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作為維護公司債權人利益、防止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的一項重要制度,在我國已經得到了較為完善的發展和運用。在實踐中,公司股東利用公司獨立地位來逃避個人債務愈演愈烈,公司反向人格否認制度應運而生,這一制度有利于保護股東債權人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然而反向人格否認將可能損害到公司其他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學術界對此頗多爭論。總的來看,這一制度在我國公司法體系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時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反向否認制度、保護公司其他股東和債權人利益的機制和嚴格的反向否認適用條件。
關鍵詞 反向否認 債權人 利益 實質正義 合理性
作者簡介:袁榮義,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38
一、反向人格否認制度的內涵和實施困境
(一)反向人格否認的內涵
反向人格否認,是股東或其債權人請求公司對股東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制度,有的學者稱其為“傳統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逆反”或“順向否定”與“逆向否定”。它分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內部反向否認,即公司股東主動要求的,請求法院將其看作同一個主體而使公司免于向第三人承擔責任或者使公司享有股東作為自然人所享有的權力的公司人格否認;第二種是外部反向否認,即股東債權人請求的,意圖將公司與股東財產混同,使公司對股東債權人承擔責任的人格否認。
我國公司法并沒有對該制度做出明確的規定,學術界對此爭論不一,肯定者和否定者都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往往支持股東債權人反向刺破的請求,其理由在于實現個案的實質正義。司法實踐的需求催生了理論的探討,反向否認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具體的制度架構也成為了公司法學界探討的熱點話題。
(二)反向人格否認制度的實施困境:利益相關人權益的保護
正向否認制度在我國公司法中已經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其存在合理性已無太大的爭議,但是否可以就此推及反向否認,還值得懷疑。雖然反向人格否認和正向否認制度本質都是刺破公司面紗,推翻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但是正向否認和反向否認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反向否認中可能涉及到善意第三人(即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在正向否認中,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侵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要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并不會損害股東其他利益相關方的權利。在這一過程中最可能涉及到的是股東債權人權利是否收到侵犯,答案是否定的。在正向否認中,股東對公司債權人的連帶責任屬于債權范疇,根據債權平等理論,股東債權人與公司債權人平等受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股東對公司債權人債權的形成并沒有侵害股東債權人債權的故意,其受清償金額的實質減少屬于其應當承擔的商業風險,符合公平正義的理念。但反向否認是股東債權人請求公司對股東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制度,其前提是股東實施了利用公司的獨立地位來逃避個人債務的行為,若僅此,要求公司對股東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并無任何非議,但股東逃避債務的行為涉及公司的設立與運營,因此若不加限制的否認公司獨立地位,將可能涉及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在公司法領域,基于鼓勵投資和保護商事交易安全的要求,公司其他股東和債權人并沒有義務調查股東投入資金的合法性,因此反向否認中可能涉及其他善意股東和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侵犯。
善意第三人利益遭受侵犯的可能使得我們并不能直接將正向否認制度運用到反向否認中。因此,需從我國法律體系中找到新的合理性依據或者建立一套保護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反向否認制度。
二、建立反向否認制度的必要性
通過對我國現有法律制度的考察,我國現存的一些制度并不能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一)債權人撤銷權
《合同法》第74條規定了債權人對債務人惡意轉讓財產逃避債務行為的撤銷權,但是這一制度并不能保障股東債權人利益的實現。在公司法理論中,股東出資行為是一項商事行為,根據商事交易效率原則,其他股東和公司債權人并不會考察股東出資的行為是否存在其他不合法情況,這不符合撤銷權規定中的“受讓人知道該情形”這個條件,即使公司其他股東知曉由于公司的投資行為不同于一般的合同行為這一點也很難證明,因為股東的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并不會認為其主觀上具有惡意,而可能被認為是股東為公司發展做出的善意投資行為;此外,在股東惡意轉讓財產于公司中,股東轉讓財產的金額等難以證明,即使撤銷該行為也很難執行;最后,撤銷行為可能影響公司的商業運營,這與商事維持原則相違背。
