特色工業文化。石油工業的一家獨大加之曾經的軍事管制和政企合一歷史,使得玉門油田產生了市局二元的特殊社會結構。老采區產能嚴重下降后,市局兩家各奔東西的搬遷舉措使得老市區成為了罕見的“共和國廢城”。玉門特有的社會現象幾乎都與石油產業相關,新興工業城市的普遍矛盾因人口構成和流動的復雜性等因素變為玉門油田的特殊矛盾。玉門油田由此成為玉門學社會問題研究的核心元素,它是無可替代的現實紐帶。
玉門關與玉門油田在有限地理單元內的組合模式在全國可謂鳳毛麟角,這種高度特殊性成為獨立構建地方學的充分條件。兩條紐帶交互作用可以產生別具一格的研究課題,例如傳統邊塞文化與現代玉門精神的關系、歷代城池興衰對當今經濟轉型的啟示等,這同樣提升了構建獨立地方學的必要性。
3、其他地方學對建立玉門學的啟示
敦煌與玉門同屬河西走廊,但敦煌學的建立基礎相當特殊,它高度依賴于舉世無雙的洞窟文物。這些文物涉及文化領域之寬廣,保存之完好,是其他地方學難以匹敵的。玉門學雖然無法復制敦煌學的物質基礎,但在系統與綜合的研究方法方面當以具有百年歷程和國際視角的敦煌學為師,同時應借鑒敦煌市以文化元素打造城市名片、發展地方經濟的地方學“反哺”經驗。改革開放以來,圍繞中心城市建立的地方學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其中以北京學、上海學為典型代表。這些城市建設地方學具有與其政治、經濟地位匹配的優勢:一方面,歷史悠久、經濟繁盛的中心城市能夠積累豐富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具有聚攏學術研究力量的能力。玉門學無法復制中心城市的科研條件,但在學科建設方面有必要借鑒它們提綱挈領、有的放矢的工作思路。
相比之下,鄂爾多斯學的建立和發展對于玉門學的參考價值較大。鄂爾多斯與玉門具有相似之處:民族交融,移民眾多,礦產豐富,經濟轉型等等。蒙古民族傳統文化與區域經濟的“鄂爾多斯模式”可謂鄂爾多斯學的主要紐帶。當地政府高度重視人文資源與民間智庫對于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以民辦公助體制成立的鄂爾多斯學研究會逐漸成為凝聚學人,傳承文化,激勵創新,創造價值的“學術發動機”。研究者們既注重歷史考據,出版了大量富有學術價值的作品;也關心現實發展,為近年來的經濟轉型出謀劃策。玉門地理單元的基本特征與獨有價值并不遜色于鄂爾多斯。在城市精神和文化符號方面,玉門相比鄂爾多斯色彩更加鮮明;在產業結構和城市布局調整等問題上,玉門相比鄂爾多斯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立玉門學的內在條件成熟,預期產出豐厚。研究玉門學有必要借鑒鄂爾多斯學的立足點和方法論,特別是民辦公助體制這一外部條件對于發展學術和刺激經濟的雙重作用。
三、玉門學的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是否深刻、能否延續關系到一門地方學的生存和發展。玉門學研究不圖大而全,但求地方特色與實用意義。玉門豐富而多樣的研究對象為提出廣泛的研究問題奠定了基礎,而這一地理單元的獨有價值顯著強化了研究問題的深刻性與延續性。這里列舉幾個典型問題,并簡述現有文獻基礎。
(一)典型問題
下列問題具有跨學科特點,有必要納入綜合性、系統化的地方學研究。
1.玉門文化開放性研究
在總體印象偏向保守的中國西部,河西走廊因絲綢之路的貫通和多民族政權的更迭而獨具放眼四海的開放文化,而20世紀建設的若干河西工業城市因全國各地移民的遷入成為新的文化熔爐。玉門在其中獨領風騷,因為其具有獨特的文化輸出屬性。從漢唐玉門關邊塞意象通過文學作品的傳播,到現代玉門精神通過援建事業的發揚,玉門以稀少的人口承擔著知名的文化符號。玉門文化開放性與河西文化總體特征有何異同?玉門從古到今的歷次文化融合與輸出過程有何關聯?王進喜等著名人物如何充實并弘揚了玉門文化?這些問題均有待深入研究。
2.玉門移民社會形態研究
玉門油田的居民既有世居于此的各族群眾,又有通過軍轉、支邊、知青等途徑匯聚于此的工業移民。不同于周邊其他工業移民輸入城市,玉門當代還經歷了多次政策性人口遷移,涉及內部流轉和對外輸出。圍繞單一工業形成的移民聚落具有適應生產方式的生活形態,從而造就了特別的個體與群體心態,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社會與文化特征。油田居民近似普通話的融合方言對鄉土認同有何作用?移民心態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有何影響?李季詩詞等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玉門人”概念應如何界定?這些問題只有考察玉門特有的社會形態才能找到答案。
3.玉門經濟轉型中的人文策略研究
玉門市在擺脫資源枯竭型城市困局的過程中,樹立新的經濟增長點必然成為政策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學術界亦應有所擔當。一方面,這是關注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是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以遷城為代價的轉型案例也是當代難得的研究素材。地方學視角的經濟轉型研究應致力于探索人文因素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玉門遠古文明遺跡和特色自然風貌的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玉門工業遺產的利用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玉門與卡塔爾等產油國在經濟轉型與社會變革方面的對比借鑒等問題,是現階段具有人文和經濟雙重價值的研究課題。endprint
(二)文獻基礎
