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和有效辯護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同時,辯方的充分參與也有助于實現庭審實質化,促進審判中心主義訴訟模式的實現,兩者同為司法公正的內在要求。本文以念斌案為切入點,首先介紹審判中心主義與有效辯護的基礎理論,隨后分析二者的內在聯系與良性互動,接著提出在審判中心主義缺失下有效辯護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性的分析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 審判中心主義 有效辯護 庭審 實質化
作者簡介:劉東奧,中國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比較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20
一、由念斌投毒案引發的思考
(一)案情介紹
念斌死刑再審改判為無期案是我國審判史上一樁曠日持久并最終得以糾錯的典型案件。案件發生在福建福州平潭縣澳前鎮澳前村,2006年7月,當事人丁某等在家中用餐過后,紛紛出現中毒癥狀,緊急送往醫院后,丁某的一雙兒女因搶救無效而死亡。在隨后的警方檢驗中顯示,兩個孩子均系氟乙酸鹽鼠藥中毒,同時也在其他人的嘔吐物中檢驗出了此類成分。
警方開展調查的過程中,在受害人一家的鄰居念斌店面外的門把上檢出“疑似”氟乙酸鹽毒物的物質,并從其家中被洗刷干干凈凈的炒菜鐵鍋里檢驗此毒藥成分,從而認定其有重大作案嫌疑。
本案歷時八年,十次開庭審理,四次被判死刑立即執行,2014年8月22日,福建高院作出終審判決,撤銷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認定上訴人念斌無罪。
(二)對本案的思考
念斌案具有典型意義,顯示了我國法治進程的進步。在真兇沒有出現、死者沒有復活、案件所收集的證據沒有重大變更的情況下,能夠得到改判而無罪釋放,與辯護律師的有效辯護有極大的關系。其由40多人共同組成的“夢幻律師團”完成了3萬多字的辯護意見書,經過通力合作來澄清事實并制造合理懷疑。
念斌案的悲劇,可以說是“命案必破”理念的產物,這種理念作為公安機關的一種決心宣誓,可以理解,若是作為對其的硬性要求,就是荒謬的。在訴訟進程中,刑事程序往往沿著為嫌疑人定罪的方向推動,有罪推定的慣性難以避免的存在,從審前偵查到二審結束,都在受其影響。盡管證據明顯存疑,被告人也多次翻供,由于未找到新的犯罪嫌疑人,法官不敢將其無罪釋放。
二、審判中心主義與有效辯護概述
(一)審判中心主義理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這是黨從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國策,實現司法公正的現實需要所作的戰略部署,具有深遠意義。
總體而言,審判中心主義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刑事訴訟程序的中心是審判階段。審判過程不同于立案、偵查、審查起訴等訴訟階段,它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在此階段才能對案件進行定性,并確定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對受害人進行救濟和補償。
第二,審判體系的中心是一審程序。因為法庭審判要處理的最主要問題是采納、排除相關證據和認定案件事實,隨著審級的升高,所耗時間變長,發現案件事實會愈發困難。
(二)有效辯護理論
有限辯護理論產生于美國,其大致包含三方面內容:
第一,權利方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在刑事訴訟控辯審三方結構中,辯方不可避免的處于相對弱勢的境地,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的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天然不對等的缺陷。
第二,行為方面,律師忠實盡職的進行辯護,有學者稱之為“實質及忠實辯護” ,想達到這一標準,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如律師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在庭審過程中有效發問與質證、積極做好辯護準備等。
第三,結果方面,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作最大化的爭取。從審判結果的角度而言,可以對辯護的效果做出衡量。
三、審判中心主義與有效辯護的內在聯系
(一)保障法院審判獨立,避免外界因素干預司法權行使
審判中心主義和有效辯護共同價值取向中都體現出對于審判獨立的追求。審判獨立才為辯護律師提供了“說服”的對象。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開始關注法官個體的獨立,排除外界干擾,使法官以庭審中雙方對抗表現形成心證。如果審判不獨立,法官不能獨立對案件的性質和被告人的定罪量刑作出判斷,那么辯方再充足的舉證、再精湛的辯論技巧就算能夠讓法官形成合理懷疑,也無法對案件裁判結果產生實質影響,辯護也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二)積極促進控辯雙方平等對抗
辯方在兩造對抗中天然的處于弱勢地位,想要擁有與控方大致能抗衡的對抗強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充分實現有效辯護。在控方強大的攻勢下,律師只有做到了有效辯護,才能展開防御,提出證明被告人無罪、罪輕的證據,質疑控方提出的有罪證據,并對程序上違法的行為提出申訴。
審判中心主義要求庭審實質化,從而對庭審雙方的對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不使審判過程成為一場“秀”,需要控辯雙方處在平等的地位上,并積極舉證、各抒己見,用充足、實質的對抗對法官的心證產生影響。
