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祖勝+蔣生發+蔣謙+蔣志斌+陳天淵+李慧豐+文岐中+滑金峰+蔣志蓮+陽程秀
摘 要:甘薯是灌陽縣主要農作物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其生長發育規律與當地的自然氣候特點相吻合,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 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本文指出灌陽甘薯產業發展現狀、生產優勢和存在問題;提出了包括提供政策保障,加快推廣良種良法,多渠道解決甘薯產品銷售難問題,加強培訓提升科技人員和農民專業技術水平等甘薯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關鍵詞:灌陽;甘薯產業;趨勢;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61
灌陽縣位于廣西桂林東北部,地處N2510'32''~2545' 37'',E110 43'16''~11120'13''之間,海拔高為180~2009m,轄4鄉5鎮,共138個村委會,1517自然村(屯),總人口29.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39萬人。全縣總面積1837km2,山地和丘陵占84.5%,現有耕地面積13313 hm2,其中水田面積10533 hm2,旱地2780 hm2。縣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9℃,極端最高氣溫39℃,極端最低氣溫-5.8℃,無霜期長達286d,年平均降雨量1538.4mm,雨量多集中在4—6月。灌陽縣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甘薯生長,20世紀50—80年代初,甘薯是灌陽縣農民解決溫飽的主要糧食作物,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及膳食結構的根本變化,甘薯身份或角色亦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傳統意義上的填飽肚子轉化為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功能保健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毋庸置疑,甘薯將在今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飲食文化中,做優做強甘薯文章,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資源節約,環境好,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產業扶貧發揮積極的作用。
1 甘薯產業發展現狀
1.1 面積和產量穩步增長
2016年甘薯種植面積 3608.67hm2, 1301.5kg/667m2,
總產70450195kg分別比去年增加1.50%、1.56%、9.3%。甘薯產業的發展,為糧食生產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1.2 種植效益好
甘薯市場銷售價格有所上升,市場銷售價格1.5~2.6元/kg,同比去年上升5%~8%。667m2收入2600元,扣除成本667m2收入1300元比種水稻667m2增收800元,由于單產略有提高、市場銷售價格同比去年有所上升,甘薯種植效益有所增加,平均每667m2甘薯產值增加80~120元。
1.3 甘薯消費結構發生轉變
甘薯消費結構包括鮮食、菜用、加工、飼用等,飼用量大大下降,占消費量的10%,加工量占消費量的75%,而鮮食甘薯和菜用甘薯消費市場隨著專用型特色品種的不斷推出而呈日益擴大趨勢,占消費量10%~15%。
1.4 農民專業合社成立促進了甘薯產業發展
2016年12月10日。共成立甘薯產業有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多達20家,紅薯專業合作社5家。
1.5 舉辦甘薯栽培培訓班
2016年舉辦技術培訓班5期,培訓人員200多人次。提升了農民種植甘薯技術水平。
1.6 電商平臺發展給甘薯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016年全縣建立電商店16家,每一個鄉鎮都有電商。2017年計劃每個行政村至少建一個電商。
2 存在問題
2.1 品種良莠不齊
甘薯品種混雜,品種多,據調灌陽縣有60多個品種、部分農戶粗耕粗種,或只種不管,廣種薄收,甘薯產量潛力不能很好發揮,單產產量較低。良種不良法,栽培技術粗放,沒有發揮優良品種的特點和優勢。
2.2 機械化程度低
甘薯種植多呈零星狀態分布,且戶均種植面積較少,甘薯產業生產機械化沒有引起種植戶的足夠重視,甘薯種植作壟及收獲機械化率低。
2.3 銷售較為困難
甘薯流通渠道不暢,加工企業少、規模小,原料需求量有限,甘薯集中上市時往往出現銷售難問題。
2.4 組織化程度低
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沒有統一的組織領導機構,具體負責該產業的規劃實施、政策保障和問題協調,一些部門收費多,服務少。缺乏統一的中介服務組織。薯農與政府間、薯農與加工企業間、加工企業與外界市場間缺乏溝通的橋梁,沒有聯結各方利益的機制。
3 甘薯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灌陽廣西傳統甘薯種植大縣之一,全縣常年種植面積3333 hm2,產量、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種植業結構大調整,甘薯種植面積一度呈不斷減少趨勢,但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甘薯種植面積又得到了恢復性增長。由于高產優質品種引進推廣和市場銷售價格有所上升,預計灌陽甘薯種植面積將繼續保持近年來增長勢頭,種植面積將穩步增長,單產、總產繼續呈恢復性增長態勢。甘薯流通和食品加工方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加工初級產品價值不高。
4 甘薯產業發展建議
4.1 提供政策保障
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大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力度。將甘薯產業列入國家良種補貼和綜合直補范圍,鼓勵和支持甘薯產業發展;積極推進土地確權和流轉等政策出臺,培育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種植規模,形成區域性規模發展,解決甘薯種植分布零散、地塊細碎化問題,推廣機械化作業,提高甘薯產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大力支持甘薯產后加工利用研發和成果轉化工作,發展甘薯產后加工工業,延長甘薯產業鏈,提高甘薯產品附加值。
4.2 加快推廣良種良法
把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作為推進甘薯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健全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制,大力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引進推廣產量高、品質分別適宜鮮食、菜用、加工或者飼用的專用型新品種;通過示范、培訓和咨詢指導,加快先進適用配套技術推廣應用,提高甘薯產量和品質。
4.3 多渠道解決甘薯產品銷售難問題
培育壯大流通經營主體,建設完善流通渠道;培育壯大甘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甘薯產后加工;通過“企業或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農民專業合社和電商平臺以及農副產品展銷會,多渠道解決甘薯產品銷售難問題,提高甘薯產業效益,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甘薯產業發展出路問題,發展壯大甘薯產業,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4.4 加強培訓提升科技人員和農民專業技術水平
結合全國基層農業技術體系建設,把縣鄉鎮農業科技人員送到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進行甘薯技術培訓,對科技人員充電。組織科技人員和農民到先進種植地區進行學習交流,不同階段舉辦技術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民種甘薯的水平。
作者簡介:時祖勝(1972-),男,本科,農藝師,從事甘薯栽培技術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