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設定工資法律制度時應當首先要考慮其正義性目標。工資法律制度應當是以權利、義務為本位的,是保障人的勞動權益而不是把勞動者枷鎖在不斷勞動中的工具。工資法律制度對正義的追求就是以人為本,注重實現人的社會價值。因此,本文認為以人為本、科學、高效、平等、公平、公正等正義性價值必須走入工資法律制度的構建體系,并成為其主導方向。最終體現社會正義,實現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 工資法律制度 正義 勞動價值 社會和諧
作者簡介:殷召,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助理講師。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17
從正義的角度看,工資法律制度是以權利和義務為本位的,其核心目的是保障人的勞動權益,促使人發展,而不是束縛人,更不是把勞動者枷鎖在不斷勞動中的工具。工資法律制度應當帶給勞動者充分的發展和生存空間,除了滿足勞動者的物質生活條件外,還應當不斷的滿足其精神生活需要,同時還應該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以保障能夠再創造社會價值。所以,正義性的工資法律制度就應該按照平等、等價、差別的原則設定,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和勞動者的社會價值。
一、正義與工資法律制度的邏輯聯系
(一)古今中外對正義的界定
正義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概念。在中文里,正義即公正、公平、公道。但是從不同的正義論出發,人們對正義的理解又是不同的。正義意味著各得其所,意味著一種對等的回報,是指一種形式上的平等,是指法治或合法性等等。羅爾斯強調,正義是評價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義的對象是社會的基本結構,用來分配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劃分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和負擔的主要制度。實際上,人們習慣于從各種非正義的動機、思想、行為、結果等方面邏輯地推論出到底什么是正義。在大多數理論家看來,對非正義之否定,就是正義。顯然,正義具一種被社會普遍認可和接受的價值標準,而公共性、普遍性又是這一標準的特性。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看,正義是以歷時態的形式存在著;從時下人們的行為規范看,正義又以共時態的形式存在著,它能夠突破一切人為限制因素而成為全人類的公共價值標準。所以說,正義不證自明地絕對存在著。但有一點必須明確——正義的絕對性并不表明其基本內涵永恒不變。在中國封建社會,法律無論多么殘忍,諸如:黥、劓、刖、宮、大辟等各種肉刑都被看作是“正義”的體現;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才是正義。正義本質的建構是一個價值性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無法做到“價值無涉”客觀限度實質。據此,正義的本質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實踐中生成的。
(二)正義與工資法律制度的邏輯聯系
正義是工資法律制度的核心要求和最高目標。工資作為雇主、企事業單位支付給雇員、職工的薪資,具有“被動性”,因此必須有制度來約束雇主、企事業單位及時足額的像雇員、職工支付報酬,使這種“被動”更加“主動”,以實現公正、公平、公道。 工資法律制度對正義的追求就是對勞動者最公平的價值回報,是對勞動者價值評價的基本保障,也是合理地分配社會財富的指南,其最終目的也是對社會善的追求,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工資,作為一種對勞動者價值回報的手段,是調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關系平衡的有力杠桿,因此,它必須保持永恒的分配正義。那么,這種工資的法律制度就是保證工資正義的法律基石,如何去建立一種分配的正義,實現權利與義務的協調值得我們去思考。
二、工資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權利與義務
工資法律制度應該是分配的正義,其核心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標準向勞動者分配他們創造的社會財富,由誰來決定這種標準以及如何保障這種標準符合正義,體現勞動者的實際付出,使這種分配盡可能的達到對等。
(一)勞動者的義務本位
工資體現的另一層面就是義務——毫無疑問,勞動者要獲得報酬就必須付出應有的勞動,即創造出在理論上與其獲得的工資盡量相等的社會財富。工資法律制度成為一種規范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行為體系,具體的表現為一套得到他們遵守的社會規則體系,通過這個規則體系強調國家、企業或者其他社會法人組織對勞動者履行義務的承認、尊重和保障。同時在這種法律制度的體系下,必須支付與勞動者勞動盡量對等的物質財富,以保障勞動者通過勞動獲得社會的認可及得到應有的價值體現。唯有如此,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勞動者才能不斷的通過自己誠實的勞動付出為社會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財富。另外,勞動者積極義務的履行,也給國家、社會為他們獲得應有的物質財富提供了保障。所以,可以說工資法律制度是建立在勞動者義務為本的基礎之上的。設想若勞動者未付出勞動,企業還會向其支付工資成本嗎?當然,勞動者的義務,是實現工資法律制度正義性的一個方面。然而這種正義似乎存在矛盾。以義務為本的工資法律制度哲學基礎有兩個,一是效率至上主義,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率,社會在無形之中淘汰一部分勞動者,使他們的憲法權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更談不上獲得工資的權利;二是經濟利益的本位主義,為了保障自身的經濟利益,總在犧牲勞動者的勞動和權利為代價,因為公司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這種缺少權利本位的正義必然導致社會財富分配的失衡,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性就會被扭曲。
(二)勞動者的權利本位