(三)庭審中貫徹直接言辭原則
直接言辭原則強調了證人出庭作證的必要性,所有證據必須由對抗的控辯雙方以言辭辯論的形式提出,并對相關證據進行質證。從而使法官對證據有直觀的感知,判斷其證明力。
直接言辭原則是避免審判虛無的重要手段 ,相對于案卷中心主義而言,審判中心主義更加注重將法官與審前的案卷分離,避免其在提前閱讀案卷的過程中形成心證。要實現庭審實質化,就必須要保證審判成為認定案件事實、采納排除證據、確定案件結果的決定性環節。控辯雙方要提高證人的出席率,法官應根據法庭上親身驗明的證據考慮案件定性與定罪量刑。endprint
四、審判中心主義缺失下有效辯護存在的問題
(一) 庭審中直接言辭原則貫徹不到位
貫徹直接言辭原則是庭審實質化的重要表現,證據規則越完善,定案證據的可靠性也就越強。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對直接言辭原則的貫徹情況堪憂,庭審中法官仍習慣于大量使用檢察院提供的卷宗資料,辯方的質證權受到了證人不出庭的嚴重侵害,庭審辯護也難以達到其預期效果。
以證人出庭制度為例,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證人強制出庭制度作出了規定,但也對其出庭設置了諸多限制性條件,同時具備時,才可啟動程序。如果證人不出庭,辯護人只能對書面證言或音像資料進行質證,盡管辯方提出了疑點,但上述資料無法作出回應,此時往往由公訴人回應,但難以保證這是證人的真實意思。在親屬證人拒絕出庭權上,更是刑事訴訟法公然對證人不出庭作出肯定規定 ,導致直接言辭原則在我國庭審中難以推進。
(二) 法官難以保證獨立性,干預司法現象嚴重
有效辯護想要達到的最主要的目標,是律師作出的辯護意見能夠對法官的心證產生影響,這就需要法官擁有獨立的地位。
上級機關和領導干預司法的現象屢禁不止。如今上級對案件直接的過問和指揮逐漸減少,更多的是“只可意會”的暗示,形式多樣且隱蔽性強,雖然從表面形式上看并不具有命令性,但讓法官承受了巨大心理壓力,如果斷然違抗領導干部的“暗示”,不免會擔心受到打擊報復。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判決,難免有失公允。
(三)刑事辯護律師人數不足,業務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來我國刑事案件數量不斷攀升,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刑事辯護律師數量不斷減少,法學人才畢業后鮮有將刑事辯護律師作為自己的首選職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代理刑事辯護案件收入與民商事案件代理費相比,相差懸殊,難以滿足青年律師生活需求,如租房、還房貸等的開支。第二,刑事辯護具有高風險的特點,使得很多律師望而卻步,近年來刑辯律師被拘留甚至入獄的案例打壓了其他律師的積極性。第三,經驗豐富、能力強大的刑辯律師往往傾向于強強聯合或單打獨斗,沒有時間和興趣去培養新手刑辯律師,難免會造成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情況。
五、審判中心主義下實現有效辯護的策略分析
(一)強化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制度,實現直接言辭原則
要實現以審判為中心,就要切實保障被告人能夠得到律師的有效辯護,質證權無疑是有效辯護的重要環節。所以,筆者建議修改關于現行法律規定,以證人出庭作證為原則,以特殊情況下不出庭作證為例外情形,并對偵查機關提交的卷宗的證據能力作出限制性規定。如果證人出現法定情形之外的不出庭或直接拒絕出庭,則應認定其作出的證據不具有合法性,從而不被采納。如果法官違背了直接言辭原則,對某些證據予以采納,則可以作為當事人提出上訴的理由。
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對出庭的證人及其親屬的保護力度,減少其出庭的不安和顧慮,對于涉及暴力、黑社會性質的案件的證人及親屬的個人信息應當嚴格保密,定期進行安全審查,保證能夠在必要時即使采取保護措施。
(二)賦予辯護律師偵查階段的閱卷權,實現審前辯護
辯護律師最重要的權利之一是閱卷權。但是由于偵查階段和審判階段在目的和功能上都有較大區別,所以律師閱卷權的范圍也應有所不同。律師在審判階段可以閱讀全案卷宗,從而查清案件事實,充分有效辯護。但是在偵查階段,考慮到偵查的主要任務是搜集與案件相關的各項證據,具有不公開性的特點,律師閱卷權的范圍也應相應的縮小,可以在犯罪嫌疑人受到強制措施后查閱據以作出上述措施所根據的卷宗材料。
(三)加強刑辯律師培養力度,提升辯護質量
為了解決刑辯律師人數相對短缺的情況,需要法律院校和律所的共同努力。學校應當加強對刑法、刑事訴訟法、證據法等學科的教學與引導,并理論聯系實踐,設置刑事辯護實務課程,定期邀請經驗豐富的知名律師開設講座、分享經驗,提升學生們的興趣和專業能力。學校也應廣泛拓寬招聘渠道,鼓勵刑辯方向律所開設招聘會,吸引人才。律所應當考慮到青年律師經驗缺乏的情況,為其提供領路人,幫助成長。在薪水和獎金方面,也可以適當有所傾斜。各方合力,為刑事辯護儲備精良的青年力量。
在提高辯護質量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經驗,由我國律師協會建立辯護律師信息庫,載明其基本信息、辯護經歷、代表性案件、獎懲記錄等,可以在競爭環境中,促使刑辯律師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和水平。
注釋:
陳薇.念斌案辯護律師團:法治的勝利.中國新聞周刊.2015(6).28.
張建偉.審判中心主義的實質與表象.人民法院報.2014年6月20日,第2版.
王兆鵬.實質及忠實之辯護——最高法院相關判決評釋.法令月刊.2009(3).65.
葉青.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之若干思考.法學.2015(7).5.
謝登科.困境與突破:我國親屬拒證權制度反思.法律科學.2015.第4版.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