(二)股權執行程序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實施的《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52條規定:“對被執行人在其他股份有限公司中持有的股份憑證(股票),人民法院可以扣押,并強制被執行人按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轉讓,也可以直接采取拍賣、變賣的方式進行處分,或直接將股票抵償給債權人,用于清償被執行人的債務。”首次將股權作為強制執行的標的,然而股權執行程序能否替代反向否認成為保護股東債權人利益的有效手段?筆者認為不妥,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首先,該項規定僅賦予執行機關對該股權進行凍結或強制轉讓的權力,而在股東利用公司獨立地位逃避個人債務的情形中,股東向公司轉讓的財產往往遠遠高于股東所享有的股權性權益,如此并不能實現保護股東債權人的要求;其次,對于股權強制執行我國僅僅規定了股權強制執行的標的,對其中涉及的其他問題例如股東優先購買權等缺乏明確具體的執行規定,且在實際操作中缺乏統一的標準,反而會侵害其他股東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三)財產保全和代位權制度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0條對訴前財產保全和訴中財產保全做了規定。適用財產保全的前提是債權人發現債務人有轉移其財產的傾向,但在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的情況下,債權人難以得知這種傾向,往往是在已經轉移財產之后才知曉,此時再申請財產保全則如亡羊補牢。因此財產保全制度并不能解決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下股東債權人權利保護的難題。endprint
代位權制度規定在我國《合同法》第73條中:“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首先,代位權制度適用于債務人不作為的情形,在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中,股東并不存在不作為的情形,因此不符合代位權適用的前提;其次,若將代位權適用于這種情況下,債權人代股東行使何種權利,以何種法律依據實現債權仍存在問題,如此便淪為了無限循環之中,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債權人保護的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我國現有的法律制度并不能解決公司法中出現的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侵害其債權人利益的問題,反向否定制度在維護股東債權人利益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反向人格否認制度合理性
通過上面的論述,公司人格反向否認制度在我國公司法體系甚至整個法律體系中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然而這一制度的實施也將導致善意第三人權益的侵犯,那么為什么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卻還要適用這項制度呢?
(一)從司法實踐來看反向否認的合理性:實質正義的實現
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已經確認的適用公司人格反向否認的案例中,法官往往是引用公平正義原則來實現個案的實質正義的。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下,反向否認原則并未得到成文法的明確的規定,也沒有其他制度可以適用,在這種情況下,若法官以沒有法律的規定為由不支持股東債權人的利益,明顯顯失公平,為了實現個案中的實質正義,公平正義原則被引用來保護股東債權人的利益。
法律追求的正義無非有兩種: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我國屬于成文法國家,法律的滯后性使得其難以規制新出現的各種情形,因此實質正義的追求就成為彌補這一缺陷的工具。在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侵害債權人利益的情形下,股東的行為明顯存在主觀惡意,應當彌補因此對其債權人造成的損失,反向否認制度中由于公司接受了股東轉移的財產且無法證明其金額款項、也無法撤銷等,使公司對股東的債權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是維護債權人利益、實現實質正義的必然要求。
(二)公司法律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公司獨立人格制度的完善
公司獨立人格的制度設計對鼓勵投資,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好處,這一過程也使得債權人的利益難以得到較好的保護,這是我國公司法發展的必然選擇。但若是利用公司獨立人格來侵害其他人的權益,使之成為侵權工具,則必須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實現對債權人的保護。
同時,我國公司法2013年修改取消了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金額的限制,并改為資本認繳制,取消了對投資的種種限制,這無疑是一種順應經濟發展潮流、鼓勵投資的巨大進步。但同時也給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有必要建立一系列保護債權人的制度措施;其次,我國公司法還對公司轉投資的行為予以認可,造就了大量關聯公司,而我國的公司法建立在單一的獨立公司基礎之上的,大量關聯公司的存在對公司法的制度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別存在于母子公司關系中,子公司往往淪為母公司規避法律的工具;最后,不加控制的轉投資行為也危害了公司正常的治理結構,特別是在雙向轉投資行為中,公司的高管利用轉投資關系于對方達成“秘密協議”,各自按照對方公司董事高管的意愿管理公司,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公司決議,架空公司股東會的權利,侵害小股東的利益。
四、反向人格否認制度建構
(一)反向否認困境的解決:善意第三人利益保護制度的構建
既然反向否認制度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有設定的必要性,但是這一過程中可能侵犯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這是建立反向否認制度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因此,要建立反向否認制度必須首先解決善意第三人利益保護的困境。
首先,就善意股東的權利保護來看,適用反向否定的情形下公司其他股東可能對股東逃避債務的行為并不知情,如果直接揭開公司面紗使公司對股東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對善意股東是十分不公平的。若反向否認制度忽視善意股東利益的保護,則將違背通過“矯正的正義”實現利益平衡的初衷;而若是因為善意股東利益的保護而否定反向揭開公司面紗的制度,則有因噎廢食之嫌。因此,在我國,可以通過善意第三人出資豁免制度來保護善意股東的利益。即在由公司向股東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時,先由善意股東根據其出資份額算出在公司資產中的價值,在扣除善意股東的相應的財產份額后再對股東債權人的債權進行清償。