勞動者獲得工資,是勞動者最基本的權利,也是保障勞動者能夠勞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工資法律制度為這種基本的權利和基本的物質條件提供了有力的正義支持,并從法律的層面提供了強制力的確認措施。每一位勞動者之所以從事社會勞動就在于獲得勞動成果,即得到物質財富,因此工資對勞動者來說,有其正義性。權利本位下的工資法律制度在構建方面重視權利的救濟和程序的規定,特別強調在勞動者付出勞動的條件下得到報酬的正義性。在這種工資法律制度下,它不僅體現了權利至上主義,還體現了社會物質財富被合理有效分配給勞動者的當然性;同時也充分考慮了勞動者在勞動方面質量、業績和貢獻,形成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能者多勞多得進入工資的協調機制之中,強調工資法律制度的權利與義務的本位結合。endprint
權利與義務的結合,明確了勞動者在勞動中的“定位”,在權利平等的統一標準之下主要根據勞動者個人義務履行情況來確定工資標準。這樣就必然導致一種“差別”的工資對待,當然這種“差別”應該是一種合理、對等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形成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終極目標一是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二是對勞動者的勞動價值進行比較合理的評價。因此,企業才會充滿活力,勞動者才會有干勁,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的發展模式。
三、構建正義性工資法律制度的原則
工資法律制度作為一種“公權力”實現社會財富的合理有效分配,它的核心價值是實現公正分配。這就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從而達到公平、科學和有效。我國古人提出“定分止爭”的思想。西方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比例分配”的思想。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則指出,正義是純粹理性提供的普遍的、最高的法則,任何資源的分配必須符合公共正義的要求,從而達到維護國家社會之正義。當人類社會從野蠻到文明,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法制,從等級差別到平等自由,每一步的變革無不體現正義的要求。毫無疑問,康得的“分配原則”符合了今天社會的樸實訴求——正義性。
(一)平等原則
平等,當然是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性要求,也是構建正義性工資法律制度的首要原則。一方面,平等體現正義的內在要求,勞動者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應有的勞動權利,才能有效的履行義務。另一方面,平等分配,同工同酬是社會良性發展和和諧的必然因素,一個缺乏最基本的平等要素的社會,是不可能良性的,也是不和諧的。
(二)等價原則
構建工資法律制度正義性的另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則就是等價。當然,這種等價不是絕對的等同,等同是無法實現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勞動者作為工資的承受者,盡管不能使他們付出的勞動與其得到的社會回報絕對的等同,但是這種盡可能的等價是可以實現的。只有等價,勞動者才能更好的履行其義務,一個經常罷工的社會就是一種病態更談不上有效的發展和實現社會成員的各得其所。有效的工資,是勞動者所有的一切,對勞動者意味著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三)差別原則
差別的重要意義在于構建充滿正義和激勵價值的工資法律制度。建國初期,那種絕對平均主義“大鍋飯”教訓是刻骨銘心的。所以,今天的“差別”的存在有其科學性。當然這種“差別”的工資對待應該是一種合理、對等的差別。其主要目的在于形成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終極目標是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只有這樣,公司企業才會充滿活力,勞動者才會有干勁,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的發展模式,達到工資法律制度正義之一目的。
如果說工資權利平等無差別,那么工資效率就要求必須追求一種有差別的積極的工資效率,而不是統一劃一的工資標準。眾所周知,沒有差別就沒有競爭,就沒有效率。積極的工資效率,是由勞動者的能力、經驗、業績和貢獻決定的,這些因素在決定勞動者能夠獲得多少勞動財富的過程中將起著決定性作用。當他們享受到應有的社會財富之時,就是對他們勞動成果的肯定和認可,激發他們不斷的發展和創造,從而不斷提高工資效率。
四、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性
正義的工資法律制度是保障勞動者再創造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法律制度。勞動者-發展-工資(社會財富),工資-勞動者-發展,勞動者在這種法律體系中扮演著最為核心的作用,他們是社會得以有效運轉的關鍵因素。而工資法律制度是保障這一體系良性運轉的最好手段,它不僅決定了社會財富分配的基本結構,而且還決定了如何分配權利與義務,以及勞動者勞動價值的有效實現。正如羅爾斯強調的“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即制度問題。工資法律制度在決定社會財富分配的基本結構時,毫無疑問要面對不同勞動者的需要、能力、業績和貢獻的差異,同時要考量不同地域、文化、經濟、政策等社會條件的影響,還必須面對社會財富的有限性與勞動者需要的無限性這組矛盾。面對這些無法規避的問題時,工資法律制度堅持什么樣的正義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財富分配基本結構。例如,在一項具體的社會工作之中如何處理起點平等、過程平等與分配平等的關系,如何處理平等與效率的關系等。繼而決定工資法律制度的性質。
一般情況下,當把工資法律制度界定為公司,或者是企業對勞動者的行為規則體系時,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觀體現為效率優先;當我們設定將上述兩個主體的位置進行對調后,發現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觀體現為平等優先。毫無疑問,前者體現的是社會財富分配基本結構是從義務本位為出發點的,而后者則體現的是社會財富分配基本結構是以權利本位為出發點的。正義性的工資法律制度首先要確定有關工資的基本價值,并以此為基礎,在充分考慮勞動者對社會財富分配時表現的能力、經驗、業績和貢獻等因素的差異性,建構科學高效、以人為本、充滿正義和激勵價值的工資法律制度,實現對勞資矛盾的有效制衡。最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美]羅爾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曹燕.勞動法中工資概念的反思與重構.法學家.2011(4).
[4]張舉國.最低工資立法與就業研究.社會科學家.2009(3).
[5]李海明.從工資構成到工資定義:觀念轉換與定義重構.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