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越+朱明仕
一、米爾格拉姆實驗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針對“懲罰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展開研究,這項實驗是源自于對二戰的思考:猶太人被納粹欺辱,使無數人把服從命令作為一種責任,這些服從者借著服從之名做出了有失人性的邪惡事情。米爾格拉姆相信人本善,但是就是這些善良的普通人,卻對世界做出了如此可怕的事情——只是為了服從命令。
米爾格拉姆主要針對如何面對權威進行闡述,主要對權威角色下命令,即命令權威者必須側重好自身的道德行為和自我認知水平,及時研究實驗方法,參與實驗的試驗者是來自不同行業的不同年齡者,其中包括教師、醫生和社會人士等。其中的一個實驗就是教師是權威者,該權威者對學生下達命令。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的話,教師就會對學生進行懲罰,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強烈的電擊,但學生不能反擊,這就是如何面對權威的試驗。在該試驗當中,26名受試驗者都接受此命令,對學生進行最大強度的電擊之后,甚至有些學生開始出現反抗行為,可是試驗者還是不顧對方反抗,積極服從試驗命令。此實驗證實了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很多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服從某個權威者的命令,絲毫沒有任何道德而言,只會無條件服從權威者命令。
二、道德信仰的意義
某種道德規范和信仰會直接對人們的社會實踐行為產生影響,人們的生活表現狀態會直接引發人們制定規范社會行為的規范化措施。很多時候,社會的約束機制其實可以從某些程度上面約束權威者的權利,可以對權威者的某些行為進行約束,因此道德信仰就好像是人們的心理理念,是人們的一種規范化措施建議。道德信仰有著某些實際性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如下:道德信仰中會有很多精神生命的約束機制,要實現人們的思想道德規范化,就要對社會實踐生活活動中的某些思想道德進行規范和對思想層面進行約束,最終直接起到制約人們道德信仰的作用。在面對惡性權威的時候,我們必須及時進行抵抗,且必須逐步落實到挑戰信仰道德約束機制的權威性層面。很多時候,信仰的驅使會迫使人們違背自己心中的道德觀念而去做一些觸犯權威的行為,因此道德信仰的規范化可以從某種層面上對人們行為起到相應的約束作用。
當權威與人性道德發生沖突,服從權威將違背道德時,道德信仰所發揮的導向作用能幫助個體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種選擇是源于個體的內在信念,終究要與個體的主體相一致。這種內在信念的形成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如個體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社會閱歷。面對惡性權威,道德信仰引導個體做出的選擇是要勇于挑戰惡性權威,而不是打著奉獻、服從的口號,去違背道德。
三、集合群體效應
米爾格拉姆實驗對基礎實驗做了改動,讓受試者的周圍多了兩個同伴。實驗結果得出,在群體環境下,40名受試者中有36人反抗主試;而在沒有群體壓力的對照實驗中,反抗人數是14人。同伴的反抗有效地削弱了主試的權威,這種影響非常大。而在之前的所有實驗變體中,沒有任何方式如此能有效地削弱主試的權威。由此可見,集合群體力量是反抗惡意權威的最有效的辦法,當面臨惡意權威,如果個體希望站在權威的對立面,這就需要從團隊其他成員處尋求支持。個體之間的相互支持會集聚強大的力量,用它來對抗超過限度的權威。集合群體效應是對權威進行挑戰的最有效做法,主要實現對權威思想道德規范化的約束,最終促使人們在面對權威的時候采取一致的保護和抵抗措施。
通過分析《對權威的服從》一書,筆者簡單得出,面對惡性權威,作為個體的我們要建立好我們的道德信仰,勇于反抗惡性權威;條件充足時,要發揮好群體效應的作用,以減少惡性權威給他人帶來的傷害,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美)米爾格拉姆. 對權威的服從: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M].趙萍萍,王利群,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2]李 超.平庸的惡與普遍的責任——評《對權威的服從》[J].中外企業家,2014(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