其次,公司債權人的利益保護也是反向否認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若要使公司對股東的個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則可能降低公司的還債能力,對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在公司法理論中,公司的資產應該首先用來償還公司的債務,股東資產應該首先償還股東個人債務。因此,在反向否認中,即使要由公司對股東的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必須在公司對其債權人承擔債務以后的剩余資產對股東債權人承擔責任。
綜上,反向否認制度要很好地發揮作用,必須依賴善意第三人保護制度的建立。由于在公司清算過程中債權人的清償順序優先于股東清償,即債權優先于股權的原則,可以推及及此,在適用反向否認由公司對股東個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時,公司資產的清償順序為:公司債權人的債權優先于善意股東的資產份額優先于股東債權人的債權。
(二)確立嚴格的反向否認適用條件
反向人格否認在我國的公司法體系中具有實施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雖然司法實踐已經承認了該項制度,但是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應盡快將該制度以成文法的形式確立下來。由于該制度的實施可能損害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因此除了制定保護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制度外,還必須制定嚴格的適用條件,防止股東債權人濫用這一制度。對于反向否認的適用條件,公司法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通過對學者主張的分析,結合這一制度下兼顧各方利益的要求,筆者認為要反向揭開公司面紗,應該符合以下幾個條件:endprint
1.主體要件
反向否認通過訴訟的方式實現,主體包括原告和被告。反向否認中公司為被告并無爭議,而對于享有反向否認請求權的一方則存在爭議。在外部反向否認中,享有請求權的人應當僅限于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而其利益受到損失的股東債權人;但是在內部反向否認中,則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僅公司和股東享有原告資格;另一種觀點認為除公司及其股東外,與股東有利害關系的人也應當享有請求權。筆者認同第二種觀點,內部反向能夠影響股東的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因此其應當享有原告資格。
2.主觀要件
在我國公司法關于正向否認的規定中,并沒有要求股東或公司利用公司人格的故意,但是當且僅當股東有濫用公司人格的故意時才可適用反向否認制度。其理由如下:正向否認制度是為了彌補公司獨立人格下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較弱的缺陷,因此只要公司人格不獨立,則允許揭開公司面紗,并不需要股東或公司有濫用的主觀故意,否則難以實現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在反向否認制度中,股東將其資金等轉入公司本來就是一種投資行為(股權或債權行為),只有存在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故意時,這一行為才會存在不合理性。因此,只有在股東存在濫用公司人格的故意時,才能適用反向揭開公司面紗制度。
3.行為要件
傳統的正向揭開公司面紗,要求股東從事了濫用公司有限責任的行為,包括公司不獨立等,這些行為均表現為公司不獨立,失去了公司有限責任的前提。而反向揭開公司面紗,必須要求股東從事了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如機構不獨立、人格混同等;二是股東利用公司獨立人格逃避債務,如為了逃避債務而沒有合理理由向公司轉移財產等;三是股東過度干預公司的經營管理,導致公司成為股東的“另一個自我”;以及其他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行為等。這些行為都可以成為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的表現,只要該行為客觀上導致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即可。
4.結果要件
結果要件指的是上述行為造成了股東債權人債權的侵犯。具體來看,該結果要件必須符合以下幾點:首先,對債權人損害的嚴重性,嚴重性表現為股東不能按時償還該債權人的全部或部分債務。反向否認制度是在平衡股東債權人利益與善意第三人利益后為了實質公平的實現而作出的選擇,因此必須要求該損害的嚴重性,否則該項制度沒有適用的必要性;其次,該結果是由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行為造成的,即行為與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若該行為與結果沒有因果關系,則債權人損害的發生時其應當承擔的正常的商業風險,并不應該由公司來承擔該風險;最后,債權人的損害無法通過其他途徑得到保護。例如該債權人的債權沒有其他擔保,或者沒有其他的實現該債務的途徑,只能通過公司人格的反向否認由公司來承擔該債務。只有以上三個要件同時滿足,才符合了此處所討論的結果要件。
最后,公司法人人格反向否認制度在我國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我國應當盡快出臺關于該項制度的文件,確保在實踐中適用的統一性和協調性。
參考文獻:
[1]黃來紀、陳學軍、李志強,等.完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研究(第一版).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12.
[2]施天濤.公司法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
[3]趙曉陽.論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反向適用.法治.2015年4月刊.
[4]龍正潔.公司法人格否認的反向適用制度再探析.公民與法.2014(4).
[5]曹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研究.企業與法.2015年10月刊.
[6]廖凡.美國反向刺破公司面紗的理論于實踐.北大法律評論.2007.
[7]杜麒麟.反向揭開公司面紗的價值及制度構建.鄭州大學學報.2016年1月刊.
[8]葉海燕.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兼談我國公司人格反向否認制度的構建.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1).
[9]繆煥.反向刺破公司面紗探析.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endprint