文獻資料能夠反映前人從特定學科視角對玉門的關注,它們是地方學研究的重要參考對象。玉門古時因地處邊陲、人煙稀少,系統性的方志史料不足,但因其為邊防要地和石油產地,在諸多朝代正史或方志中屢有不同側面記載。現存較早期的獨立玉門地方志為清代《玉門縣志》(多種抄本),而最為全面的地方志則是1991年出版的《玉門市志》。玉門油田建設于現代,因而史料廣泛且完善——從科學專著型的《中國石油地質志(卷十三)玉門油田》到企業全書型的《玉門油田志(1939-1986)》,從承載石油人記憶的《往事縈懷話玉門》到記錄油田建設史實的《石油搖籃》。玉門官方重視資料整理,市政協編纂的多輯《玉門文史資料》收錄了玉門社會的珍貴回憶,檔案部門長期以來編輯的《玉門大事記》是玉門當代史的真實寫照。民間亦有諸多玉門題材的出版物,從文學創作(如《玉門詩抄》)到研究文集(如《玉門歷史考古》),從專題考據(如《玉門關和玉關道》)到大眾叢書(如《玉門史話》)。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篇名包含“玉門”的學術文獻現有1061篇(截至2015年5月15日),報紙、年鑒等其他文獻亦有千余篇。期刊與會議論文的關注點涉及玉門經濟、文化、地質、生態等問題,其中經濟轉型研究在近十年來得到了顯著的重視。文字載體之外還有影像資料。大量官方背景的新聞與紀錄片涵蓋了現代玉門的各個發展時期,而諸如實驗電影《玉門》、微電影《孤城》和攝影作品《玉門人家照相館》等新興藝術創作的出現,則反映了民間對玉門問題的日益關注。豐富的文獻資料是玉門學研究的先導和基石,在充分利用的同時不應忘記創作充實。
四、玉門學研究的迫切性
研究玉門問題的迫切性首先在于當代重要研究對象走向消失的危險。玉門學不同于敦煌學等偏重歷史考據的地方學,其研究對象涉及大量現代乃至當代事物。2003年啟動的遷城是玉門歷史的重要轉折點。遷城之后,玉門老市區的人口銳減,城市功能逐年萎縮,圍繞石油工業產生的一系列歷史見證物正遭遇無情的自然侵蝕,并受到潛在的人為破壞威脅。與其成為稀有文物之后再加以考據,不如立即保全和研究現存物證。遷城的前因后果關聯著玉門學的諸多當代課題,深入而有效的研究需要借助一定的社會科學方法。同當事人的接觸是獲得第一手資料的有效途徑,研究者有必要珍惜轉折時期玉門社會各個階層的記憶資源,在保留集體記憶的同時特別注重正在散落和即將逝去的個體記憶在地方學研究中的價值。
研究玉門問題的迫切性還在于其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經濟轉型的促進作用。石油開采幾近枯竭后,玉門市政府一方面著力建設清潔能源、礦冶建材、農產品加工等新興產業,作為重振城市硬實力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古代文化發掘、自然遺產保護、特色旅游開發等項目,作為重建城市軟實力的重要舉措。軟實力建設既需要實踐探索,也需要理論指導。在現階段玉門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系統化的地方學將是城市重新定位的重要催化劑,并有機會成為重新確立玉門城市軟實力的核心理論。此外,基于玉門的研究與實踐對于中國眾多資源枯竭型城市,特別是河西走廊地區其他工礦城市以人文思路探索可持續發展之道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同時,地方學實踐經驗表明,在學術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綜合性的學科框架有助于集中人力物力資源,高效開展研究工作。對于關乎經濟民生的諸多玉門問題,構建綜合而統一的玉門學體系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五、結論
在2015年央視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中,玉門作為“寶藏”被大著筆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古老絲綢之路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作為絲路重鎮的玉門在見證了河西走廊的歷史輝煌,鞏固了共和國的工業命脈之后,正待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時代的挑戰。玉門以邊塞文化和工業文明為代表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學術界對于保護和探索玉門歷史價值所做的努力。有關玉門的研究問題具有多學科、跨領域的特點,以地方學角度切入不失為一種系統而有效的思路。在石油資源枯竭、城市定位轉型的關鍵時期,本文提出的“玉門學”有助于凝聚學術資源,為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發揮積極的作用,將玉門這一資源寶藏轉變為文化寶藏、研究寶藏。?
【參考文獻】
[1] 仝建平,張有智.關于地方學研究的幾點思考[J].社會科學評論,2008,(2).
[2] 張寶秀,成志芬,馬慧娟.我國地方學發展概況及對北京學的再認識[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
[3] 張濤.“河西學”的學科構建和初步設想[J].河西學院學報,2005,(3).
[4] 陳育寧.鄂爾多斯模式與鄂爾多斯學[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8(上)[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5] 杜振濤等編.玉門市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6] 李并成.石關峽:最早的玉門關與最晚的玉門關[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2).
[7] 閆沛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甘肅省玉門市產業轉型對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2011.
[8] 高玉江等編.石油搖籃·記憶[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